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新闻速递

多维:用中国制造抵制中国 印度民族主义有多疯狂?

2020-06-27 03:01:42

加勒万河谷爆发流血冲突之前,中印在边境的对峙已经持续了近两个月。双方在23日举行第一次军长级会议,持续11个小时,经媒体确认,双方表示将采取必要措施推动事态降温。





这是自1975年以来,中印双方首次发生流血冲突,一时间引发极大关注。边境局势陡然升级之后,两国外长紧急通话,表明立场,中方谴责印方跨越实控线的举动违反两国边境问题的协议。相比于印度几次订正伤亡人数,中方除了暗示有伤亡之外,并没有公布具体伤亡人数。这被舆论解读为,中方为了避免公布伤亡人数之后刺激民间情绪,稳住局面是主要考虑。

时间回到6月初,中印在边境的对峙还没有到达高潮,双方最高级别长官已经达成共识,包括加勒万河谷的军队都开始脱离接触。只不过随着6月15日印度士兵越过中方实控线,引发激烈冲突,共识全面破裂,局势不可避免地走向升级。

另一边,印度民间情绪也一度爆发,除了反华游行之外,还掀起了抵制中国制造的飓风。且不谈抵制中国制造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但这一轮民意的宣泄也给印度当局施加了不小压力。6月21日,印度政府表示,已经给予印度军队在中印边境上与中方打交道时的“完全自由”,这意味着,在未来可能的冲突中,印军可以使用武器。一旦走到这一步,那么肢体冲突很可能会上升到局部军事冲突。

每当外部出现争斗,印度的民族情绪都会在极短时间内达到高峰,尤其是出现了士兵伤亡。这一次也不例外,不过,与以往不同的是,除了民间情绪大爆发之外,印度的精英阶层也加入了“抵制中国制造”的阵营。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印度板球明星在推特上呼吁“抵制所有中国产品”,甚至也有退役军官喊出了将中国货扔出去的口号。

在媒体造势和精英们或直接或暧昧的推动下,有印度民众当街把自己家里的中国制造电视砸毁,赢得一片叫好声。当激烈的情绪宣泄过后,人们却尴尬地发现,示威人群所穿的印有“抵制中国”标语的短袖上,内里赫然提示着,中国制造。





中国官媒《环球时报》自局势升级以来连发几篇社论,其中题为《印度民族主义者莫用“抵制中国货”自嗨》直指这一问题,总编胡锡进在社论中写道 ,有报道说印度正酝酿对从中国等国进口的约300种商品加征关税和增加贸易壁垒,以及用印度设备取代中国电信设备升级4G网络,它们可能是印度的长期计划。

胡锡进对此的回应是,中国的GDP大约是印度的5倍,中国的军费按照西方的统计则是印度的3倍以上。中国已是高度工业化的国家,而印度还处在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在这样的差距下,小经济体制裁大经济体并不容易,美国对中国的霸道做法印度不能复制。

《环球时报》也将以上观点打包成英文,投向海外舆论阵地推特。在一片喧嚣中,印度也有人发出了不一样的声音,试图将走远了的舆论拉回来一点。印度第二大英文报纸《印度斯坦时报》发表社论,《应对中国,必须将印度放在第一位》,文章的核心观点是,回应中国必须以印度的利益为导向。

该报在印度的读者数仅次于《印度时报》,由印度最大的资本家比拉家族控制,支持拉胡尔?甘地担任党主席的国大党。社论一开篇先稳住国民情绪,告诉读者,在应对中国的侵略行为时,应该把印度的国家利益置于第一位。随后引入主题,列举印度在一些原材料上对中国的依赖,保证供应链的畅通也符合印度自身利益。而“印度利益”四字背后,是认识到印度当前无法摆脱对中国经济依赖的无奈。

无论是出于自身立场还是该报的确清醒地认识到了问题所在,这番小心翼翼的规劝,恐怕并不会起到太多作用。莫迪上任6年以来,力推“印度制造”的概念,强调发展经济民生,但目前看来效果寥寥。莫迪在任这几年,印度经济增长没有超过前任总理辛格政府时期,甚至个别年份更低。有学者分析称,阻碍印度经济发展的是基础设施、思想观念、政治体制等硬件条件,以及软环境也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









北京学者、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曾前往印度调研,在他的观察中,落地印度孟买国际机场之后,看到了巨大的航站楼,颇具现代感的流线外观和孔洞设计,让人心中立即浮现“印度崛起”的直观感受。然而走出机场,映入眼帘的则是破烂不堪的平房和垃圾遍地的街道。这样一个侧面,或许从某种程度上说出了印度的现实。

疫情持续冲击全球经济,印度也不例外。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龙兴春认为,印度常常因政治而牺牲经济。以经济手段达到政治目的,主要是经济强国的外交政策选项,结果却被印度频繁使用。疫情更加暴露了印度经济的脆弱。

