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新闻速递

河南夏粮收购减少538万吨:夏粮涨价,农民惜售

2020-08-15 03:01:29

一个让农民张营下定决心继续“待价而沽”的原因是,他身边不少人都在传,因为疫情正在席卷全球,今年的粮食供应可能会紧张,价格可能还会继续涨,这也让张营对后市的粮价有了更多预期。

一则“主产区小麦同比减少938.3万吨”的信息,让在一线城市上班的冯金玲心中一阵凌乱:这几天一直在提粮食安全,粮食真有危机了吗?

第一财经记者调查发现,此信息可能存在误传之处。

该信息来源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于8月12日发布的一则“主产区夏粮收购进度”公告。公告称,截至8月5日,主产区小麦累计收购4285.7万吨,同比减少938.3万吨,其中,小麦产量占全国四分之一的河南省,夏粮收购总量为912.4万吨,同比减少538.8万吨。

夏粮涨价,农民惜售

“公告说的是收购量,不是总产量。”河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一位负责人对第一财经记者说,虽然今年的夏粮种植受到疫情和天气双重影响,但河南省的夏粮仍然再获丰收,全省夏粮总产量750.75亿斤,比去年还多出了1.67亿斤,再创夏粮产量历史新高。

总产量高了,为何夏粮收购量,却同比减少了?来自河南许昌的种粮大户张营,向第一财经解释了其中的奥秘。

48岁的张营,是许昌市的一个粮食种植大户,他承包了100多亩土地,往年这个时节,粮食一丰收,他就把粮食全部出售了。但今年,粮食虽然也丰收了,但他却没急着把粮食全部售卖。

他在等什么呢?

一是在等粮食价格的上涨。张营说,今年6月,小麦刚丰收时,价格是1.07元/斤,但现在,价格已经涨到了1.15元/斤。这意味着,张营今年丰收的15万斤小麦,少卖一天,就可能多赚好几千元。

另一个让他下定决心继续“待价而沽”的原因是,他身边不少人都在传,因为疫情正在席卷全球,今年的粮食供应可能会紧张,价格可能还会继续涨,这也让张营对后市的粮价有了更多预期。

小麦价格为什么会涨?曾在郑州粮食批发市场任职多年的前高级分析师林云(化名)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说,小麦价格确实在涨,这也确实是造成今年粮食收购量减少的主要原因,但上涨的原因,不是因为疫情,而是因为玉米价格的飙涨。

林云说,往年,玉米的价格基本保持在1970元/吨上下,但今年,玉米价格却突然飙涨至2366元/吨,高峰时期,山东一些玉米深加工企业,更是对外开出了2400-2560元/吨的高价,这直接对包括生猪养殖在内的饲料行业产生了影响。

“国内的玉米,60%到65%都是作为饲料用的。”林云进一步解释说,玉米、小麦都是富含蛋白质的能量原料,随着玉米的价格飙涨,一些养殖企业、饲料加工企业开始考虑将小麦作为玉米的替代品。“以前,小麦比玉米贵,现在,玉米却比小麦贵。”

收购波动并未危及粮食安全

河南省粮油对外贸易有限公司就曾在七月底的发布的一则拍卖成交公告中称,在七月下旬的小麦临储拍卖过程中,2014年至2017年产的小麦均有成交,成交地点主要在河南的南阳和周口地区的所属库,其中,成交量的90%以上均由河南牧原粮食贸易有限公司买走。

河南牧原粮食贸易有限公司的背后,则是以生猪养殖为主业的上市公司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002714.SZ)。

林云分析称,作为国内知名的生猪养殖企业,牧原公司大批量采购库存小麦的背后,更多应该是从成本角度的考量。毕竟,国内一些地区的玉米现货价格,已经突破1.3元/斤,这个价格甚至比新小麦的收购价还要高出0.2元/斤左右,陈年小麦的拍卖价与玉米相比,则更有价格优势。

由此带来的另一个结果是,随着一些生猪养殖、饲料加工企业加大对小麦的采购,处于收购端的小麦价格,也开始逐渐上涨了,这进一步加剧了一些农民的“待价而沽”情绪,不再着急将手中小麦出售,“藏粮于民”在一些地区成为常态。

实际上,主产区小麦的收购总量,每年都会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波动。

以2018年为例,当年度,全国主产区小麦累计收购4295.9万吨,同比减少2151.4万吨;到2019年,全国主产区小麦累计收购则高达6431.4万吨,同比增加1905.7万吨。

