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旅游

巴哈伊教“莲花寺”。印度17。

2019-11-25 04:01:28

“一亿人和十亿‘动物’的国家”。印度17。

 2012.12.1.起床后赶紧洗漱洗澡,吃过早餐,大家想早早去观光。导游倒是挺实在,8点半出发,9点就到了莲花寺外。可是要等到9点半开门,这不扯吗。大家无奈的往寺对面的长途汽车站走去。



这人较多,有不少脏不忍堵是小早点摊位。有个印度妇女怀抱孩子在贩卖小商品,生活的很艰辛啊。等车的人不少,车破、人脏、场地乱。眼看到景区开门的时间到了,大家去参观。



走进美丽的大公园,草坪、树木都修剪的很好。要在花木间走一小段路,才到莲花寺下面。脱了鞋,走上台阶到寺前观赏。寺庙高雅洁丽、如峰屹立。寺庙的式样殊异于印度教庙,有别于伊斯兰教清真寺,异于印度其他比较大的宗教之庙宇。莲花庙之貌,宛若一朵盛开莲花,故称“莲花寺”。莲花代表着印度教、佛教、耆那教和伊斯兰教的同一,不论是哪个宗教的信徒都可以来这里祈祷,沉思。在莲花庙,每种宗教都是平等的。



寺庙高三十四米多,底座直径七十四米,由三层花瓣组成,全以白色大理石建造。初生的朝阳下,巨大的“白莲花”,折映播照如云洁光,恍若圣光外播。庙的底座边上,有九个连环清水池,拱托着这朵巨大的“白莲花”。莲花庙周围,环布大片碧绿草坪,草地上点缀着一簇簇花木。远看莲花庙,蓝天、丽阳、白云下,犹若白莲花绽放在清池上,池边花草环绕,一幅圣洁如仙域般画卷绘在天地间。



莲花寺建成于1986年,是崇尚人类同源、世界同一的大同教的教庙。大同教创立于1844年,创教者据说是一位名叫巴哈奥拉的伊朗人。大同教有崇拜神,不崇拜偶像,不需教士,也无复杂的祭祀仪式。它的教义目的是融合各种族、国家和宗教,并组成一个人类的大家庭,建立持久的世界和平,扫除各种迷信和偏见,强调科学的作用等,其教义融进了现代意识。



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大同教影响已遍及世界各地,现有教徒一千多万人。教徒们在世界七个国家建有大型教庙,但形状各不相同,主要是根据当地国的文化特色来设定造型。大同教创立三十年后传入印度,到20世纪90年代,在印度有三万多名教徒。莲花庙的形状之所以采自莲花,缘于印度的历史文化渊源。莲花在印度教和佛教派中被奉为神物,又被当代印度人尊为国花,所以这座庙宇一建成,就备受重视宗教生活的印度人喜爱。



莲花寺的印度语为(Baha’i House of Worship)。巴哈伊信仰则是世界上独立的宗教中最年轻的一员。它是19世纪中叶由伊朗贵族巴哈欧拉在伊斯兰教巴布教派基础上创立的一个世界性新兴宗教,其称谓得自巴哈欧拉之名,意为“荣耀”。

走进莲花庙,内部设置十分简单,只是一个高大空阔的圣殿。既无神像,也无雕刻、壁画等装饰性物件。惟有的是光滑的地板上安放着一排排白色大理石长椅。白色是该庙最主要的色调。进庙的教徙以及参观的人也不需进行什幺特殊的仪式,只要脱鞋进殿,走到大理石椅上就座,然后沉思默祷就行。



直接裸露的大跨结构,比外形更让人震撼,有独特的暴露结构之美。无论是在哪里,建筑总是最能将精神和物质合二为一的,思想和历史最直接的展现。去过欧洲的教堂,金碧辉煌或神秘威严,没有一座象这样的亲切舒畅,没有任何压力,仿佛走进的是体育馆或者是个芭蕾舞馆,可以自由奔跑和飞舞,不同的只是在这里是精神在飞扬,如同它的教旨希望世界和平与和谐。可惜里面不能拍照,只好在庙外从玻璃处向里面拍了几张照片。转出寺庙大厅,在高台上看远处有一座三塔并立的印度庙。三座红塔上空飞翔着众多的鸽子。大家原路出了莲花寺公园,前往德里老城。



为了和原来的德里城区分,现在的印度首都叫做新德里。德里是古老传统和现代化相互结合的一座城市。老德里如一面历史镜子,展现了印度的古代文明,新德里则是一座里程碑,让人们看到了印度前进的步伐。老德里历史悠久,建都公元前约1400年,公元前1世纪,印度王公拉贾·迪里重建此城,德里由此得名。1911年英国殖民统治者驻印度总督将首都从加尔各答迁至德里,在旧城以南3公里处的恒河支流亚穆纳河西岸兴建新德里,1931年起,新德里开始成为首府,1947年印度独立后宣布为首都。“德里”一词来自波斯文,意为“门槛”,或者“山冈”、“流沙”等,这些说法来自于古代印地语。



