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新闻速递

第三次世界大战前兆?解读俄英黑海对峙背后真相

2021-07-06 09:44:50

编者按: 6月23日,英国“卫士”号驱逐舰进入克里米亚附近水域,受到俄罗斯军队从口头到实弹的轮番警告,两国险些擦枪走火。凑巧的是,事发前一天,一份机密文件被英国群众发现,其中记录了被英国防部定义为“卫士”号“在乌克兰领海的合法通行”。 英国为什么选在这个时间点“挑衅”俄罗斯?是意外还是精心策划?黑海挑衅背后,各路豪强各自在打什么小算盘?这会不会成为又一次世界大战的前兆?英国有可能回到“日不落”时代、实现它的“全球梦”吗?

核心提要


1.英国“卫士”号驱逐舰驶入克里米亚水域的前一天,一份相关的机密文件在公交站被群众发现。说明英国政府精心策划这场针对俄罗斯颇具“挑衅”意味的海上行动。

2.虽然英俄间早有过节,但此次英国主动出击,更多是缘自当前西方与俄罗斯博弈的大背景。英国驱逐舰罕见的大胆举动,其实是在替北约先行“摸底”,测试一下俄罗斯对于西方军舰在家门口行动的底线。

3.英国想要摸清俄罗斯的老底,但绝不只是替他人做嫁衣。这也是配合约翰逊政府提出的“全球化英国”发展目标。英国海军已执行了一系列海上任务,“卫士”号驶入克里米亚水域正是“全球化英国”发展目标推进过程的一部分。

4.可以预判,在互相再秀肌肉后,老牌强国们不会再挑起事端、升级矛盾。7月10日,“海上微风”刮完,一切又将结束。


|俄罗斯国防部发布的视频,俄方瞄准英方军舰(图源:the telegraph)



意不意外?神秘文件告诉你,这次“挑衅”,英国早就准备好了

6月23日,向来不对付的英国与俄罗斯,又一次杠上了。

不同于过去那些年,这一次英国人“反客为主”,主动出击,将事件引发在俄罗斯人眼中的“家门口”。

俄罗斯国防部表示,英国“卫士”号驱逐舰当日在黑海行驶,越过俄罗斯边境,进入克里米亚菲奥连特角附近水域3公里处。此后,俄罗斯边防巡逻艇开火警告。大约10分钟后,随着“卫士”号驶入距离克里米亚海岸约12英里(19公里处),俄军苏-24M战斗轰炸机在英舰航行方向上投掷多枚炸弹警告。


|俄罗斯国防部发布的视频,显示出俄战斗机视角下正在前行的英国“卫士”号驱逐舰。(图源:Reuters/BBC)
事发之时,英国广播公司(BBC)防卫事务记者乔纳森·比尔就在“卫士”号的甲板上发报道,飞机在上空盘旋的声音清晰可闻。应邀登舰同行的他恐怕没有想到,自己会在这趟从乌克兰敖德萨至格鲁吉亚巴统的海上旅途中,亲身赶上这条“从天而降”国际大新闻。

据比尔所说,“卫士”号遭到了俄军的“骚扰”,并通过无线电发出了“充满敌意”的警告,而“卫士号”的船员也针对可能爆发的冲突做好了准备。他回忆,俄军发出了多次警告,例如“如果你们不改变航线,我将开火”。同时他也听到了远距离出有若干处开火声,但“卫士号”的位置应该远在其射程之外。

在此过程中,两艘俄罗斯边防军海岸警卫队的船只紧随“卫士”号,其中一艘船只一度逼近至距离约100米。与此同时,“卫士”号也监测到20架战斗机在附近盘旋。从记者比尔到双方军人,所有人都感受到了一触即发的紧张局势:俄军发出警告后,“卫士”号上所有英军迅速戴上防护头巾,以备两军交火。


|BBC记者乔纳森·比尔在“卫士”号甲板上实时报道。(图源:BBC)
最近十余年来,英国与俄罗斯关系始终不佳,但出动军队、边境冲突、擦枪走火还是头一遭。这应该是近年来两国之间最严重的一次外交危机了。 作为常年对立的世界大国,一旦双方擦枪走火,势必引发区域乃至影响全球的震荡。

显然,驶入克里米亚水域是“卫士”号的既定计划航线,绝非“意外”。 经过俄军从口头到实弹的轮番警告,这艘驱逐舰并未改变航线,而是迅速穿越、离开该水域,草草结束了这36分钟戏剧般的通行事件。