从过去的经验可以看出,印度在融入地区发展或者全球化过程中总表现出了某种执拗和格格不入。一方面,国内改革推行困难,另一方面在与外界的互动中警惕大于兴趣。去年11月,莫迪在谈判的最后关头,放弃加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RCEP), 理由是在关税、贸易逆差和非关税贸易壁垒方面存在较大分歧。RCEP被认为是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的钥匙,如果印度最终加入,该协议将覆盖一半的世界人口以及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0%。从各个角度来看,加入RCEP,对于印度而言都是利大于弊,印度在走到门口的时候选择转身,让外界尤其是中国和日本,遗憾不已。

那么印度是否一直在误判局势呢?也许在印度当局看来,所有的选择都是符合当前国家的最大利益。回到这次中印冲突,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林民旺在接受多维新闻采访时分析称,不仅仅是与中国,印度与所有邻国的领土争端都没有得到解决。从学者的角度来看,印度与中国的沟通完全不同频道,也没有摆正与中国相处时的心态。

普遍认为,在民族情绪裹挟之下,印度产生了对中国的两个误判,从而在边境地区一次次越界。第一,印度军队有能力与中国解放军一战。第二,由于承受美国的巨大压力,中国会对于印度的挑衅会相对包容。基于这两个误判,印度对于升级与中国军方的对峙并没有压力。

这一切看在美国眼里,是拉拢印度的好机会。《华尔街日报》引述华盛顿传统基金会南亚问题专家史密斯的话称:“这将增强印度将美国视为伙伴的决心,并加强与‘四方机制’其他伙伴的合作,以更好地抵御中国的侵略”。不过,这一点美国可能会失望了,印度一直以来采取不结盟政策,信奉中立才能保障自身利益。当局势过热的时候,印度一方会自动选择降温。



莫迪提出的带有民族主义色彩的“印度制造”口号,在现实中很难推行。(AP)

回到主题,因为无能为力,所以才会选择在某种具体经济行为中捣乱来宣泄政治不满。中国没有必要揶揄印度民间的荒诞行为,同样的事情曾经也发生在中国,中日和中韩关系紧张之时,中国也掀起过抵制日货、韩货的声浪不过,持续近两年的中美贸易摩擦,虽然民间对立情绪在加剧,但自始至终,中国社会没有出现不理性的抵制行动。相反,购买美国产品是中美谈判中最容易达成的协议。

国家的经济发展也在教育民众,民间情绪的宣泄无可厚非,关键在于,整个国家乃至社会的焦点不应该随意模糊,尤其是决策层更不应该被不理性的民意所绑架,民意的歇斯底里,无法改变任何事情,闹得过头了,消耗的是自己的国运。

对于中国而言,已经在冲突中保持了最大的克制和理性。外界对于中国的判断大抵正确,主要是因为中国的战略目标一直清晰,即尽可能保持外部环境的稳定。但这不意味着中国会对任何挑衅行为绝对容忍,任何研究中国的学者应该都不会误判这一点。

当然,中国舆论阵地也出现了对印度的强硬喊话。不过,当对手是不理性的民族主义情绪时,中方其实大可不必过多回应,渲染好战形象。当前双方已经同意就局势降温做出努力,如果局势失控,触发战争,中国大概率会赢,但从战略角度来看,却得不偿失。



中国军方披露双方流血冲突全过程

中印爆发流血冲突后导致边境局势紧张。北京时间6月24日,中国国防部在记者会上进一步解释双方冲突事件始末,并透露了双方谈判成果。

















中国国防部新闻局局长、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吴谦表示,中方对加勒万河谷地区拥有主权。多年来,中国边防部队一直在此巡逻执勤。今年4月以来,印度边防部队单方面在该地区抵边修建设施,中方多次就此提出交涉和抗议。5月6日凌晨,印度边防部队越线进入中国领土构工设障,阻拦中方边防部队正常巡逻,试图单方面改变边境管控现状。中方边防部队不得不采取必要措施,加强现场应对和边境地区管控。

这位大校解释称,在中方的大力推动下,双方经过多渠道沟通,6月6日,两国边防部队举行首次军长级会晤,双方同意采取切实措施,缓和边境地区局势。印方承诺不越过加勒万河口巡逻和修建设施,双方通过现地指挥官会晤商定分批撤军事宜。但令人震惊的是,6月15日晚,印度一线边防部队公然违背双方达成的共识,出尔反尔,再次越过实控线向中方蓄意挑衅。



对于冲突原因,吴谦表示,中方官兵在现地交涉时,突然受到印方暴力攻击。这引发双方官兵激烈肢体冲突,造成人员伤亡。中国边防部队果断采取自卫措施,对印方暴力行径予以坚决回击,有效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此次事件完全是由于印方违背共识、单方面挑衅造成的,完全是在双方认可的实控线中方一侧发生的,责任完全在印方。中方要求印方严惩肇事人,严格管束一线部队,确保此类事件不再发生。

就事件后续处理,这位发言人表示,中印双方通过军事和外交渠道进行了沟通协调。两国外长通电话,就公正处理加勒万河谷冲突、推动现地局势降温达成一致意见。两国防长通电话正在协商中,双方于6月22日举行第二次军长级会晤,就管控紧张局势、维护边境地区和平稳定深入交换意见。

