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新闻速递

法媒:法国教师被斩首 谁藏在伊斯兰分子的背后?

2020-10-20 18:10:10



事件在法国全国各地引发了游行,参与者向受害者表示悼念的同时,亦呼吁言论自由。(AP)
他表示,在法国的伊夫林(Yvelines,巴黎市郊),有70位当地居民前往叙利亚并成为“圣战主义者”(jihadist),且另外还有170名民众因极端主义的嫌疑而在情报机构的追踪之下。

对此,马克龙给出了他的“药方”。这份预计在明年年初由议会表决的新策把重点放在了教育和与伊斯兰极端主义组织上,要求所有3岁以上的儿童必须在学校上学,只有出于医疗需要,儿童才被允许由家长在家进行教育,以此来防止儿童在激进的可兰经学校接受教育;此外,新策还包括加强对一些协会资金用途的监控来防止这些组织成为灌输极端伊斯兰意识形态的阵地。

马克龙的自相矛盾

尽管有批评者认为,这些措施会使“伊斯兰恐惧症”合理化, 但对频发的恐怖袭击,无动于衷大概才是下策,采取反制措施无可厚非。真正有问题的或许是马克龙在谈及伊斯兰教时的语调。他说:“伊斯兰教是一个在世界各地都处于危机之中的宗教,这不仅仅是在我们国家才存在的现象。”

他的此番表态引发了全世界穆斯林群体的愤怒,连法国国内那些本来在一定程度上支持社会融合的穆斯林领袖此次也高调批评马克龙的言论。


10月2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在莱姆罗发表演讲,公布对抗“伊斯兰分裂主义” 的政策。(路透)
巴黎大清真寺(Paris Grand Mosqu)的教区牧师Chems-Eddine Hafiz在法国报纸的专栏中写道:“‘分离主义’这个问题并不能代表所有的穆斯林。(现实)跟这差得远了!”

然而矛盾的是,马克龙本人在演讲中也强调,不应该将穆斯林群体污名化,否则社会将会陷入极端分子的“圈套”之中。事实上,在马克龙当选总统以前他就在这个问题上保持着谨慎的态度。在《查理周刊》(Charlie Hebdo)恐怖袭击事件发生的同年的一次演讲中,他呼吁民众认识到自身在对抗恐怖主义的责任,比如避免歧视等;甚至还曾经将当时尚未推行的“布坚尼禁令”形容为“疯狂的”措施。

分离还是凝聚?

法国有着多达500万的庞大的穆斯林人口,在西欧各国中位列第一。无论是对于马克龙本人还是对于法国社会而言,这无疑是一个需要谨慎对待的问题。

考虑到马克龙当下面对着右翼党派对其在处理犯罪问题上态度软弱的批评,马克龙此次的言论大概是受政治动机驱使而为,但其代价便可能是埋下更深的社会分裂和极端主义的隐患——而这也恰恰是马克龙本人所希望避免的。而此次教师被斩首的骇人听闻的事件,可能还会进一步加剧这种对立。


10月18日,示威者举著写有“我是一位教师”的牌子在巴黎游行。杀害教师Samuel Paty的凶手已被警方击毙,此外还有9人被逮捕,但调查还在持续进行当中。(AP)
要预防这种分裂仅靠打击极端主义是不够的,像马克龙本人在2015年所倡导的那样,“解药”须包括穆斯林群体以外的民众,在两者之间寻找凝聚点而非分歧点来对抗。但在此次的演讲中马克龙却再次强调,法国的黏合剂(cement)是“世俗主义”,而这又彻底的将穆斯林群体的诉求置于主流价值观之外。

不过这种不合时宜的“黏合剂”,或许本身就反映了法国如今在社会凝聚力上的失落。

从历史上看,一度以天主教信仰为核心价值的法国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人性开放后开始转向以法兰西民族主义和世俗主义为“国家黏合剂”。但随着二战后殖民地独立运动的兴起,大量阿尔及利亚穆斯林人口的输入又开始改变这一局面。回到今天,宗教、民族主义和世俗主义,都无法成为完全代表法国多元社会的价值体系,以多元、民主、法治等价值观为主体,被寄以厚望的“欧盟精神”又一再因政治分歧、治理危机和经济跌宕而不振,法国所面对的尴尬的局面也就可以理解。


对于政府而言,要防止社会进一步割裂,除了找到“仇恨”、“极端主义”、“分离主义”等值得对抗的对象,或许关键就是要重新发现并建立一个能够代表法兰西共和国的“黏合剂”。而至少就今天为止,马克龙乃至法国仍未找到这面新的、足以统合每一个社会个体的“统战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