当日下午,俄罗斯外交部和国防部便分别召见了英国驻俄大使与英国大使馆武官,表达了俄方对英国人这次突然行动的强烈抗议。作为“挑事方”,英国国防部坦承没有想到俄罗斯政府反应这么快,尤其是第一时间声明发射了警告炮弹。

面对俄国防部与BBC记者前后一致的描述,英国政府立刻给出了意料之中的反应:坚决否认。英国防部声称“认为俄罗斯人正在黑海进行炮击演练”,“卫士”号没有遭到任何炮弹袭击,其航行方向上也没有遇到“炸弹警告”,试图淡化所谓“敌对行动”的说辞。

至于俄国防部与外交部先后指责“卫士”号变成“挑衅”号、侵犯俄罗斯边境、擅闯俄罗斯水域、违反国际法,英国也早已准备好了理由:英国乃至国际社会并不承认俄罗斯对克里米亚的主权,从法理上“卫士”号通过的是乌克兰水域,“与俄无瓜”。

BBC则援引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称英舰的通过“不损害沿海国家的和平、良好秩序或安全”,因此无论通过的是俄罗斯还是乌克兰水域,都不违反国际法。比尔在甲板上报道时更是声称“这证明了英国愿意挑战俄罗斯,以维护国际法”,将英国树立为“正义的一方”。

据英国驻乌克兰大使馆所说,英国与乌克兰签署了共造军舰、共建海军基地的协议,可见“卫士”号从敖德萨出发,经过英乌认定的“乌克兰领海”克里米亚水域,最终抵达格鲁吉亚(又一个与俄罗斯存在结构性矛盾的国家)的黑海港口城市巴统,颇有向俄罗斯“挑衅”、“宣示主权”的意味。


|出发之前,“卫士”号停靠在乌克兰敖德萨港口。(图源:Sergey Smolentsev/Reuters)
从特意邀请BBC和英国《每日邮报》记者上舰,实地拍摄、报道,到航行线路选择,足见英国军方早已做好了准备。几天后(6月27日),BBC曝光的英国防部一份“机密文件”,进一步推翻了英国政府试图淡化事件的解释,坐实了英国军方“有备而来”。

跟据这份在事发前一天(6月22日)便被英国群众发现的机密文件,这次名为“方钠霞石正长岩”的行动(英文原名真的叫“Op Ditroite”),被英国防部定义为“卫士”号“在乌克兰领海的合法通行”。文件还预估了俄海军和空军可能采取的各种行动,从“安全且专业”到“既不安全也不专业”,共列出俄军三种可能的反应。

这份文件关于航行路线问题的说明,更是表明英舰穿越领海毫无意外:文件列出了两条可能的航线,包括绕开克里米亚海域的路线,并明确指出这条路线可以避免与俄产生冲突、对抗,但认为选择此路线就等于变相承认俄方对克里米亚领海的主权,会被俄方视为畏惧、逃避。


|英国防部机密文件明确列出了“卫士”号的两种可选路线:穿越或者绕开克里米亚海域,后者便可避免与俄冲突。(图源:BBC)
正因为如此,满载弹药、外吊直升机的“卫士”号在做好了一切策略、心理、物质和宣传准备后,毅然决然地驶向了克里米亚海域。用BBC的话说,该机密文件确认,此次穿行是“英国政府仔细考量的决定,旨在展现对乌克兰的支持”。

不过,如此机密的文件,为何会在行动开始前一天,便遭到泄露,然后被热心群众在肯特郡一个公交车站后面“潮湿的堆放物”中找到,着实令人费解。要知道,整个肯特郡的公交车站也不过10余个,公交车也不多。

用一位英国网友的推特发文所说:“在肯特郡一个公交车站发现机密文件,真是令人难以置信,因为我记得我甚至从未在肯特的公交车站发现过一辆公交车。”

难怪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玛丽亚·扎哈罗娃发出如此嘲讽:“伦敦用了大量的谎言来掩盖最近这次挑衅行为。007(詹姆斯·邦德)已经今非昔比...现在给英国国会一个谜一般的问题:如果有了英国公交车站,我们为什么还需要‘俄罗斯黑客’呢?”