中国国防部称,希望印方与中方相向而行,切实落实两国领导人重要共识,严格遵守双方达成的协定协议,继续通过各层级对话与谈判妥善解决有关问题,共同为缓和边境地区局势、维护边境地区和平稳定作出积极努力。

有分析表示,中印双方6月22日经过11个小时对话之后的印方结论与6月6日的会谈差不多,双方又暂停对峙,互相后撤。但是能保持多久,难以无法保证不会再起冲突。此外,尽管中印官方都希望局势降温,但印度军队仍然加强了班公湖内摩托艇巡逻。

印媒称,印度方面已沿着3,488公里的实际控制线(LAC)部署了特种高空作战部队。同时,最新卫星图显示,中国的西藏林芝米林机场开始修建可供军用飞机使用的滑行道、停机坪和机库,并且在机场附近开始修建防空导弹阵地,中国在新疆的塔什库尔干帕米尔机场也在全面开工建设中。

疑似解放军与印度士兵撕打全过程曝光:
















另据印度ZEE新闻报道称,印度政府亦紧急向俄罗斯购买了33架战斗机,包括苏-30MKI重型战斗机和米格-29轻型战斗机。不过,专家认为,印度指望购买这两种战机来对付中国,或许愿望要落空。

除此之外,印度被指欲撕毁中印协议,准许印军向解放军开枪。但中国官媒《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表示,枪支和其他军械帮不了印军的忙,因为中国的军事力量要比印度的先进、强大得多。如今中国的GDP是印度的大约5倍,中国军费西方估计是印度的3倍多。印军如果升级同中国的边境冲突,使之成为战争的话,只能是拿鸡蛋往石头上碰。


苏杰生向王毅发出强硬信号 中俄印外长会无联合声明

中印边境局势紧张之际,中俄印三国外长6月23日举行了视频会议,但是会晤的氛围依然紧张,三国也没有发布联合声明。港媒揭现场照流出内幕和被俘中方人员身份现状[图]、美情报机构估算中国伤亡数字 印媒披露更多细节、解放军所用武器被披露 中国外交部被问避而不谈[图]

在这次会议上,印度外长苏杰生(S Jaishankar)说,今天的挑战不仅是概念和规范上的挑战,而且同样是行为上的挑战。世界上的主要大国必须在各方面都成为榜样。

他还说,尊重国际法,承认伙伴的合法利益,支持多边主义,促进共同利益,是构建持久世界秩序的必由之路。

中印军队6月的加勒万河谷冲突导致印度20人死亡,印度上下愤怒(点击图集浏览)

















《印度时报》6月24日报道称,苏杰生强调“尊重伙伴的合法利益”的重要性,这是在暗指中国针对印度的行动。

报道称,考虑到这次视频会议是在中印关系空前紧张的背景下进行的,很明显印度的心思不在其中。会议结束时没有发表联合声明,也没有发布新闻稿,这是不寻常的。但在这种情况下,印度不愿与中国采取任何联合行动的态度是显而易见的。

《印度斯坦时报》也说,在紧张的边境对峙背景下,苏杰生对中国进行了几乎不加遮掩的抨击。

《印度快报》也认为,苏杰生的此番言论是几乎不加掩饰地隐射中国。印度认为,因为上周发生的暴力冲突,中国违反了1993年以来的所有双边协议。

在这次会议上,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则说:“中俄印同为坚持战略自主的全球性大国,我们应把握好三国互为伙伴、互为机遇的总体合作态势,从助力三国发展振兴和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共同利益出发,正确对待和妥善处理好双边关系中存在的敏感因素,维护好相互关系的大局,为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会谈期间,再有中印士兵激烈厮打的视频在网络上流传(点击图集浏览)
















据悉,中印边境局势自5月初以来就陷入了新一轮的紧张之中,6月15日,两军在加勒万河谷(Galwan Valley)爆发了致命冲突,罕见导致重大人员伤亡。印度方面死亡20人,中国也有伤亡,但是没有披露具体的数字。据悉,这是1975年以来,中印边境冲突首次有人员死亡,局势十分危险,两国有爆发战争的风险。印度军方有人支持对中国进行有限的军事打击。

而对于这次冲突的起因,中印双方也是各执一词。王毅6月17日在同苏杰生通话时说,6月15日晚,印方一线边防部队公然打破双方军长级会晤达成的共识,在加勒万河谷现地局势已经趋缓情况下,再次跨越实控线(LAC)蓄意挑衅,甚至暴力攻击中方前往现地交涉的官兵,进而引发激烈肢体冲突,造成人员伤亡。印军的这一冒险行径严重违背两国有关边境问题达成的协议,严重违反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中方再次向印方表示强烈抗议。

中印在边境集结大量兵力,局势十分危险,一触即发(点击高清大图浏览):
















但是苏杰生说,中方试图在实控线印方一侧的加勒万河谷建造一座建筑。虽然这是争议的一个根源,但中方采取了有预谋、有计划的行动,这对由此造成的暴力冲突和人员伤亡负有直接责任。它反映了改变事实的意图,违反了两国关于不改变现状的所有协议。

为了缓和紧张局势,中印军方高层6月22日再次举行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