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尚

100个有品位的人丨知识英雄马伯庸:只要你敢,人人都能成为张小敬那样的英雄

2019-12-25 04:00:27

他,运用文字,创造英雄。

他,因为文字,成为英雄。

他是作家马伯庸。

他缔造了以张小敬为代表的一批小人物英雄。

他亦是这个时代最闪亮的“知识英雄”。

他用知识与分享展示出这个时代浪潮中知识可以迸发的巨大能量。


[iframe]"[/iframe]


塑造人物,作家共同的使命。

但在人物身份背景的选择上,每位作家又各有千秋——有人钟爱王侯将相、高门显贵,也有人偏偏垂青小人物。

马伯庸显然是后者。在他看来,相较于帝王将相这类“大人物”,“小人物”的故事更具鲜活。

但马伯庸笔下的小人物并非过着贫嘴张大民那种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琐碎小日子,他总爱将小人物安排在一个波澜涌动的历史大背景下,让他们在惊涛骇浪中做出跳脱于身份地位的艰难且震惊的抉择。

正如《万历十五年》揭示的道理,历史的重大变迁不是一蹴而成,而是由点滴小事积累交织最终发酵。马伯庸笔下的小人物在重要时刻的选择常常构成了推动历史进程的重要环节,并让他们自身在某个紧要关头迸发出人生最灿烂的光芒,在片刻之间完成从小人物到大英雄的逆袭。

如此塑人观,《三国机密》中如此,《风起陇西》中如此,近期大火的《长安十二时辰》中更是如此。

为何钟情于小人物?面对搜狐时尚镜头,马伯庸说出这番道理:“因为我认为每个人身上都会带有一点点英雄特质,这些小人物们可能平时看似没什幺能力,但在人生的关键时刻,他们总能做出符合英雄特质的抉择,忽然一下子绽放出人生最高光的状态。”

在塑造每一个小人物进化成英雄的过程中,马伯庸又懂得避开脸谱化、格式化的陷阱,使得出现在他笔的每一个小人物身上的英雄特质都各有特色、各具张力。

张小敬身上的英雄特质:伟大的目标和永不放弃的执着

谈到《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小人物英雄,首当其冲当为张小敬——一个独眼死囚却承担起拯救长安城免被吞噬的重任。

这是一个在古书(唐代民间小说《安禄山事迹·卷下》)上只留有一句话的人物:“骑士张小敬先射国忠落马,便即枭首,屠割其尸” ——在着名的“马嵬驿兵变”中,这位叫张小敬的士兵带头杀了杨国忠,包围驿站,要求天子处死杨贵妃。

马伯庸看到这句记载后产生出无限好奇——这次兵变改变了许多人、甚至帝王将相的命运,但那位首开先声的骑士究竟是谁?有何来历?后来命运如何?这些在书中没有任何提及,他仅留下一个名字一句话,如烟花般短暂。

当计划写一个关于大唐长安城的故事后,马伯庸决定将历史重责赋能在这个只拥有一句话的张小敬身上,“创作需要一定空间,如果主角是唐玄宗、杨贵妃、安禄山,他们生平太过清晰,很难发挥。但张小敬既是真实存在的人物,但又只拥有一段话和一个不慎详细的事迹,这是最完美的人选。”

在塑造张小敬身上的英雄特质时,马伯庸从两个维度展开:

一是他做所有事情的出发点。

在一点展示在张小敬与姚汝能的对话之中——姚汝能问张小敬为何如此搏命?张小敬袒露心扉:他不惜性命拼死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保护普通人的长安城,而非王公贵族的长安,“为了这些微不足道的人过着习以为常的生活,愿意尽己所能。”

张小敬做事的出发点反应出马伯庸的世界观,在他看来,能被称为英雄的人,最大的衡量标准不在于其能力大小,而在于他做事情的初衷——绝非为一己私欲,而是站在一个更崇高更伟大层面,让更多普通人受益。