而且,热心群众捡到机密文件后,便默契地交给了BBC?当然,BBC也很有耐心,直到事发四天之后,看着英俄不断隔空交火,英国面临着国际舆论的“群嘲”,方才曝光文件 ,一来证明英舰行动的正当性,二来多次强调英方做了周密安排与部署,表明英国政府心里有底、“一切尽在掌握”。

那么问题来了:英国为何要选择这个时候,处心积虑、精心策划这次海上行动呢?


“碰瓷”?“摸底”?“扬我国威”?隔空交火的背后,老牌强国们的野心与无奈

声援乌克兰主权、宣示“航行自由”?

BBC是这么说的,并强调此次行动不是“炮舰外交”。 但如果只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英国有足够多成本低、风险小而效果相当的做法(比如再来一波制裁),并不需要冒险赌上一艘军舰和所有舰上人员的生命安全。

毕竟,俄军的炮弹是清晰可闻的,就算无意真打,万一走火或偏向,那就意味着不可避免的切实损失。俄罗斯总统普京在6月30日更是明示“即使我们击沉那艘船,世界也不会走向第三次世界大战的边缘”。

打击报复、玩国际法“擦边球”,成心给俄罗斯添堵?

诚然,单从双边关系与互动来说,2006年的“利特维年科毒杀事件”和2018年的“斯克里帕尔中毒事件”,令英方十分不满,也导致英俄关系一度跌入谷底。可且不说事情已经久远,既然英国认为,俄罗斯是派出特工,在英国境内进行秘密破坏活动,那么要想报复、给俄方添堵,完全也可以“礼尚往来”,无需大张旗鼓出动“正规军”,授人以柄。




|从利特维年科(上)毒杀案到斯克里帕尔父女(下)中毒事件,英俄两国交恶已不是两三天。(图源:Getty Images/BBC/Rex/Shutterstock)
毕竟,英国“军情六处”的名气与实力,在业内是不输俄罗斯同行的。

事实上,英国政府这次看似突然的主动出击,缘自当前西方世界与俄罗斯博弈的大背景。分析英国的举动,也不能单纯只看英俄之间的过节。

自拜登入主白宫以来,新一届美国政府将俄罗斯视为最直接、最紧迫的“敌人”,并一改其前任“对俄暧昧、对欧甩手”做法,积极联合欧洲盟友,拉拢乌克兰,共同遏制俄罗斯。自今年3月以来,无论是规模巨大的“欧洲防卫者-2021”演习”(27国近3万人参与,直至6月底才结束),俄乌因顿巴斯冲突在边境地区陈兵对峙,英乌“哥萨克之锤”联合演习,还是拜登6月访问欧洲之行,俄罗斯都成为了“众矢之的”。

即使访欧最后一站与普京在日内瓦举行了面对面会谈,拜登也表态不会在谈判中对俄“退缩”,并承诺一旦俄罗斯继续从事对美国及其欧洲盟友的“有害活动”,美国必将予以反击。

在继续压制俄罗斯的战略目标指导下,美国与整个北约也并未停下以俄罗斯为假想对手的各项行动:就在英国与乌克兰的“哥萨克之锤”演习刚刚偃旗息鼓不久,北约便于6月21日宣布启动“海上微风”年度大规模演习。


|参加“海上微风2021”大规模演习的军舰。(图源:NATO)
尽管俄罗斯政府强烈反对,这场由北约与乌克兰共同主办的“海上微风2021”联合演习还是于6月28日如期在黑海地区拉开序幕。 按计划,演习将持续至7月10日,共有32个国家参与,共计出动5000兵力、32艘舰艇、40架战斗机和18支特种部队。

尤其是美国海军第六舰队的“罗斯”号宙斯盾级导弹驱逐舰提前一天驶入黑海地区,更被视为展现了美国支持乌克兰的力挺。


|从参演国数量到规模,今年的“海上微风”演习均达到历年之最,图源: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6月21日宣布一周后举行黑海大军演,两天后英国军舰便进入了黑海地区、直闯克里米亚水域,6月28日“海上微风”黑海演习正式开始......几件事情先后顺序发生,自然并非偶然。 英国海军“卫士号”驱逐舰罕见的大胆举动,其实是在替北约先行“摸底”,测试一下俄罗斯对于西方在家门口行动的反应与底线。

而俄方强硬但保持克制的举动,则令北约确信,它们可以较为放心地将军舰开进黑海地区。

那么问题又来了: 作为长期定位为世界大国的英国,难道只是甘于做北约与西方阵营的“试验工具”,便要冒如此风险、勇闯高度敏感地区?