数据变动的背后,一个是小麦价格的波动,另一个,则是产量的变化。

但总体上,这种波动并未危及到国家的粮食安全。

林云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国人的主食主要包括小麦与稻米。“每年,我们的小麦产量在1.25亿吨以上,但每年的消费量,大致在9000万吨左右。”林云说,实际上,国内每年的小麦产量,是有一部分结余的,但外界之所以一直有“中国三分之一粮食靠进口”的说法,主要是指进口大豆。每年,中国要向海外进口9700余万吨大豆。“这些大豆,在国内也被列入粮食,但在国外,却是列入油料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粮食就没有危机。

“中国一直是一个水土资源比较紧张的国家,”林云说,中国的粮食之所以能自给自足,一个是靠科技,另一个是靠土地肥力。所谓科技,就是对种子的优化,以追求粮食高产为主要目标;所谓肥力,就是大量施用农药、化肥,追求亩产量。但由此带来的后果,却是对土地的竭泽而渔,无法让土地得到休养生息,这种局面一直持续下去,最终就可能造成土地荒漠化,最终影响到粮食安全。

中央不断给吃饭问题敲警钟,透露了什么信号?


长期以来,中国人“好面子”、“摆阔气”的待客之道往往导致严重的餐饮浪费。最近,中央高层频频对此敲警钟,甚至提出要通过立法来制止餐饮浪费行为。

据新华社8月11日报道,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指出,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他指出,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随后《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文章称,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既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又绷紧粮食节约这根弦,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推动实现节用裕民、节俭兴国。

餐饮浪费甚至引起了中纪委的重视。据中纪委国家监委驻司法部纪检监察组网站7月28日披露,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国家发展改革委纪检监察组日前约谈了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储备司、粮食交易协调中心等单位并提出,针对4月份以来国内稻谷收购价格上涨、市场价格波动等问题,要精准果断作出应对处置,坚决打击恶意炒作、囤积居奇等违规违法行为,指导地方和有关企业做好应对。

近年来,中央如此密集地对“饭碗”问题表态非常罕见。而与此同时,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官方微博8月12日发布的一则消息又平添了几分紧张感。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在消息中称,截至8月5日,主产区小麦累计收购4285.7万吨,同比减少938.3万吨。其中:河北收购355.9万吨,同比减少93.5万吨;江苏收购1083.5万吨,同比减少10.8万吨;安徽收购592.9万吨,同比减少222.4万吨;山东收购661.4万吨,同比减少54.4万吨;河南收购912.4万吨,同比减少538.8万吨;湖北收购139.0万吨,同比增加6.8万吨。主产区油菜籽累计收购70.6万吨,同比减少5.1万吨。

中国食品行业分析师朱丹蓬对界面新闻表示,高层提出餐饮浪费问题,甚至明确点出要有危机意识可以从多个方面去认识。

“首先,节约、不浪费是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从中国文化层面来看这是值得倡导和践行的。从国家层面来看,国际上不稳定因素在不断加剧,国际疫情仍存在不确定的影响,会对我国粮食的进口带来压力,再结合目前国内粮食生产来看,中央之前一直在讲春耕很重要,夏粮很重要,部委层面也在大力支持春耕和夏粮生产,这就意味着粮食安全问题已经被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他在采访中说。

今年4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六保”——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粮食安全是国家的生命线,在“六保”目标中居于基础性、前提性地位。在疫情冲击之下,把老百姓的饭碗端稳端牢,把能源安全牢牢抓在自己手中,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迫。

官方多次表态,我国粮食供应是充足的、能源保障是有力的。2019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了13277亿斤,实现了创纪录的“十六连丰”,连续5年站稳1.3万亿斤台阶,我国小麦和稻谷库存大体相当于全国人民一年的消费量。这是保粮食安全的信心和底气所在。

尽管如此,在一系列不确定因素下,对粮食问题不能掉以轻心。

朱丹蓬指出,从生产上看,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这是我国的长期战略,但要注意的是,农业生产成本也在增加。从需求上看,随着人口不断增长,对于粮食的需求也会增加。再结合整个国际粮价受到世界范围内疫情影响呈走高趋势,未来一段时间,粮食生产和消费将继续处于“紧平衡”状态。

对于如何从根本上守住”饭碗“,习近平提出,一方面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

地方上,8月11日,武汉餐饮业协会向武汉所有的餐厅发出六条倡议,包括推行“N-1点餐”模式,也就是说10位进餐客人只能点9个人的菜,不够再增加菜品,确保顾客吃好的同时,从源头杜绝餐饮浪费;针对两三位客人进餐,餐厅推出半份菜和小份菜,在节约的前提下,满足消费者品种多样化的需求。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建伟对界面新闻表示,长远上看,保证粮食安全要“三步走”。首先,按照种粮成本上升的趋势,合理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二是考虑实施更为灵活的最低保护收购定价机制,三是长远来看还是有必要建立粮食进口储备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