第二个维度是他面对困难和绝境时展露出的永不放弃的精神。

在那短短的十二个时辰里,张小敬无数次陷入绝境,但总能从中劈出一线生机。他在大灯楼那段搏命过程是马伯庸写得最为心痛的时刻——当楼马上就要爆炸时,张小敬爬到塔顶,觉得已穷途末路,这时忽然发现了一条线,这条线一直牵到皇宫,他单手牵着线刷地一下就滑了过去……一般人到这会怕已是等死状态,但张小敬没有,他还是往前冲,冲过去后整个人已几乎处于半瘫痪状况,但他还是咬牙再爬了一次……时隔四年,马伯庸仍然清记得,写到这处时“我都有点心疼了”。

或许有人觉得张小敬太“轴”,但马伯庸认为,正因为张小敬的“轴”是为了长安万民,他这种“轴”就有了意义,他所有的行为都能得到解释和升华。


姚汝能身上的特质:能分清个人利益和集团利益的关系

波伏娃说“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塑造的”,英雄的诞生何尝不是一段被塑造的历程?马伯庸用姚汝能这个人物的成长印证了这一点。

在《长安十二时辰》原着中,一开始,姚汝能还是一个刚入职场的年轻人,对张小敬看不起看不惯,心有猜忌。但在二人不断的磨合之中,姚汝能逐渐发现,这个让他不屑一顾的死囚身上竟有让他自惭形秽的闪光点,这让他意识到他们在一起是要合作干大事,而非搞职场斗争,于是他放下了自己的小心思,全力辅助张小敬破案,并坚持在重要场合不退缩。当姚汝能爬上望楼,发出了“不退”信号的那一刻,激励了当时还在奋战的所有人……

看古思今,马伯庸对于姚汝能这个人物的塑造,或许也能对我们今人如何在职场关系中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矛盾有所启迪。


檀棋身上的英雄特质:虽是古代女子,但却像现代女性那样能干

要想让英雄被大家感觉亲切,并不一定要写他们多了多少好事,而是要让他们做的事情能够被现代人理解。比如檀棋身上的英雄特质,马伯庸借由张小敬的口道了出来:

“眼光敏锐,心细如发,远强于男子,我想一定能帮上忙。”

“别人或许垂涎姑娘美貌,我要惜重的,只是姑娘的头脑罢了。”

“你能做到比伺候人更有价值的事情。”

——这无不是在用对现代女性的价值认可去侧面描述这位古代女性身上的力量和光芒。

我们之所以爱读小人物逆袭成英雄的故事,正是因为从这些与我们相近的人物身上看到了希望、勇气和担当,正如《光明日报》对《长安十二时辰》的剧评中写道的:“从他们(小人物)身上映射出的是平凡如你我、奔走在现代都市的芸芸众生。以小人物刻画大环境,他们身上不放弃追逐梦想、深爱脚下土地的情怀得以彰显。”


马伯庸与“英雄”之间的关系,不仅仅在于他用文字塑造英雄,更在于他本身也是一位英雄——知识英雄。

他痴迷阅读,热衷钻研,知识渊博。更拥有“鬼才”功力,能用清奇的脑洞、搞怪的文字,把“吃”进去的知识“吐”出来,他不仅高产,且作品涉猎丰富,涵盖悬疑、灵异、恐怖、历史、推理、武侠、科幻、奇幻等多个领域,能将把“博学”用“有趣”完美表达。

更重要的是,马伯庸创造出了现代知识分子的另一种形态——即通过对知识的分享,获得关注、名气、影响力,不再清贫、不再无人识,他真真展示出这个时代下知识可以迸发的巨大能量。


阅读是他的生命必须,写作是他的娱乐方式

马伯庸对阅读的喜爱,最早源于漂泊、孤独的童年时代。

因为父母各地迁移的工作性质,马伯庸从小到大转了十几次学,这种漂泊的童年让他很难交到长期玩伴,在那个没有网络、手机、游戏机的年代,书籍成了他最好的朋友和消遣方式。这种对于阅读的喜好从童年保持到现在。

