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明星

《中国医生》被抵制,冤

2021-07-15 17:20:09

原标题:《中国医生》被抵制,冤


又是一年暑期档。

打头阵的是上周末上映的《中国医生》

票房高歌猛进,颇有「爆款相 」:

累计票房已破5亿。

猫眼预测票房更是高达16亿。


然而,口碑却是两极分化

有人打五星好评:「哭了十次」「很有触动」

有人给两星差评:「剧情脱线」「感动更多来源于现实而非电影」


围绕这部电影的讨论还在继续,而且愈演愈魔幻。

鱼叔注意到有两种声音。

一是针对批评声的批评

好像批评《中国医生》就是政治不正确,就是不尊重抗疫医护人员。

二是请求封杀的声音。

有人认为《中国医生》忽视且抹黑了中医在抗疫中的作用。


还有护士群体发起抵制,理由是本片对护士群体刻画不足。


有人吹爆,有人举报,这下就有意思了。

所以,《中国医生》到底怎么样?

鱼叔今天就来说说。

从导演,到编剧,再到演员。

《中国医生》沿用《中国机长》的原班人马。

两部电影都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它们面临的难题也是异曲同工——

《中国机长》是真实事件时长太短,拍成电影要扩充;

《中国医生》则是真实事件太过复杂,拍成电影要强行压缩。


这就导致电影的节奏非常容易失控。

这便是《中国医生》的最大问题:

剧情推进太仓促。

从武汉出现不明肺炎病人开始,到确定为新型冠状病毒,到重症病人抢救无效,再到新建重症病区,调配人手,筹措物资……

只用5分钟就交代完了。

看上去好像什么都拍了。

但「流水账式」的拍法又什么都没拍好。


快速推进的节奏,略过了疫情爆发初期医护人员最重要的一种情感:

恐惧

恐惧源于对病毒的未知,没有特效药。

就像《金银潭实拍80天》中医护人员所说的:

「好像所有的努力都是白费的。」


恐惧还源于物资的匮乏,医护人员自身的安全得不到保障。

就像《在一起》中的护士平小安大吼着:

「我拼尽全力去救助病人,谁来保护我们呢?是烂掉的口罩,还是穿在身上的垃圾袋呢?」


这种心怀恐惧却依然迎难而上的勇气,恰恰是医护人员最可贵的品质。

也让人看到了医护人员是「人」而不是「神」。

但。

在《中国医生》中,我们看不到这种恐惧。

一切都处理得太从容了。

就连要表现医护人员的艰苦,也只是一次次拍摄他们吃泡面

相比《在一起》中这个脱下手套,汗水直流的特写镜头,高下立判。


甚至后续的某些桥段,为了维持高亢的情绪,进一步弱化了这种恐惧

例如金银潭医院收治病人这一段。

一开始还在有序接收病人,直到发现刚到的一批防护服质量不行。

于是院长临时下令:停止接收病人,直到有新的防护服送来。

紧接着下一秒,成箱的防护服被送到了医院。

然后,院长再次下令:继续接收病人。

医院接收病人可不是开闸送水,说停就停,说放就放。

就连物资紧缺的问题也被一笔带过。


紧接着时间来到2020年1月23日。

武汉宣布封城,超市货物遭到疯抢。

来自上海、广州等地的援鄂医疗队陆续抵达。

剧情一股脑地推进,但只有时间线,没有故事主线。

无论是剧作层面,还是影像表达的层面,都过于简单和零散。

以上这些「走马观花」的片段,加在一起都不及纪录片《76天》开头的短短几秒——

撕心裂肺的哭嚎声传来:「爸爸」。


武汉一所医院的一名医护人员,眼睁睁看着亲人因新冠去世。

自己却束手无策。

此情此景,瞬间把我们的记忆带回2020年的春节前后。


这种充满感染力的场景,在《中国医生》里几乎没有。

它似乎只顾着交代一个又一个事件,而忽视了其中的情感张力。

所以说,《中国医生》像是介乎剧情片纪录片之间的表达。

它既不像纪录片那样严谨;

也丢失了剧情片的艺术加工。

不上不下,很尴尬。

电影的前半段,故事都发生在金银潭医院。

尚且还能让人摸清一些线索——

医护人员一边要与时间赛跑,与病魔博弈。

一边还要解决内部的分歧,争取统一意见,做出对患者最优的决定。

可这条刚刚浮现的主线,没持续多久就被打破了


因为电影的后半段,视角走出医院,全景式地对准了社会的方方面面。

也正是从这时候起,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基本全垮了。

全城消毒,医护人员挨家挨户走访调查;

全国各地的医疗队和物资纷纷运往武汉;

