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明星

把汉服说成韩服、写错毛笔字,韩剧抄《知否》,却闹了个笑话

2022-12-16 17:20:27

韩国最近有部热播古装剧,名叫《王后伞下》,女主是韩国国内超一线女演员金惠秀,也是大热韩剧《信号》的女主角。

但《王后伞下》虽为大制作,却仍被不少中国观众扒出,存在各种各样的抄袭问题,而我们的文化,又被他们硬生生的“偷”了过去。

1、抄称谓

在《王后伞下》中,女主作为王妃自称“本宫”,但是在韩国的文化里,并没有“本宫”这个词。

而在我们的古装剧里,则多用“本宫”。连韩国观众自己都看不下去,吐槽《王后伞下》的编剧受中国电视剧的影响很深。

剧中,编剧还给人物台词加上了大量四字成语,因为怕观众不理解,剧方连“物归原主”这样的词都要特意进行标注解释。

这也引发韩国观众不满,认为编剧就是在赤裸裸地抄袭中国文化,但编剧却不肯认错,女主角金惠秀选择站队编剧。

更有韩国观众表示:《王后伞下》毁掉了金惠秀的形象。

2、抄布景、抄摆件

除了称谓,《王后伞下》抄袭最严重的问题,是剧里的布景和道具。

在电视剧《知否》明兰大婚的那场戏里,盛家到处都张贴着喜字,包括半挂在门上的白纱,其实就是窗帘,也都贴着囍。

但是到了《王后伞下》,他们就直接把囍印在一块红绿拼色的布上,然后也有样学样的挂在梁上。可是谁家会在平日里,无故在家中贴上喜字呢?

另外,在《知否》的各个场景里,都出现了悬挂的竹帘,演员们走来走去经常掀帘子。

这种帘子会起到两个作用,一是保护主人家的隐私,让外人看不真切;二是遮挡强光。

《王后伞下》也用到了这个帘子,但他们是在窗户上挂了一小块,连窗户都遮不住。既保护不了隐私,也遮挡不了强光,谁家的窗帘会只挂中间那一块地呢?

他们这可谓是“画虎不成反类犬”。

另外,《王后伞下》还公然将我们的传统器具,暗示成他们的东西,比如戒盈杯。这是一种防止酒溢出来的器具,外形很是精巧。

韩剧则不是第一次介绍戒盈杯了,他们可谓是一次又一次的在暗示:这是我们的东西。

但戒盈杯在南宋时期就有了,此后历朝历代,都有相关器具文物出土。

不仅如此,在《王后伞下》,还出现了我国分属各个朝代的器具。比如,鸳鸯形制的烛台,还有放置在地席上的屏风等等。

最搞笑的是,《王后伞下》里出现的大殿,竟然也叫“太和殿”!要知道,太和殿是明清紫禁城里最大的宫殿啊!

《王后伞下》不仅在韩国国内播出,版权更是卖给了网飞,而网飞是一家面向全球的视频播放网站。

韩剧公然将我国的文化元素放进剧里,也不进行任何的解释,久而久之,就会造型一种错觉:这些东西都是他们的。

其实,不仅是这一部《王后伞下》,近几年,大量韩国古装剧开始涌现,而他们的服化道,更是追着我们古装剧在模仿、抄袭。

就拿目前正在热播的另一部韩剧《禁婚令》来说,鲜红的灯笼直愣愣的挂在屋檐下,成串的灯笼都快把低矮的屋檐占满了。

我们看一眼就知道,这种灯笼属于现代制品,古时候的灯笼或是纸糊的、或是布料的,怎么可能有这种灯笼?

更滑稽的是,韩剧竟然把篱笆围栏,直接搬到了大街上。我们都知道,乡下或城郊有院子的人家,才会用到篱笆。如今篱笆上街,实在是不伦不类。

另外,剧中的主角还在船上约会,河道里摆满了河灯。河灯是带有悼念意味的,在我们的古装剧里,主角只在思念亡故亲友时才会放河灯。

韩剧却在男女主约会时,放了满池子河灯,他们是想悼念什么呢?他们只抄到了表面,却丝毫不懂得其中的深层含义。

还有,他们将从义乌批发过来的塑料小制品挂在木头上,就假装古风摆件,看上去相当滑稽。

暑期热播的《苍兰诀》中的女主造型,就被抄进了《禁婚令》,韩剧通常是边拍边播,《禁婚令》目前仍在拍摄。

《与君初相识》里的女主造型,也被她们的女演员给穿到了身上。不得不说,他们抄东西的速度,真的很快!而且是我们出什么,他们就抄什么。

不仅是古装剧,在现代剧里,韩剧也在暗戳戳的“偷”。比如,最近热度颇高,上了好几次热搜的韩剧《财阀家的小儿子》,该剧由宋仲基主演。

剧中的财阀夫妻,男主人总是写毛笔字,还拿着一本《中庸》在阅读,女主人则动不动就在刺绣。

而且,剧中还时不时给刺绣和毛笔字特写。难怪学习中华文化,也是韩国财阀的身份象征吗?

但讽刺的是,他们给毛笔字特色时,将“割鸡焉用牛刀”,写成了“割鸡焉用午刀”,看来剧组上下,没人认识汉字。

在韩剧《以艺人经纪人生存》中,韩国的发簪上,竟然还加上了步摇。要知道,他们的簪子上,从来都是没有穗子的。

在今年6月热播的韩剧《还魂》中,网友发现这部剧不论是从故事设定、人物造型、摄影画面,都与我们的《将夜》高度相似。甚至连特效都如出一辙。

可笑的是,该剧还在韩国获奖了。

值得警惕的是,现在不少韩国女团,穿着汉服元素的打歌服,并大言不惭的说这些都是韩服改良而来。

明明这些服装,在我们国内早已有女团穿过,韩流利用影响力,企图颠倒黑白的做法,我们也必须要重视起来了。

警惕“文化剽窃”,我们在文化输出的同时,也要努力掌握文化话语权。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东西,是不是轻易被偷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