他看书不挑,什幺都看,“因为很多时候,那些有价值、有意思的点,存在于你想象不到的地方,所以必须不停地去寻找那些在你经验之外的读物。”这种“不挑”造就了他的博学。

几十年下来,阅读之于马伯庸,已经很难讲出某一个具体的意义,于他而言,阅读既是一种打发时间的消遣方式,更是一种如吃饭、呼吸一样自然而然的生命必须,“人为什幺要呼吸?因为这是一个自然而然发生的事,阅读对我来说也是如此。”

从“读”升级到“写”,更是另一种层面的跨越。毕竟读可以一目十行,但写只能一个字一个字地码,尤其是写几十万字的长篇,这是一个相当艰苦的过程。

但在马伯庸这里,从读跨越写并不存在多大的困难,他喜爱写作,写作是他的一种娱乐方式,“就像很多人通宵玩游戏也不觉得辛苦,因为喜欢所以开心,我对于写作的感觉也一样,写一天我也不觉得累,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娱乐方式。”

他的灵感来源极其广泛,一句话、一个案例都是推动他创作的原点。写作《长安十二时辰》就是在知乎上看到的一句网友提问:“如果你给《刺客信条》写剧情,会把背景设定在哪里?”——《刺客信条》是一款冒险游戏,玩家通过控制刺客穿梭于城市各个角落进而执行刺杀任务。这幺短短的一个提问,让马伯庸 “脑洞”大开,畅想故事如若发生在唐朝长安城将会是一个怎样的情况?他用键盘敲下几千字的回答,获得了网友数万条“转评赞”后,最终成就了这部大IP。


钻研是他的处事态度

马伯庸的小说擅长将真实史料与推理悬疑相结合,情节或紧张刺激或轻松有趣,但背后往往有详实的资料作为支撑,所以坊间把他的小说总结为“考据型悬疑文学”。

之所以形成这个风格,一是源于马伯庸对历史的喜爱,每当读到一些怦然心动的历史细节时,他就期待能把这段真实历史放在小说中来,“在真实历史的框架内写作,那种感觉像戴着镣铐跳舞,会很受束缚,但也能增添作品的风味。”

另一方原因则是他对于钻研的痴迷,《长安十二时辰》中各色人物,问他觉得自己最像谁?他想都没想脱口而出“徐斌”——两个人都同样沉迷于大数据、沉迷于各种资料。

写作《长安十二时辰》的过程,让马伯庸把这种考据精神发挥到了极致,他不仅多次去西安当地的博物馆、唐陵遗迹查看文物,查阅了相关论文,看完了非常枯燥但却是考证长安城最精细书籍之一的《隋唐两京坊考》,还参照这本书做了一张excel地图,运用标签功能,把每一坊里出现过的设施与名人轶事都分门别类标注进去,当把鼠标挪到每一坊时,会显示出这个坊所有的资料,浏览这张excel地图,仿佛徜徉于当时的长安城。

整个写作过程中最让他兴奋的点还不是情节的铺陈推进,而是不管他让主角跑了多远的路、在哪拐了弯,这个路径都能在他身旁那张地图上有据可循!

这种考据思维不仅用在了他的创作中,也延伸至他的生活方式。比如出门旅游,他都喜欢事先调查好当地的历史背景,做深度考据游。他曾从成都自驾到西安,按照诸葛亮北伐的路线走一圈,这绝非当今主流旅游路线,但他却在这条线路中发现了不为人知的小场景,“虽然古迹存留很少,但当时的山川地貌还在,当年的传说还有,故事也能够跟历史有所应证。”

自律是他的生活方式

马伯庸的写作习惯很特别,越安静越写不了,他钟爱嘈杂,咖啡厅、机场、火车站、办公室是他最爱的写作地点,“有了嘈杂声后,我会觉得周围的人很多,我不会太孤独,但这些人又跟我没有关联,我不用关心他们怎幺样,他们也不用关心我怎幺样,这样我就处于一个既热闹又安静的环境中。”

创作最难的就是坚持——既是精神的坚持,也需要身体的坚持。即便再热爱,如果没有自律精神,仅有一腔热血,最终是对身体、精神、创作能力的三重伤害。

好在自律精神,马伯庸一直都有。

作为全职作家,虽不用上班打卡,但他仍给自己设定了严格的工作时间——早上7点半起床,8点半开写,写到晚上5点结束,回到家就是生活,写东西的人最爱的熬夜,他拒绝!

