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明星

中国导演为什么基本都不碰明朝戏?

2020-12-09 17:20:17


中国影视剧行业发展呈上升趋势,一方面数量增多,另一方面剧本质量也稳步提升,类目逐渐多元化。其中,古装剧一直备受女性群体的关注,有望成为主流电视剧。

古装剧中以清装剧最为瞩目,凭借跌宕起伏的情节设计、丰富的人物性格及优美的服化道,成功俘获了大批粉丝。

相较于清装剧的‘吃香’,明朝戏则弱了很多。不仅从数量上与清代剧相差一大截,制作品质与市场价值也相差甚远。

同为古装剧,拥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及人文价值。那么,中国的导演为什么基本都不碰明朝戏呢?

《大明风华》

女性受众广,更注重‘冲击性’

现代女性群体是有一定的社会阅历,经济能力及教育背景的都市女性,对于古装戏有自己的理解,更喜欢带有‘冲击性’的剧情。

古装戏的内核就是‘宫斗’,这类型的剧情更具有代入感,让女性能够跟着剧情一起推进,从而提升收视率。

其次,细节很重要。从人物、剧情、服装、历史背景等,都是一环扣一环,步步加深,更具体对比性,也更有特点。

例如,大型宫斗剧《甄嬛传》就是根据历史改变,有历史背景作支撑,整体架构丰富,内容详实,情节‘一波三折’,既保证了真实性,又让观众看了大呼过瘾。

初进宫时,甄嬛只是一个安分守己,不争不抢,想要‘静静’过一辈子的小女人。她的服饰是清丽的,衬得人高雅端庄,站在雪中,如同傲立的‘寒梅’。

但她的孤傲、清冷、与世无争的性子,恰恰入了皇帝的眼,一朝成为宠妃。甄嬛与皇帝之间也曾有过一段令人难忘的时光,那时的她‘人比花娇’。

甄嬛传

原以为人生便如此不急不缓的过下去,不惊不喜。这也是现代女性对婚后生活的认知。

正是前期过的幸福,后面的惨烈,才更有对比性。

面对亲人的离开无能为力,想保护的人接二连三的死去,使得甄嬛的内心发生变化。从一个不争不抢的宫斗‘小白’,一步一步披荆斩棘,在尔虞我诈的宫廷艰难生存,最后逆袭成为皇后。

精彩的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让观众都为之捏一把汗。后期随着心境的改变,对宫廷生活的不甘,黑化后整个服饰和妆容便更加的锐利,让人为之惊艳。

这样的剧目才是观众所喜爱的。

与清代戏相比,明朝戏对于女人之间的战争描绘寥寥无几,争权夺利场景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在选材上就没有打动导演,更不可能呈现给观众了。

明朝皇后

明朝制度,一定程度上终结了‘宫斗’话题

我们知道,明代朱元璋曾明确提出,“后宫不得干政”的思想,且明朝严格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一定程度上杜绝了后宫的争斗现象。所以,明朝戏更多的是展现朝堂、政治与内阁,对后宫之事一带而过。

例如,明朝戏《大明风华》,其中关于孙太后的部分,也是从前朝男人商谈的政务见窥其一二。

明代妃子几乎不宫斗,是因为她们根本不具备宫斗的条件和意义。

在明朝,后宫的妃子,不管是世家入宫、还是平民入宫,最终都是要陪葬的,争来争去没有任何意义。所以,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明代电视剧的可看性、话题性。

综上所诉,导演在判断其商业价值时,就已经大打折扣,在无法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具有一定的风险。

