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旅游

洱海旁边的千年古镇

2020-03-23 13:00:25

2020/03/04 01:10:39

+关注


喜欢一个地方,或是因为风景,或是因为历史,或是因为这里的人和物,位于云南大理的喜洲古镇是集大成者。

大理在古代曾是南诏国、大理国等国的国都所在地,大理国被元朝灭亡后,其控制的区域成为了行省,奠定了云南的省域基础。

细看历史,如今的大理及周边地区在古代还出现过河蛮、南诏等大小部落和国家。在南诏王迁都到羊苴咩城(现在的大理古城和以西区域)之前,喜洲一直是文化和经济中心。


早在公元前,洱海周边就是西南部落的聚居地,喜洲是主要的中心城镇。

在漫长的历史年月中,六诏和河蛮在环洱海周边共存。六诏是众多小部落兼并后形成的六个大部落,河蛮由汉族人和当地白蛮融合而成。


历史上,六诏靠近大唐,也靠近吐蕃,周边还有各种大小部落环伺。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蒙巂诏、越析诏等五诏时而归附大唐,时而和吐蕃关系亲密,长期摇摆不定,唯有位于最南边的蒙舍诏对大唐忠心如一,最后在大唐帝国的帮助下壮大,灭了其他五诏。

由于蒙舍诏位于其他五诏之南,因此也叫南诏。


皮罗阁是南诏的第四代王,一生雄心壮志,他首先把都城设在太和城,之后又迁到大厘城。大厘城就是喜洲。

喜洲是大理坝子最平坦的地方,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也相对便利,适合开展农耕和商贸活动,很快就成为南诏人口最密集、商业最繁荣的城镇,不过喜洲周边无险可居,难守易攻,并不是理想的都城所在地。南诏国王迁都之后,这里再也没有成为古代各种小国的国都。


古代大理各部落和族群融合后就是现在白族。

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大理发展出独特的建筑文化和美食文化,文艺方面也独树一帜。

喜洲保留了最质朴的白族古文化痕迹,而南诏时期的都城史则奠定了文化发源地的基础。


徒步靠近喜洲古镇,最先看到的是镇前的湖泊,湖岸栽种了杨柳、樱花和各种绿色植物。

喜洲的冬樱比其他地方的樱花早两三个月盛放。每年春节临近,热情奔放的樱花总是把古镇的湖岸点缀得诗情画意,如梦似幻。

行走在湖边小径,或者从拱桥走过,游客也成为写意山水画的一部分。

从远处看,喜洲的古镇风光有几分徽州古村的意境,印象中黄山市的宏村和呈坎也是类似的格局,不过白族古建筑在细节上有诸多不同之处。


正义门是喜洲的西大门,古镇的地标建筑之一,始建于清代末年。过去,游子回乡必须在进入此门前下马或停轿,之后步行穿过,以表达对家乡父老的尊敬。正义门为重檐歇山顶阁楼式,大气中不失秀丽,门洞上方二楼位置有繁体的“正义门”大字,两旁是一副对联。门洞的宽度为四米,有两扇朱红色的大铁门。


喜洲建筑的最大特点是照壁和梁柱、屋檐等处的雕刻、配色、绘画非常精彩,尤其是寺庙、戏台、大户人家的庭院最为讲究。


白族同胞对建筑绘画和雕刻有着极高的审美情趣,雕刻和绘画作品包括神话故事、民间传说、花鸟虫鱼、祥瑞成语等内容。各种雕刻作品多为彩色,凹凸有致,细节处纹路清晰、细腻,层次感丰富,尤其是孔雀和人物雕刻最是让人拍案叫绝。


喜洲古镇已经开发了好多年,不过这里被没有因为商业化而破坏掉原本的质朴面貌。

古镇的石板路有的笔直,有的蜿蜒曲折,即使是最繁华的街道,游客也不是很多。

在古镇里,普通人家的木门雕刻,或者屋角、门前的翠竹点缀都充分展现环境美学,这种艺术美感的追求源于骨子里的文化传承和潜移默化的环境熏陶。


走在喜洲古镇的街巷上抬头仰望,点苍山脉就在视线的正前方,街上商店林立,售卖的多是古典服饰和各种喜洲美食及特产。这里最有代表性的小吃是喜洲粑粑,游客把它亲切地称为“中国的披萨”。


玫瑰花的香味在空气中弥漫,平均每走一小段路就能看到一家玫瑰花饼专卖店,这种特色饼类甜食从大理发源,之后遍布云南。


南诏之后,喜洲虽然不再是一国之都城,不过仍然是中心城镇,大理白族建筑,乃至云南的主流建筑文化都发源于此。值得一提的是建立了大理国的段思平祖籍也是喜洲。


清末民初,喜洲成为大理的经济重镇,涌现出一大批商界名人,最着名的是严子珍,他建造的严家大院奢华精美,是白族豪宅的经典力作,如今是喜洲古镇的主要旅游景点。


石板街指引游客向前,眼前出现一个路口,转角处的三层角楼成为摄影师钟爱的创作对象。从这里起步,不管选择左边路,还是右边路,都能走到古镇外,很多人选择顺便去海舌公园观光,也有人选择原路返回。


时光匆匆而逝,喜洲的故事成为传奇。

这里和其他热门古镇最大的不同是不管什幺时候保持一定的繁荣,又不至人满为患。古镇的生意人多是白族同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