火神山医院10天建成,雷神山医院12天建成。

各片段前后都不挨着,看上去像是各拍各的。

最后二十分钟,甚至直接采用新闻口播加字幕的形式,从2月10日新增病例持续下降讲到了4月8日武汉解封。


线索多,登场的人物也跟着变多。

戏份最足的是快递小哥金仔

他的妻子小文分娩在即,但是却不幸确诊。

好在医护人员力保母子平安。

孩子出生后,金仔瞒着妻子偷偷外出接单,赚点奶粉钱。


欧豪 饰 快递小哥金仔

结果他也感染上了新冠病毒,甚至一度病情加重,必须用上体外人工膜肺。

在金仔的抢救过程中,电影突然插入一段煽情MV,非常出戏。

要不是结尾的出现,观众都不知道金仔到底是生是死。

还有易烊千玺饰演的见习医生杨小羊

小羊在接送病人的途中也被感染,只因为觉得那个病人长得像他妈妈。

他的病情也很严重,甚至需要换肺。


易烊千玺 饰 杨小羊

还有已逝患者的遗体捐赠问题。

这一段处理得也很粗糙,演技过于浮夸。

总之一句话:线索多,人物多。

每个人的变化都来得十分突然。

好像只是工具一般,出现在那个特定的时间点,负责唤醒观众对于那个时间点的记忆。

「好哭」是当然的。

这份感动并不来自电影,而是来自我们被调动的记忆


主线散了,导致的结果就是群像也崩塌了。

因为没有足够的剧情和细节,去撑起这些人。

男一号张涵予所饰演的张竞予,原型是金银潭医院的院长张定宇。

但这个角色被塑造得冷静不足,暴躁有余。

对比《在一起》中张嘉益饰演的同一个角色。

他在妻子确诊和饱受渐冻症折磨的双重折磨下,还要时刻提醒自己保持冷静,始终坚守一线。

一个上楼梯的背影,便将这种大将之风立起来了。


《在一起》中张嘉益饰演的院长

当然,也有几个角色塑造得相对成功。

比如袁泉饰演的文婷主任。


有这么一场戏,文婷忙了一天,回到隔离酒店吃饭。

得知小区杂货店的老张感染了新冠,但迟迟没有床位,最后死在了家中。

文婷一条条点开此前老张发来的消息:

有的是在关心她的病情;

有的是提醒她去杂货店拿快递。

但她一直都没有时间点开。

文婷一边把把饭送进嘴里,一边流下眼泪


没有任何多余的表情和动作。

她那张被口罩勒出红印的脸上,已经写满了自责和悲痛。

细节+演技,成就了银幕上的高光时刻。

另一位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出场不到一分钟的张子枫

她手握着父母的死亡通知单,说了一句:

「叔叔,一个人没有了爸爸妈妈该怎么办?」

就算戴着口罩,她只用眼神就能让我们感同身受,痛彻心扉。

这一幕堪称全片最大的催泪弹。


医护人员的故事,总是能打动人心的。

她们的确值得被反复拍成电影。

过去这一年,就不乏优秀的抗疫题材作品——

《在一起》《金银潭实拍80天》《中国医生战役版》《人间世·抗疫特别节目》……

正因为有那么多珠玉在前,《中国医生》才相形见绌。


《中国医生战疫版》豆瓣9.2

人们常说:真实自有万钧之力。

而电影作为艺术作品,应当源于现实,高于现实

利用电影独特的表现手法,挖掘故事中的人和情,以及其他更深刻的命题。


《在一起》

但《中国医生》仅仅停留在蜻蜓点水、走马观花的层面。

仅仅靠唤醒集体记忆,而非电影本身来打动观众。

不得不说,很可惜。

更可惜的是,总有些人认为, 这样的电影是批评不得的。

所以哪怕觉得它拍得不够好,也还是给出向上浮动的情感分,以表敬意。

大可不必。

电影是电影,现实是现实。

若是将电影批评与现实批判划等号,电影的性质就变了。

批评电影,不代表否定抗疫医护人员的功绩。

恰恰说明我们崇敬医护人员,认为她们值得更好的作品。

同时,电影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也不该沦为电影歪曲事实的罪证。

就比如网上传得沸沸扬扬的「《中国医生》抹黑中医」。


电影中关于中医的提及确实比较少,方舱医院内有一句「喝点中药」的台词。

所以令某些神经敏感的人联想到,当时身处方舱医院的金仔,是在服用了中药后才病情加重。

故而觉得《中国医生》是在刻意抹黑中医。

其实这前后丝毫没有因果关系,完全是「欲加之罪」。


《中国医生》就只是一部电影。

它没有那么好,应当容纳批评的声音;

它也没有那么垮,不该被上纲上线地对待。

更不该,一言不合就抵制。

说到底,我们走进电影院是去观影的,而不是去瞻仰的。

该夸就夸,该批就批,这才是对电影的尊重。

只有这样,创作者才能看清现状,拍出更好的作品。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

我们能看到真正配得上中国医生的抗疫片。

全文完。

如果觉得不错,就随手点个「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