新德里和旧德里对比之强烈实在超乎想象。就像西方媒体形容印度是“一亿人和十亿动物的国家”。印度11亿人口中的一亿人,生活在现代社会中,而广大农村和小乡镇的人民,却像动物一样的生活,政府好像也抛弃了他们,任其自生自灭。



那10亿“动物”对自身的生活窘境也听之任之、麻木不仁,因为绝大部分印度人,相信印度教意中的“修来世”的精髓。自己今生生活的不好,是因为前世修行的不好;而今生修行好了,来世自然就会像呢一亿人那样生活了。由于宗教的原因,印度的贫富分化极为严重,而社会却超级稳定!这真是政府求之不得的啊!



德里,果真是印度这个“特殊古董”和“特殊现代”的缩影,将一切的混沌、矛盾清晰地呈现于眼前。如果用现代标准来衡量老德里的话,那里确实显得苍老和破旧。各种电线如同捆绑这些建筑的道道绳索,束缚了老德里这位耆耋老者本就蹒跚的步履。 十字路口破败的红绿灯不过是个摆设,绝不运作。路面上拥挤着多是没有后视镜的微型小车,整个车身感觉刚刚摔了个“狗啃泥”,满身青红紫绿、坑坑洼洼。“突突车”、摩托车、脚踏两个轮的三个轮的,更是无所顾忌、叮叮当当地见缝插针、横冲直撞。



只有一个物件急不来,他高傲地对一切“世俗”的拥挤与喧嚣“视而不见”,自顾悠闲地散漫于街头巷尾,他便是在印度教中被视为神物的瘤牛。 最让你始料不及,没有准备的是,这里满街“充斥”的似乎只有男性,以及随处挂在墙上没有任何遮挡的男性小便器,和时而被迫钻进你鼻孔的“不良气味”。在人、车、牲畜的喧嚣与气味混杂,冲撞着视觉、听觉和嗅觉之际,我们到了贾玛清真寺。



我们沿着老德里最古老的街道,走到清真寺前的巴扎。这里的各式印度的市井小食,或颜色鲜脆亮丽,或冒着腾腾热气的诱惑,但是除非你有“铜墙铁壁”的肠胃系统,否则旧德里“不良气味”与“飞扬尘土”,会让你对这些“市井”的美食望而却步。这座印度最大的清真寺,也是沙贾汉奢华建筑风格的代表,就矗立在红堡的西南侧,始建于1644年,直至1658年完工。是一座金顶寺庙,信徒众多,景象壮观。一如所有的清真寺,它一样有着四座宣礼塔,与众不同的是它有着两座高40米高的尖塔,女人们如有男人陪伴,花上20卢比还可登上南面尖塔。



这是导游小祝赠送给我们的项目,我们走上寺前的大台阶,脱了鞋准备进去。几个回教士要收费,每人30卢比。导游说那些收费的人是假的,这里原本是不要钱的。导游上去理论一番无果,我说交钱吧,30卢比合人民币4块多钱,也不多。导游气不过,就是不让交钱,说“我领你们去看红堡吧”。哈哈,行啊,红堡比这里更有名啦。



上了车,问题来了,红堡面积很大,买了票也看不过来,时间不允许 。最后大家决定只看外观,驴总也只好顺从大家。是啊,不能要求大家都有一双驴腿啊。哈哈。从停车场围着红堡的外城墙,大家一通狂走。路上遇到好几拨印度学生,和我们嬉闹、合影。一个学生抢过我的帽子戴到脑袋上,团友们算见识了驴总哄孩子的能力了。



红堡是莫卧儿王朝时期的城堡,用红色砂石砌成,是印度的象征。 红堡始建于1638年,建造者就是那位为自己的心爱之人建造了世界上最美丽的陵寝——泰姬陵的沙贾汗(Shah Jahan),而真正完工的却是弑兄继位,迁都到阿格拉,并囚禁父亲于阿格拉堡的三子——奥朗则布(Aurangzeb)。



沙贾汗的建筑癖简直是到了疯狂的地步,不过,纵观整个莫卧儿时期,也不只他一人,对建筑有着近乎疯狂的痴迷,他的祖父阿克巴 Akbar )斥巨资建造了一座因缺水只住了14年的城堡——法塔赫布尔--西格里(Fatepur Sikri)就是个典型的例证。



走到红堡正门---拉赫尔门 (Lahore Gate), 因为它面朝现今在巴基斯坦境内的拉赫尔市,代表着抗英的民族运动胜利的希望,如此推论,这个名称应是后世人的版权。在门前广场,大家拍照。


驴总趁机往广场的另一面走。到了马路边,不能过去了。那边有“红庙”、“白庙”和“金庙”,只好站在这里拍照了。要是在德里多停留一天好了,看看这里各个流派的庙宇。走吧,回去追大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