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新闻速递

中国经济能否持续复苏?关键看这一场硬仗!

2020-08-11 03:01:33

2020年已经发生的一切,注定中国要打的不是一场简单的经济复苏战。

中国不止要夺回失去的GDP,也不止要千方百计保住每一个市场主体的存活、每一个家庭的饭碗。

围绕“抖音”发生的一切,构成关于当下的奇妙隐喻。

一方面,普通人在短视频中富足、欢乐而坚强;另一方面,稍稍崛起的中国正在经受大国的绞杀。

疫情重创经济,世界工厂被逼停,内循环无奈开启……过去四十年的惯性配合中国庞大的体量,正把一个前所未有的难题抛到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黎民草根的面前。

幸运的是,中国,包括普通人,都在一个重要的领域先行了一小步。

正是这一小步,让一场比以往更迫切的革命加速蔓延至大国的地理边界,向全部行业深入,游戏规则彻底变了。

就在你我身边,一个所有人都应该关注的全球经济趋势已然形成。

它不止关乎国家竞争、巨头厮杀,中小微企业、个体商户甚至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认真理解、严肃决策。



2020年4月,一份让市场意外的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出台,在风雨动荡中改革按下了加速键。



中央首次将“数据”这一新型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上升为国家政策。

高层研判,中国的经济数字化转型加快,数据对提高生产效率的乘数作用凸现。

一场数字化革命彻底打响了。



“数据”这一新型生产要素究竟有多重要?

在工业经济时代,石油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

上个世纪70年代的石油禁运危机,就让西方世界惊魂,还一把将美国经济推入大滞胀。

石油实现了权力和财富从富裕国家向较穷国家的一次大转移。

而进入工业4.0时代,本质特征是数字经济,最核心的战略资源就是数据。

一个关键性指标早已透露了大趋势。




从2015年起,中国的集成电路进口金额已经连续5年超过原油这一战略物资的进口金额,2020年上半年也是如此。

庞大的进口额并不完全来自内需驱动,还有中国作为集成电路组装中心所承载的全球需求。集成电路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基石,简单的进口数据,就看出了全球贸易和产业结构的深层次转变。

谁在数字经济的道路上领先,谁就抢占了未来全球化竞争的制高点。

战略重视的背后,还蕴含着中国经济形势的一大重要变化:

入世以来,中国借助“人口红利”实现高速发展,但如今老龄化提前逼近,劳动力优势不复存在。

不过,中国的超大规模市场仍在发挥效应。跨入数字经济时代,中国也拥有一项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红利——“数据红利”。

中国有近14亿的人口,超过9亿网民,移动电话用户突破13亿;同时作为“世界工厂”,产业链更为完备,产业经济规模大。由此产生和积累的数据规模居全球首位,数据类型最丰富。

据IDC测算,从2018年到2025年,中国拥有的数据量将从7.5ZB增长到48.6ZB,占全球27.8%,远高于美国的17.5%。

数据红利,是中国“十四五”期间甚至更长期的战略优势,必须加倍重视。

中国对数字经济的产值统计仍不完善,但有一个数据也能让人粗略感受到数据所能释放的可怕生产力:

自2016年中国在GDP统计中首次将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单独列出以来,这一行业的产值从近2.19万亿元加速发展到2019年的3.27万亿,复合年均增长率14.3%,远高于GDP增速。

虽然今年中国经济被疫情重创,上半年GDP增速跌至-1.6%,但中国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仍逆势保持14.5%的高增速。

目前,中国在数据应用技术上一马当先。腾讯、阿里巴巴、百度等龙头互联网企业得以不断创新数据处理分析等关键技术,搭建超大规模数字化平台,改变国人的生产生活方式。比如改变了全民支付习惯的移动支付,降低物流成本、大大提高分配效率的智慧物流……

