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新闻速递

多维:马英九的不统不独是创造和平or战争的种子

2020-10-10 18:10:08

?

<iframe width="560" height="315" src="https://www.youtube.com/embed/kEr6UY_bnDA" frameborder="0" allowfullscreen></iframe>


解放军军机飞越海峡中线,台湾前总统马英九说,武力恫吓只会伤害台湾人民的感情,应该立刻停止。两岸都应拿出维系和平的诚意,避免擦枪走火。马英九强调,恣意践踏这条“心理线”,只会让两岸人民的心理距离越来越远。


大陆外交部指台湾海峡中线不存在,马英九受访时表示,他不认同陆方的“台海无中线”说;也许双方都不想真正进入战争状态,一旦擦枪走火,恐怕就难以收拾。 (中央社)
可是,台湾在掌握空中优势的年代也从不承认海峡中线,如当年的黑猫、黑蝙蝠中队,都是越线到大陆执行侦测任务。那时两岸都是中国人、中国军,只有一个中国的制度之争,在自家国土,没有并吞侵略的问题!


两蒋时代台湾一直要反攻大陆,对内喊出了“一年准备、二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为配合这样的“先军政策”,还有对东南沿海地区的空飘与广播宣传,面对国民党一手文攻一手武吓,为何却听不到有人抗议伤害大陆人民感情?

因为在北京看来,国共内战是兄弟阋墙,有政党恩怨却没有国族之仇。 而从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开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宣告了中国大陆解决台湾问题的大政方针。反观台湾,李登辉在1991年宣布废止《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才在法律上结束对大陆地区的武吓。

同一年,《国统纲领》颁布,用和平的方式追求统一,成为“中华民国”政府大陆政策的最高指导原则。在此基础上,才有了日后的“辜汪会谈”两岸破冰,才有了“一个中国共谋统一”的“九二共识”,那时没有三通四流,没有百万台人西进登陆就学就业,但两岸的心理距离却比有了ECFA,有了惠台三十一条的现在更近!

因此,不是过线拉远了两岸的心理距离,而是时过境迁,对于“一个中国国家统一”,两边的看法不一样了。对在台湾的有些人而言,当“中国”成了唯一之敌人,当有人不想做、不愿做中国人了,纵使没有解放军飞越中线,两岸人民的心理距离就近了吗?

归根到底,一切问题的症结是国家的认同的分野,是台湾面对“中国”到底是去还是留的问题。若认同双方已经不是一家,只要不容许“台独”建国恐怕都是伤害,若选择和平融一,纵使没有惠台让利,纵使大陆一穷二白,为了不让国家分裂,两岸的中国人仍会走向和解。就因果关系而言,“台独”是因,大陆“武备”是果,但马英九却倒果为因。

马英九呼吁,两岸应回归“原汁原味”的“九二共识”,不要随意加料。但还原历史,以“一中各表”替代“共谋统一”的“九二共识”,何尝不是另一种方式的扭曲与误读,而就在一年之前,2020国民党总统选举党内初选时,还有人在高倡没有各表没有共识,一中之下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国两个国家,当“九二共识”被如此添油放醋,不忍“政策错误千万人头落地”的马英九在哪呢?

失去共谋统一的前提,要以不统不独维持永久分裂的台海现状,面对愈发独化的台湾民意,如此之“和平”除了加剧两岸民心的殊异,或许埋下的更是战争的种子,面对台海兵凶战危,又是谁之过?

双十节讲话 蔡英文说两岸的稳定非台湾能单方面承担

蔡英文在今日(10月10日)的双十节讲话中,特别提到目前严峻的两岸关系,重申台湾愿意与大陆方面进行对话,但是这样稳定的情势,台湾无法单方面承担,必须两岸共同寻求解决。

她特别提到,习近平在9月22日于联合国大会的讲话中,阐明“任何国家都没有包揽国际事务、主宰他国命运、垄断发展优势的权力,更不能在世界上我行我素,搞霸权、霸凌、霸道。单边主义没有出路,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由各国共同维护普遍安全,共同分享发展成果,共同掌握世界命运。”的主旨,说明台湾的态度。


蔡英文说两岸的稳定非台湾能单方面承担(陈卓邦/多维新闻)
她强调,对岸领导人最近在对联合国的视讯演说中,公开表示:中国永远不称霸,不扩张,不谋求势力范围。在区域国家、乃至于全世界,都担忧中国扩张霸权的此刻,她希望这是一个真正改变的开始。尤其,在全球高度关注印太及两岸局势变化的重要时刻,北京如果能正视台湾的声音,改变处理两岸关系的态度,和台湾共同促成两岸的和解及和平对话,相信一定可以化解区域的紧张局势。

她强调,“台湾面对两岸关系,不会冒进,会坚守原则。维持两岸关系的稳定,是两岸共同的利益,台湾有决心维持两岸的稳定,但这不是台湾可以单方面承担,而是双方共同的责任。现阶段两岸当务之急,是本于相互尊重、善意理解的态度,共同讨论和平相处知道、共存知方。只要北京当局有心化解对立,改善两岸关系,在符合对等尊严的原则下,台湾愿意共同促成有意义的对话,这就是台湾人民的主张。”

她认为,“区域之间的关系正在拉近,台湾人民都希望区域的和平繁荣,能够安定永续。朝野政党间也是如此,像最近在立法院,在野党提出促进台美关系的议案,获得朝野党团支持、无异议通过。还有,六都首长一致对外,共同抗议,成功更正了国际组织矮化台湾的做法,这些都是跨党派合作,团结表达立场的表现。”