当然不是。 英国的确想要摸清俄罗斯的老底,但绝不只是为了替他人做嫁衣。

为了配合约翰逊政府提出的“全球化英国”发展目标,英国海军自5月22日起,派出了其自1982年英阿马岛战争以来的“最强舰队”——由“伊丽莎白女王”号航母(英国海军有史以来建造的最大航母,满载排水量6.5万吨)领衔的海军舰队,先后前往地中海和亚太地区进行持续28周的远洋部署,执行英国海军“走向全球”的任务。

除了迎来全球实战部署“处女秀”的“伊丽莎白女王”号(搭载了8架英国购买的F-35B战斗机和10架美国F-35闪电II战斗机),该海军舰队还包括两艘45型驱逐舰“卫士”号和“钻石”号,两艘23型护卫舰“肯特”号和“里士满”号,以及两艘支援舰,“维多利亚堡”号综合补给舰和“泰德斯普林斯”号舰队油水补给舰,以及一艘机敏级核潜艇。

对于目前总共只有19艘驱逐舰和护卫舰的英国海军来说,此次“全球首秀”可谓得到了高度重视——出动的军舰占据了英国海军水面舰艇极大的一部分。 作为进一步的“捧场支持”,美国海军“沙利文”号伯克级宙斯盾驱逐舰和荷兰海军“埃弗森”号护卫舰也加入其中,全程参与行动。

按照计划,在这28周的部署行动中,“伊丽莎白女王”号航母战斗群将穿过地中海、前往红海,从亚丁湾到达阿拉伯海,再从印度洋前往菲律宾海,之后北上至西太平洋,最后返回英国。 在此期间,该舰队将到访印度、新加坡、韩国、日本等40多个国家。 多家英国媒体表示,它们也将经过南海。

在地中海东部地区,这支“最强舰队”执行了三项主要任务: 一是从塞浦路斯起飞F-35B战斗机,打击伊拉克和叙利亚境内的极端组织“伊斯兰国”残余势力,并在黑海海域飞行; 二是与法国“戴高乐”号航母并肩航行,进行“双航母”作战演练; 三是派出45型驱逐舰和23型护卫舰各一艘,参加“海上微风2021”黑海大演习。


|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号(下)与法国“戴高乐”号在地中海进行双航母作战演练。(图源:Zachary Bodner/U.S. Navy)
换言之,闯入克里米亚水域也好,参与北约-乌克兰联合军演也罢,都不过是这七个月远洋部署行动的前期一部分。 从地中海上先后与法国、俄罗斯海军已有的“互动”,到印度洋上与印度一系列联合演习,再到太平洋上与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参加纪念“五国防务安排”50周年演习,英国真正的目的,是要在世界各地展现英国海军力量的存在,在军事领域呈现并重振“全球英国”的地位。

可惜的是,这支远洋舰队刚出发不久,便体验到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俄军当场便回敬了炮弹“驱离”,并在两天后派出其驻叙利亚特遣舰队的军舰、潜艇、战斗机和轰炸机,前往地中海东部和黑海海域演习,并不时与英国和荷兰军舰“近距离接触”。 对此,这个声势浩大的航母战斗群,也并未朝俄方做出什么实质性打击。

毕竟,在航母战斗群尚无法完全凑齐,战斗机也无法满额搭载,仍需外军补充的情况下,被视为英国国家力量与权威象征的“伊丽莎白女王”号航母,也很难满足各界过高的期待: 象征真的只是象征,其实际意义着实有限。

正因为如此,英国海军想要走向全球,仍需美国“拉抬”,需要跟随美国的战略部署和装备支持;但为了打造“全球英国”,又在避免完全绑上美国战车,不能只做美国“马前卒”。

同样的,无论是依旧“人狠动作不大”的俄罗斯,还是年年多次军演、却连驱逐舰都难得派出一次的美国,抑或是本就不是铁板一块、无意消耗自己卷入与俄冲突的西欧盟国(更不要说上了名单却拒绝参加“海上微风”的突尼斯和韩国),它们的言辞、声势与行动的落差,何尝不是“面子”与“里子”之别的真实体现?

可以预见的是,互相再秀肌肉后,这些老牌强国们也无意挑起事端、升级矛盾,遑论直接交火。 7月10日,“海上微风”刮完,一切也将结束(除非真有人一意孤行、导致俄乌敏感地带局势失控)。

一次黑海挑衅,背后确是各路豪强的野心。然而,喧嚣消散后,剩下的只是现实的局限与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