他还坚持健身,隔天跑五六公里,在跑步中思考,疏通灵感。

这种自律带给了他足够的创作自由,用他自己的话讲便是:“一个写长篇的人如果任由自己去过不规律生活,是很难坚持下来的,因为写长篇靠的是体力和精力,你一定要规律,不规律扛不下来。”

分享,是他的责任

作为知识分子,写作于马伯庸而言,不仅是乐趣,更是责任。他认为,在这个浮躁的时代,知识分子应该 “把所知道的知识用一些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方式分享给更多的普通人。”

在长期钻研的过程中,马伯庸发现很多学者的研究成果既非常有价值也很有意思,但苦于只有圈内知道,他觉得很可惜。而他的闪光点恰恰在于既能读懂那些晦涩的论文,又能找出让普罗大众都感兴趣的闪光点,并且善于用有趣的方式叙述给大家看。所以这几年,他一直在做一个工作,即把学术界研究出来的极好的历史成功进行转化,用相对轻松有趣的方式分享给普罗大众。

他最新的一本书《显微镜下的大明》,就是他在明史研究档案里挖出来的六个案子,将之重新梳理、编排,用通俗易懂且轻松有趣的方式呈现给读者。因为学术研究的门槛,一般人不会去阅读如此专业的历史研究论文,而通过马伯庸文学性转述,则让普通读者能兴致盎然地读完一整本历史纪实。

谈及知识分子如何发挥知识英雄的力量,马伯庸态度明确,他觉得当代知识分子最重要一点就要是让知识平均化,“不要躲在象牙塔里敝帚自珍、冷艳高贵,而要通过网络,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尽量分享给大家。在这个讯息高度发达的互联网时代,知识的力量越来越重要了,你对信息的处理、分析和转化,往往是决定你人生高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知识的世界里,马伯庸是一位受书粉追随、有高光加持的“英雄”,但回到私人生活中,他是一位不带任何光环、平常又伟大的“老父亲”。

他会亲力亲为带孩子,常常在微博上记录与孩子相处的点点滴滴。

作为一个有学问的爸爸,他还会每年给孩子总结一份书单,列出这一年来儿子最喜欢看的十本书,再把这个书单分享给其他有需要的父母。儿子出生后,他还专门为儿子写了两本童话集,这两本书从未正式出版,只是打印出来专门留给儿子。

亲力亲为带孩子不仅是给孩子最好的成长礼物,也给身为父亲的马伯庸收获的一份莫大的快乐,“我觉得带孩子的最大乐趣就是可以清晰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有些时候我们大人会靠想象去猜想孩子应该怎幺样,但其实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逻辑,你需要去倾听他的逻辑,弄明白他耍赖是为什幺?生气是为什幺?而不是简单地说‘闭嘴’或是‘你别哭了’。”

毋庸置疑,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英雄梦,或希望拯救万民,或希望自己陷入危急时身边能立刻跳出一位英雄将自己拯救于水火之中。但现实往往是,不可能人人都成为拯救世界、深受万民敬仰的英雄。而陷入困难时,能拯救自己的往往也只有自己。

那幺,“英雄梦”还有什幺用?

其实所谓英雄,既可以是像张小敬那样拥有拯救一座城池的能量,拥有创世开先的磅礴气魄;也可以是“作家”马伯庸那样拥有学贯中西的才华,是社会的栋梁,是爱与力量的给予者。这样的英雄无懈可击,却也遥不可及。

但与此同时,英雄也可以是“父亲”马伯庸那样平凡人物——他们有责任有担当,和蔼和亲,乐善好施,在孩子的点滴成长之中倾尽全力,他们是家庭的英雄、孩子的英雄!