大明风华孙太后剧照

拍摄成本高,回报率低

古装戏是需要还原一些古代建筑,甚至去重新搭景,取景。其次,从服装、道具、演员、前期筹备等,都需要大量的时间、金钱作支撑,导致拍摄成本明显提升。

成本高可以控制预算,但是考虑到播放效果就要慎重决定了。

如今,现代影视电视剧类似于快餐式文化,观众需求是有话题、有深度、有品质的古装剧,而投资商则希望能够快速赚取收益,所以迎合市场是必须的。

再者,相较于清代服饰的简单,明朝戏的服饰则十分繁琐,对服化道要求很高。明朝戏自然不在参考范围之内。

繁杂的明朝服饰

内容存在争议性

明朝戏是有争议性的。选择开拍明朝戏,就有许多绕不开的黑暗。最明显的就是明朝的党争,从明初的胡惟庸,严嵩父子,再到后来的东林党阉党之间的明争暗斗。

此外,还有大臣们之间的勾心斗角,历届君王也是各有千秋。

有‘道士皇帝’、“木匠皇帝”、“美食皇帝”、“叛逆皇帝”与“痴情皇帝”等,政绩先不看,从这些标签中便知晓他们与帝王的气质之间还有一定差距。

所以,导演要明确这样的内容是不是观众想看的,观众看了之后会不会引起不适,甚至会对后续的收视率产生不良影响。

从市场层面而言,女性观众想要看‘宫斗大戏’或偶像类古装言情,这样她们更容易接受。导演如果不考虑这些潜在因素,很可能导致作品叫好不叫座。

总的来说,如果导演没有足够的准备与信心,几乎不会选择‘具有挑战性’的明朝戏。

明朝木匠皇帝

过不了审,白忙活一场

自民国时期,文学家就喜欢拿明朝来反映现代生活,即使在文化作品中也不乏意见。所以,如果将这些文字在镜头前直接表达是存在难度的,容易导致最后提交内容过不了审,那就是白忙活一场。

明朝有他的政治局限性,在进入小冰河时期之后,皇帝的‘负能量’积攒的越来越多较多,内容也越来越多变,难以把握。而影视剧需要传递正确有正能量的内容,拍出来的要符合主流媒体的官观点。

所以,在内容上一定要谨慎,否则过不了审,影响后续的跟进。即便过审了,也会遭受无数的非议。毕竟,对于明朝历史文化的‘爱好者’还有很多,争议性也多,并不利于明朝戏未来的发展。

明朝鼻祖朱元璋

史料记载缺失,记录不详

想要了解明朝历史,是需要费一番功夫的,即便是现代史学家,对于明朝的研究也是存在疑惑的,主要原因就是明朝史料的缺失。

清朝时期销毁了很多关于明朝的历史典籍,导致一部分重要史料的缺失,如同将历史的一部分‘拿走’了。清朝初期的大事件‘大兴文字狱’,将当时很多明朝人撰写的轶事典故和文学作品,都悉数尽毁。

现代比较有名的《永乐大典》也有很多部分葬送在嘉庆年间的大火中,燃为灰烬。再到后面,八国联军和日本侵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许多珍贵的典籍再一次被焚毁,不单是明朝史料,还有很多朝代的史料都被消亡。

永乐大典其一

如此算下来,遗留下来的明朝史料少之又少,想要在仅有的典籍中,拼凑出完整的历史画卷,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目前,收藏馆里关于明朝的书,大部分是清代人后续写的,他们根据统治者的要求,进行改写,内容具有不确定性。且年代久远,史学家根本无法考证书中记载是否属实。

如果导演不仔细核实,贸然拍摄,可能会引起后续观众的强烈不满。所以,如果没有十足的把握及根据,一定要慎重。

明朝宫廷剧照

制作团队、导演也很重要

一部大制作,大的IP,在前期的准备需要搜集大量的资料,所以团队之间的默契配合十分重要。其次,导演的能力也很重要,需要深刻理解历史剧中的人物关系,情节设定及需要传递的意义。

明朝戏虽然少,但是精品还是有的。例如,《大明王朝1566》,导演业务水平很高,其次选角上也十分贴合人物,陈宝国老师演技一直在线,整个团队合作无间。

如果能够达到以上条件,还是可以一试的。但弊端也十分明显,需要强大的资本作后盾,已备短期内很难获得回报。如果拉不到投资,整部戏可能就黄了。

《大明王朝》1566

人物选择难,存在歧义

有人说,明朝戏从整体性不能实现,可以尝试从代表性人物出发,进行人物列传演绎。可是,明朝的知识分子群体不好拍,各种硬气认死理,不懂得迂回妥协。

整体的氛围比较呆板,没有新意。这种沉闷的气氛与明朝的政治斗争相关,朝廷官员利益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

明朝的文官集团,尤其是内阁,是权利的核心,在君王不早朝时期,还能够正常运转,凌驾于皇权之上。

总体而言,明朝时期的政治大多是昏暗的,也是避无可避的问题,如果真的将这些真实的体现在荧幕上,并不定是观众喜爱的,甚至会引起观众的不适。

由此可见,明朝戏比清宫戏的风险高,且话题性更少。

反观,清宫戏其市场价值在《甄嬛传》、《雍正王朝》、《宰相刘罗锅》、《铁齿铜牙纪晓岚》、《康熙王朝》等作品中,优势尽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