可以说,中国已经完成了数据化的原始积累,到了反哺数字化的阶段了。



能让最微小的个体受益,才是最伟大的力量。

数字服务民生,在中国是最容易实现的目标。毕竟下沉应用场景已经足够丰富,积累了至少七八年的数据资源。

数字改善民生,则是最终极的目标。任何的大国崛起,最终都要落实到每一个个体的福祉。

在民生多艰的这一年,数字化工具助力民生更显得迫切和必要。

中央多次发声力撑“中小微”、“小店经济”、“地摊经济”,从金融、财政等多方面出台扶持措施,引导社会资源和各大平台支持中小微、底层群众谋生。

就在7月,商务部等七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开展小店经济推进行动的通知》提出,加快小店便民化、特色化、数字化发展。



但是,打破既得利益格局、把资源倾斜向边缘群体谈何容易?

所以说,真要庆幸中国这几年的数字基础设施铺得够广、发展够快。

数字化转型恰恰成为了疫情期小店转危为机的突破口。

自政府确立小店经济发展体系之后,互联网大平台也纷纷发布支持小店经济发展的帮扶计划,提供数字化支持,帮忙管理供应链,引流,管理客流、商品。

我们谈的任何经济复苏,都离不开交易和支付,借助移动支付工具就能一窥数字化的暖流——

拿连接了超5000万小微商家的微信支付举例,截至5月31日“小店”交易活跃度达到了历史最大峰值,也就是说小店的数字化转型程度比疫情发生之前还高。

相比1月疫情严重期间,全国小商家数增长2.36倍,交易笔数增长5.1倍,复苏速度迅猛。

截至今年7月,已有近50%的微信小商家月收入过万。这个收入放在全国比较是什么水平呢?2020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66元。可以看出小店的经营不仅在好转,也受益于数字化转型之后营收的提升。

单从数据层面还难以感受到这场隐秘的数字化革命。

进一步深入中国经济的毛细血管,那里会拥有让人振奋和动容的生机和韧性。

那张让很多人落泪的80岁豆花奶奶摆摊照,她的摊位前也放着自己的微信收款码。



疫情期瓜果滞销的农民们,七八十岁都学会用直播来谋生计。

深圳一家臭豆腐摊位,城管和富豪们都开车追,靠的不仅是口碑,还有建微信群定期通知顾客,这就是现在商家们都追求的更加忠实的“私域流量”。



湖北宜昌在封城50天期间,一家叫鲜又惠的超市跟其他小店一样没有了人流,政府又下达保民生、保供应的任务,要求网络配送,怎么办?