就像马伯庸说的“我觉得每一个人都能成为英雄!”


针对这种更为普世的“英雄观”,新一代梅赛德斯-奔驰长轴距GLC SUV将之提炼出掷地有声的四个字——“敢为英雄”,这四个字的背后,彰显出这样的价值观——只要你具有责任感,自信面对未来,坚持自己的态度,同时善于平衡工作和生活的关系,你就成为你的公司、你的家庭、你所生活的圈子的“英雄”!始终在追求更好的路上奔驰着,从未止步,这是他们与普通人之间最大的不同。

新一代长轴距GLC SUV“敢为英雄”的理念希望致敬这些具有责任感,自信面对生活,并且像马伯庸老师那样善于平衡工作和生活的人们。


此次拍摄时,马伯庸也体验了新一代长轴距GLC SUV,他感言:

“新一代长轴距GLC SUV首先带给我的感受就是很有艺术气息,车身设计非常具有未来科技感,很显档次,非常符合奔驰车应有的调性。坐在车里可以感受到非常有品位的豪华氛围,一切细节都是那幺的精致。真皮座椅非常舒服,并且车里的氛围灯还能够变换颜色,似乎可以搭配不同心情,这让我印象非常深刻。整体感受和舒适度一点都不次于我自己的那台奔驰GLE。”

历经变革,英雄不再止步于激发一种情结,更是将目光锁定于永不止步地追求更美好的自我。愿你读过的每一本书、爱过的每一位人物、包括你选择的座驾,都能唤醒你心中的英雄气概,愿你我的未来都能用实际行动诠释“英雄之路,不惮险阻”的精神内涵,不断追寻更好的自己,以英雄的澎湃之姿傲然前行!


搜狐时尚专访室

搜狐时尚:你觉得谁是《长安十二时辰》里最时髦的男女?

马伯庸:女主角檀棋就不用说了,她就是个时尚女性。男主角张小敬从现在的观点来看的话也挺时髦,因为现在的像这种糙老爷们的形象其实很少,那幺有这一个,我觉得也能算是时尚的一种,另类的时尚。

搜狐时尚:你觉得英雄身上最大的特质是什幺?

马伯庸:英雄就是一种责任感。英雄去做的很多事情,一定不是出于自己的一己私利或者一己之欲,他的出发点有一个更崇高更伟大的目标,或者说是让更多人受益的目的,这样的人才是英雄。

搜狐时尚:古今中外历史上那幺英雄人物,你最崇拜谁?

马伯庸:我崇拜的英雄还挺多的,如果说是中国的英雄的话,最崇拜的应该是诸葛亮,因为诸葛亮并不是只是文学上的智慧象征,我读历史,我能感觉到的不是他多幺聪明,而是他这个人有多幺的坚韧不跋,能为一个理想奉献一生,燃烧自己所有的生命。

搜狐时尚:您觉得在这个时代下,知识到底具有什幺样的作用?

马伯庸:我觉得知识力量在这个时代越来越重要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讯息的传播越发迅速,每个人接受的信息都很多。这种情况之下,你对信息的处理和分析,以及对信息的转化能力,才是能够决定你人生高度的一个因素。

搜狐时尚:你觉得身为知识分子需要承担哪些社会责任?

马伯庸:作为知识分子,他的乐趣和他的责任其实是一样的,就是把我们所知道的知识,用一些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方式分享给普通人。

搜狐时尚:接下来会不会继续写英雄类的书?

马伯庸:接下来肯定还是要写的,而且英雄肯定是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大部分的文艺作品一定会写英雄。但到底是什幺样才能叫英雄?我觉得是可以去思考商榷的。每个英雄形象不一样,但“敢为英雄”的这种状态是永远不会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