她说,想透过这些例子,呼吁并且邀请台湾内部各个政党,一起携手努力。对立,互相竞争,立场争锋相对,这是民主日常。不过,为了国家的生存发展,为了自由民主的价值,对外,台湾都应该团结努力,携手带领国家度过挑战,过去71年来,台湾经历的一切,困境磨练出台湾人的坚韧,挑战激发台湾人的志气,一场新冠肺炎疫情,凝聚了台湾人团结的意识,也是继续前进的勇气。

印台关系升温 台湾的印度友人为何高调庆祝双十节

台湾社会迎来双十节,而受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影响,台湾驻印度代表转变以往线下的庆祝形式,而采与印度电视台合作制播“国庆专题”报道,并于电视台和网路播出,影片中除介绍台湾多项成就外,印度官员及领袖更畅谈印台合作。


印度主流报章印度快报(Indian Express)、政治家日报(The Statesman)刊登全版的双十国庆广告,广告中预告Zee News电视台旗下“世界新闻一手掌握”(The World is One News, WION)国际新闻频道于2020年10月7日19时时首播长达25分钟的台湾专题报道。(图源:台湾驻印度台北经济文化中心官网)
而印度主流报章印度快报(Indian Express)、政治家日报(The Statesman)于2020年10月7日刊登全版的“双十国庆”广告,广告中还预告Zee News电视台旗下“世界新闻一手掌握”(The World is One News, WION)国际新闻频道将于10月7日19时播出台湾专题报道。

在长达25分钟的影片中,可以发现印媒对于台湾民主体制的肯定,包括印度和台湾共享自由、民主、法治和人权等共同价值,同时认为印度和台湾能够在经贸、教育、科技和文化等多个领域进行深度的合作和交流。此外,在新冠肺炎的疫情影响下,印度认为台湾除了是防疫模范生之外,同时也是优秀的防疫伙伴,并期许未来台湾能提供更多的防疫经验供印度参考。

不过在印度和台湾合作的宣传影片中,其实可以发现“夹带私货”的痕迹,例如影片中屡次将台湾视为国家的说法,而这便引来北京的关切。

中国驻印度大使馆发函警告印度媒体,不要违反“一个中国”原则,并重申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世上只有一个中国,印度媒体不应称台湾是一个国家,或使用“中华民国”称呼台湾。

随后,印度Zee News电视台特派记者Sidhant Sibal、独立记者兼节目主持人Aditya Raj Kaul等多名媒体从业人员,纷纷在推特(Twitter)回应上述警告,质疑中国驻印度大使馆是在威胁印度媒体。而这样的举动也恐进一步引发中印民间的对立情绪。

此外,先前该电视台对于台湾作为抗疫模范生却无法加入世界卫生组织(WHO)也曾是该媒体刻意炒作的话题,最终遭中国驻印度大使馆的警告。

据多维新闻《印媒狠批中国阻台入WHO 不甩一中原则》中报道,”世界新闻一手掌握”(The World is One News,WION)国际新闻频道,曾于2020年3月31日发布一则评论节目,主题是关于台湾、中国大陆、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三角关系。

主播在节目一开始就指出,正当全球200多个国家与致命新冠肺炎病毒战斗时,台湾是成功控制疫情的案例之一,并表示全球许多国家赞扬台湾控制疫情的成就,世界卫生组织(WHO)却拒绝承认台湾的努力与成就。

主播话锋一转,将原因导向一中原则,宣称主要是因中国宣称台湾是中国的一省,“且有钱有肌肉(强权)”,不断阻挡台湾参与各种国际组织与平台。而在3月31日该评论节目播出之前,中国驻印度大使馆3月30日晚间即曾发出声明,猛烈批评印度媒体报道台湾要求加入WHO一事。









而印媒和台湾官方合作制作宣传片大肆庆祝“双十国庆”的背后原因主要可能有三点。

据公开资料显示,Zee News媒体集团是执政的印度人民党(BJP)国会上院议员钱德拉(Subhash Chandra)所经营,是印度最大媒体集团之一,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而Zee News以宣传片支持台湾的方式,除了配合官方的政治立场和态度之外,在中印关系不断恶化、印度民间的“反中情绪”不断升高的趋势下,借打“台湾牌”挑动两岸的敏感神经,还有着重收视率的考量。

此外,如影片中所述,在蔡英文政府大力推动“新南向政策”的情况下,以及印度政府有意投身“非红产业链”的情况下,未来印度和台湾可望达成深度的产业互补和合作。

印度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司长席瓦吉(Chardaram Sivaji)在访谈中提到印度与台湾在资工、通讯、半导体、电子、人工智慧和再生能源多项关键科技领域的合作。此外,由于台湾在电子领域和晶圆制造和代工方面有产业优势,印度在断绝对中国大陆的依赖后,急需和台湾达成产业合作。

另外,在中美贸易战下,印台关系也有新契机,因为台湾生产的晶圆无法卖到中国大陆,必须寻求新市场,而印度有望成为全球第三大市场,且印度正在寻求晶圆制造的投资,如果台湾能针对印度所需在印度设厂制造,将对双方都有利。

不过如果从台湾“新南向”政策的数据来看,或许谈印台经济合作仍“言之过早”。从数据上来看,2012年到2019年,台湾到印度的投资金额仅有668,720,000美元,处于第七名,而位居首位的是新加坡,投资金额高达8,294,964,000美元,第二名则是越南,金额则达7,505,802,000美元。

从数据的解读可以看出,以往印台经济合作并没有形成气候,而未来即便印台官方有意推动双边经济合作,在印度号称有广大的内需市场的前提下,对台商可以形成一定程度的诱因,但“钱进”印度对于“人生地不熟”的台商同样存在高风险。

随着中印关系在边境问题的不断恶化,也意外地让印台关系不断升温而达成历史新高点,再次印证“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道理,不过究竟印台关系能给予台湾何种实质利益,或许台湾自身得先搞清楚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