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吃喝

在杭州,寻找建筑的三种诗意

2020-08-05 10:01:25

建筑与自然之间并非只存在此消彼长的对抗。从王澍的象山校园,到隈研吾的民艺馆,再到安藤忠雄的大屋顶,他们分别用不同的语言——回归、消隐、突出——解释了二者关系的三种可能。


王澍与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公交站下车,便可沿着一条与河水平行的柏油路走进校园。小河不宽,水面很低,方块石头垒起的驳岸几乎全被植物盖住,不见雕琢的刻意。河的另一边就是逐渐升起的象山。路的左侧是南校区的建筑。

整个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规划和设计基本由王澍和他的“业余建筑工作室”完成。这位建筑师自从2012年获得普利兹克奖之后,已经成为国内建筑界的一面大旗,连带着他的几处代表作都成了建筑迷打卡的圣地。


一座小桥通往大名鼎鼎的“水岸山居”,它是校园内的行政、住宿、餐饮综合体,名气大大盖过了校园本身,因为这是王澍在获奖之后完成的作品。王澍在他的书中写道:“这不是一个设计,这是一个世界的建造。”


其实粗略看来,这个世界建造得毫不走心,建筑的摆放简直是随意的。辗转于建筑群中,直观感受就是所有的建筑都在“将就”——将就地形,将就光线,将就本地材料。建筑使用了大量竹子、青砖、水杉木,并从浙江各地回收了超过700万块瓦片和砖石,采用了一种叫作瓦(pán)爿的当地传统工艺。


TIPS:因为浙东多台风,为了迅速修复坍塌的建筑,工匠便把碎瓦和砖石砌进建筑里。虽说叫瓦爿,但其实里面的材料各种各样,除了瓦,还有草、泥、木、石、砖、瓷等,而且几乎都是二手材料。这项技术对手艺要求很高,可惜已经濒临失传。这些废弃的旧料在象山完成了建筑生命的循环,同时,这种生态环保的观念传递给师生,又完成了教育的一种循环。


水岸山居最初的名字就是“瓦山”,绵延的青瓦覆盖在一座村庄大小的世界之上,建筑没有封闭的外墙,可以说是半开放的,从东至西被分为若干个独立又联通的功能区。从最东边的入口一路走下去,竟然有古典园林“步移景异”的体会。


王澍自己评价,象山的建筑对使用者是有挑战性的,比如光线,他试图在建筑中营造传统建筑那种具有“沉思性的”昏暗光线。那不适应这种光线的人怎幺办呢?只能适应适应。建筑师显然是自负的,他先是野心勃勃地造了一个世界,然后为居住者设定了规则。也许象山就是他古典田园式乌托邦的一场试验:他令使用者在现代生活方式之外拥有了另一种选择,而这种选择或许能让他们的心中长出自然的丘壑。

普利兹克奖


普利兹克奖是目前国际建筑界的最高荣誉,自1979年至今,每一年的获奖者都是如雷贯耳的建筑大师,如已故华裔建筑师贝聿铭,以及文中提到的安藤和西扎。王澍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建筑师,他在2012年获奖时的所有作品均在本土。他同时也是2020年普利兹克奖的八位评审之一。

隈研吾设计的国美民艺馆


走过小桥,绕过水岸山居,前往拜访象山山腰上的国美民艺馆。民艺馆是十足“王澍”的校园里的一阵清风,轻盈秀丽,兼有日式的谦逊和中式的含蓄,设计者是日本建筑师隈研吾。


建筑所在地原是一片山坡茶园,设计者因地制宜,以平行四边形为单元,拼接出连续的起伏空间,无论平面或立面均十分具有几何美感。


在隈研吾的理论中,建筑是不能太强势太突出的,所以他弱化其地位,消解其造型,而最终实现“建筑的消隐”。消隐到哪里呢,自然是消隐在环境中。隈研吾一方面偏爱木、竹、石等天然材料,另一方面擅长对建筑外墙进行碎片化处理。在他的建筑中,总会出现一种“粒子”,比如切割的石片、细密的竹竿、方格化的玻璃等,从而使光能够在建筑内外自由穿梭,建筑的边界得到最大程度的弱化。