还好当时微信支付宜昌的服务商及时做了线上配送的网上商城,把所有快捷支付进行连接,把门店商品和需要保供应的商品及时上到网上商城。

超市老板张志平说,疫情期间超市全部的营业收入全部来自于网上支付,基本上就是靠网上商城进行配送。

还有,别忘了下沉市场。

先进的技术往往都是头部城市受益,但数字化浪潮打破了壁垒。

今年7月较之于疫情期间,三线及以下的下沉市场微信支付笔数增长75%,其中,小商家的复苏速度最快的城市有鄂州、荆门、宜昌、拉萨、三沙市。

数字化工具真正实现了技术的低门槛。

地摊是底层群众谋生吃饭的活计,小店是数量近亿的个体商户的依托,中小微存活关系着中国七成劳动人民的饭碗。它们在大国崛起的主流视野之外,却也是中国经济的最大基数。

这些都是中国经济里的草根力量,只需要多一点养分供给,就有足够的韧性生长。

中国应该利用数字化浪潮,利用新技术,加大对中小微、小店的重点扶持和帮助。比如消费券的发放,既能普惠群众,又能将数字化应用于政企合作,还能加快小店数字化转型。

数字经济不应该只是少数人红利,而要跨越科技鸿沟,让普通民众也能感受到数字化暖流。

只有中国社会的底盘求得生存、获得复苏,这场数字化革命才算真正在这960万平方公里的神州大地上开疆拓土、抵达边界,也才发挥了最大的社会价值。



数字化不仅是助力大国小店的短期复苏,在多数人都还没意识到时,一次商业形态的重新洗牌已经开始了。

看看下沉市场的王者都在做一些什么——

中国第一大茶饮品牌“蜜雪冰城”,全国有1万多家门店,现在每天有4000多家门店活跃使用着微信小程序点餐。

不要小瞧这一小步的改变。

蜜雪冰城拿订单量和历史营业额比较接近的两家门店作对比,第二家门店使用了小程序点餐。两个月之后,第二家门店营业额比第一家门店高出20%。

对于生产流程标准化的小店来说,出餐效率不是问题,反而是经常卡在点餐排队上。



就像蜜雪冰城认为,小程序点餐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点单效率,让店面只有一个收银台转变为“随时随地都是收银台”。

但小程序只是数字化转型的第一步,充分利用数字资产,实现数字赋能才是关键。

比如蜜雪冰城是通过收集到客户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喜好数据,作出用户画像。

完成了这一步,才更加清楚客户在哪,客户是谁,才能对运营、营销、产品设计提供更多参考和反馈。

还有另一家邻几便利店,5月份时这家连锁便利店强势扩张了500家,而当时,全时便利店的大规模关店还引发了大众对便利店生意的怀疑。

谁给了下沉在安徽市场的邻几这么大底气?三四线虽说市场广阔,但没有策略也是走不通的。

邻几是拥有数字化战略的,还分为内涵和外延的提升。内涵比如公司运营中加强数字化管理,外延则是做便利店+。

最值得一说的是,邻几在下沉市场厮杀时,还把数字化应用到绝对关键的店铺选址上。

据财经故事荟介绍,邻几选址引入了数据化标尺——通过微信的“城市热力图”,可以查看人流热点的实时、动态情况,并获得人流趋势分析,颜色越深,人流量越大,更适合开店,然后再利用微信的数据和邻几线下的调研进行互相比对、矫正。

在这个过程中,省去了人力选址的成本,减少一线人员专业水平可能有所差异带来的偏差,还可以缩短决策周期。



这些成功案例不是特殊个案,而是中国小店的数字化转型范本。

数字化工具的门槛越来越低了。微信支付在8月5日上线的“商家小程序”,就是帮助线下小商家零开发、无门槛地打造专属线上店铺。



目前中国数字化商业形态能够形成闭环的,有腾讯和阿里两大商业巨头。

阿里的商业逻辑是广撒网多敛鱼,形成大闭环。

腾讯的逻辑则是精准圈定重点捕捞,用户更加忠诚精准。

无论哪一种方式,数据赋能所带来的强大力量,对于生计越发难谋的个体商户也好,对于战略重点偏向内循环的大国经济也行,都是一把破局利器。



但说实话,中国的数字化水平还是太低了。

据IDC统计,近5年美日英三国企业服务器保有量分别为中国的2.18倍、2.13倍和2倍。

国内分行业看,即便是第三产业,中国的数字化渗透程度也只有17.2%,一、二产更是低至1.3%、3.6%。

对比之下,美国过去十余年劳动生产率增长中,数字化的贡献度超过40%。

很多小门店此前就对参与数字化建设兴趣乏乏,只是这次疫情重挫才加速了这些小店主动加入数字化中。

比如餐饮业,就算已经有了收银机、不再手写纸质菜单,硬件跟上了,但信息化基础还是很弱。

你以为有了一个付款码,就是数字化了吗?这只是第一步而已。

完成了门店和用户的连接,只是数字化1.0,有了信息化改造,但门店场景和用户之间仍然是离线的。

要进化到数字化2.0,必须要实现店和人的交互,比如微信点餐、小程序外卖、微信会员等,在这些基础上把门店基础线上化,场景数字化,跟更多用户连接起来。

中国各行业的数字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科技创新的新赛道中,在关乎未来谁能掌握数字经济核心主动权的竞争中,中国必须加快步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