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明星

张桂梅的沉默震耳欲聋!观看《我本是高山》,表情凝重摇头不说话

2023-11-25 17:20:15

这几天,电影《我本是高山》引发持续热议。

观众看完不止想吐槽,甚至想骂街,这都改成什么样了?还能看吗?

总结了网友吐槽最多的几处电影细节和情景,大家帮着分析一下。

第一点就是关于母亲酗酒。

真实的故事是女孩父亲酗酒,喝多了家暴女孩和母亲。

片中改成了母亲酗酒,家暴女孩。

这一点显然违背常识,看看我们的周围,有几个家庭是母亲酗酒的,这样的比例极低。

但是电影偏偏把极少数的例子拿出来说事。

事后,海清在电影发布会解释,这样改是为了更加突出张桂梅老师的伟大。

因为她不仅拯救了女孩,还拯救了女孩母亲,让一个家庭从崩溃边缘慢慢愈合。

对于这样的说法,观众并不买账。

第二点:电影中海清没佩戴党徽。

生活中,张桂梅是一个有着强烈信仰并坚定执行的人。

她的信仰就是对党的忠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无论教学还是参加其他活动,都能看到张老师胸前有一枚闪闪的党徽。

这也是张老师和其他人区别开来的重要标志。

现在还有多少人想着戴党徽,可能拿到手以后就放在抽屉吃灰了。

电影中忽略了这个小细节,让人物形象没那么饱满。

第三点:电影篡改了张桂梅的信仰

上面已经说了,张老师的信仰就是对党的忠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她心中是有大沟壑大理想的。

而电影当中,每当张桂梅遇到什么不顺,就切换到她回想丈夫的画面。

这似乎在暗示,张桂梅之所以披荆斩棘,都是因为丈夫的爱,是爱让她所向披靡。

从家国情怀跳到小情小爱,又让张桂梅的形象矮化了。

第四点,红歌改成华尔兹

影片中,张桂梅想念丈夫,两人在幻境里跳起华尔兹。

真实场景是张老师丈夫拉二胡,她唱《毛主席来到咱农庄》。

编剧为什么要改掉这一个情节?她自己说,因为跳华尔兹更浪漫。

观众又是一脸的不可置信。

你以为的浪漫并不是张桂梅老师的浪漫。

感觉编剧是受现代剧影响太多。

现在的剧大多数展现浪漫就是跳舞之类。

而张桂梅老师年轻的时候,有独属于他们的浪漫。

再说,一个大山老师从哪里学习华尔兹,别说那个年代,就是现在的社会,很多农村老师都未必会跳华尔兹。

这又是一个脱离现实的情节。

第五点:电影中海清扮演的张桂梅脾气太暴躁

在电影中,张桂梅有好几次遇到不顺心的事,就对着学生大吼。

还敢对着教育局长大吼。

一个老师,有这么大脾气吗?

看看现场观众怎么说的,一个张桂梅老师的学生说:老师对我很好,从来没有像电影那样。

一个局长原型也说:我很敬重张老师,我没有吼过她,她也没吼过我。

网上声浪最大的点差不多就是这些。

电影的首映礼在华坪女子高中举行。

观看电影的大多是张老师的学生和朋友同事之类,当然还有张老师本人。

在看片过程中,他们大多数表情凝重,看完影片,张老师摇摇头,什么也没说,哪怕是简单的感谢工作人员的话也没有。

从张桂梅的态度,也能看出影片拍的有多普通。

张桂梅一生想改变大山里女孩子的命运,是在抗争在拯救。

而电影拍出来后,就是一个普通老师关爱学生,有时候脾气有点暴躁,遇到不顺就想念丈夫的普通人。

张桂梅的态度,已经说明一切。

电影严重失真,但是剧组的解释是:艺术创作就是要加一部分想象进去。

如果他们想凭自己的想象写剧本,又干嘛非要利用张桂梅老师作为原型呢?

说到底还不是看中了张桂梅老师的影响力,想利用她作为卖点。

如果他们拍摄一个普通老师的一生,又有几个人愿意去看。

这种改编不是致敬张老师,他们只是利用老百姓对张老师的爱来赚钱。

张老师真实的事迹足够感动、足够伟大、足够震撼人心,不需要任何添油加醋。

剧组一改,反而面目全非。

也有人说,张老师还活着,拍什么电影,还不如拍纪录片。

一大群人费劲吧啦搞出来这样一个电影,原型看了都沉默,不是巨大的讽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