据说隈研吾对王澍很欣赏,而且很有默契,两人都在象山用了大量的瓦。隈研吾曾经表达过对中国瓦的喜爱,认为它轻薄而“无所依靠”, 几年前在成都的新津·知博物馆,他就让瓦充当了一回“粒子”。这一次,他在民艺馆的外墙使用了数万块当地烧制的瓦片,使它们保持平行于地面的姿态,再用不锈钢索串起来,这样一来瓦片好像悬浮在空中,的确无所依靠了。

?? 乘坐314路或其他多路公交车到江口村站下车,步行100米即是校门。民艺馆门票10元,其余免费。

顺道游览


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位于象山校区最南面,永久展览以包豪斯为主题,虽然规模不大,但是逛下来也能有不少收获,常换常新的临展也很有趣味。建筑是阿尔瓦罗·西扎的作品,他和同时代的诸多建筑师一样深受包豪斯影响,并且也是密斯凡德罗“少即是多”的追随者之一。红色混凝土的建筑立面几乎成了这座校园中的拍照背景墙,专门保留下来的一棵老树,更为红墙增色不少。

安藤忠雄的大屋顶


如果不是2019年良渚遗址申遗成功,良渚大概依旧默默无闻。除了遗址,良渚生机勃勃的文化氛围和多位大师的建筑作品同样值得驻足,比如安藤忠雄的“大屋顶”(杭州良渚文化艺术中心)。


大屋顶夹在两条大马路中间,设计者和决策者毫不吝啬地为它规划了一大片绿地,无论从哪个方向过来,视线的焦点都必然是它。安藤忠雄二十几岁的时候曾经游历日本,看遍各地的传统建筑和大师作品。他当时又怎幺会想到,若干年后,有众多年轻人怀着仰慕之心,打卡他分布于世界各地的作品。


之所以叫作“大屋顶”,就是因为它有一个特别大的屋顶,从地面处看,你可能以为它是平的,但实际上它是一个多面坡的斜屋顶,盖着下面三个长方体的单体建筑,分别承担着“展示”“文化”“教育”的功能。屋顶出檐很深,因此在单体建筑之间和外围还形成了大片半室外空间,既使空间层次丰富,又兼具功能性考虑(适合杭州多雨的气候)。同时建筑也运用了许多三角元素,比如屋顶的三角形斜面、建筑外围水池的锐角以及屋顶的三角形天窗。


然而最醒目也最本质的,依旧是混凝土。被称为“清水混凝土诗人”的安藤忠雄,在其传奇职业生涯中,几乎与这种材料深度捆绑。他凭借日本匠人精神,将混凝土的形态与意义打磨到极致。当然,材料并不能定义一位建筑师,对他而言,几何学与自然是建筑的基石,而素面朝天的清水混凝土,则是他创作诗歌的草纸。


长方体中间的“晓书馆”是高晓松在国内开办的两家晓书馆之一。一走进去,就会被一种木调的温暖包围,木地板、木书架、木桌椅——大面积的原木色家具,中和了混凝土的冰冷和硬朗,为读书的人提供了温暖柔软的安全感。落地窗投射进来的光线在错落的木质空间内创造出各种光影的变换,整个空间既开敞又富有趣味。据说诗人安藤还曾说过另一句话:“我的任务已经完成了,这个公共空间的真正价值和灵魂,要靠良渚文化村的居住者一起来营造。”


?? 乘坐杭州地铁2号线抵达终点良渚站,在地面转乘公交前往大屋顶。1222路公交车,该车整点和半点准时发车,依次经过大屋顶、良渚博物院和良渚遗址。

?? 大屋顶和晓书馆均免费;进入晓书馆需要预约,可通过公众号“大屋顶”预约,入场需出示身份证。

顺道游览


良渚博物院距离大屋顶2公里,坐落于湖心,四面环水。建筑师是英国的大卫·奇普菲尔德,尽管建筑体量庞大,造型方正,但是乳白色的立面不具有侵略性,反而有一种温润的质感,而建筑中庭反复出现的玉璧造型也将建筑与良渚五千年的历史联结了起来。内部展览详实,最好能在参观遗址前先来博物院了解其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