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新闻速递

规模世界第一!印度山地师在中国眼里是什么存在

2020-06-24 03:01:44

近期,中印两军围绕加勒万河谷、班公湖一线发生的、使用冷兵器的军事冲突吸引了几乎所有人的目光,也让印度陆军长期丢在对峙一线与人民解放军对抗、时不时就对中国领土搞“蚕食”、担任喜马拉雅与喀喇昆仑山脉一线山地攻防任务的印军山地步兵师成了焦点。


双方对峙态势
甚至对岸媒体都掺和了进来,在“军事娱乐节目”上对中印两军山地部队进行了一番比较,并“不出意外”地得出了“印军山地师世界最强”这么一个“科学结论”。那么,印度陆军的山地军、山地步兵师到底是一个什么东西、其编制体制、装备现状究竟如何、其主要的作战思想与山地战攻防能力到底处于怎样的水平呢?


台湾“名嘴”,胡说八道,唾沫横飞
印度陆军对华军事战略

要大伊万来说,印度陆军搞的这些“山地步兵师”啊,即使用印度军队自身的对华军事战略、战争指导来考察,本身就是一个相当矛盾的产物。咱们都知道,1959年到1962年印度军队在东线对华军事冒险失败、军内对华“蚕食派”主导人物考尔中将被赶出军队后,印度军队对华战略指导前后经历了“纵深防御”、“前出防御”、“攻势防御”三阶段。


中印边界问题示意图(图片来自互联网)
在“纵深防御”阶段,印军的防御重心是防止中国军队如1962年那样,再度发起师一级战役进攻、一波捅到德让宗和邦迪拉纵深。为此,印军将主力部队纵深配置、呈现出梯次防御、重心靠后、强化防御核心、拉长中国军队补给线的部署特征。


1967年的乃堆拉山口冲突时的印军
而在“前出防御”阶段,系印度方面在1967年的乃堆拉山口冲突之后,对中国的南亚战略基本摸清了底牌,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中国军队并无大规模进入南亚次大陆、对印度本土安全造成致命威胁的战略打算,故而印军又开始逐步恢复对中国本土的蚕食战略。试图通过在对峙前沿部署大量军队、继续蚕食中国领土、夺取位于中国领土上的瞰制地形、为己方部队将来前出作战营造有利的战役布势,并且通过在中印两国边境制造摩擦点,从而达成把“确定边界”给变成“未定边界”这种比较阴毒、狡诈的战略目标。


C-17A战略运输机
从上世纪末期开始,印度陆军山地部队在中印边境则基于“前出防御”战略,开始着重推进所谓的“攻势防御”转型,这一战略不仅要求印军山地部队能够在平时的小规模摩擦、蚕食作战中能够有效吞食中国领土,在小规模边境冲突中可以有效击败中国陆军分队、小分队一级巡逻部队,还进一步强化了“主动进攻、大打特打”的能力。


印度军阿帕奇武装直升机
按照印度陆军在中印边境上“攻势防御”的要求,诸战役军团在得到由二线前调的平原步兵师、重组平原步兵师(强化了一个装甲旅)的支援后,能够向中国西藏境内发起大规模攻势作战,以达成印度陆军基本战略思想中“将战场摆进对方国境”的目的,2017年洞朗危机中印军“冷启动”、以及几乎同一时刻于东方司令部新组建的第17山地打击军,都是这一基本军事战略思想的最新体现。

军事战略给军队带来的麻烦

不过,这一战略构想尽管想得挺美,但是真的落实到战略牌面上以后,却带来了两个完全不同的、可谓是几乎相反的对印军部队的配置与编制装备要求:


印度炮兵部队
如果要求诸山地步兵师执行所谓的“前出防御”战略,那么部队作战的基本形式应当是摩擦战,部队配置的基本模式应当是沿袭印军一以贯之的做法,把大量的部队、分队一级单位完全撒到前沿去,做到基层战斗单位靠前部署、甚至直接就撒在中印前沿的屯兵点上,以做到在中印两军对峙前沿维持密度较高、兵员较多的军事存在。毕竟,中印边境地带印军的战备道路、野战筑城体系建设均相当捉急,限制了印军机动进攻、相机调整蚕食重点的能力,要确保在边境线和骑线点上对我军能够时刻占据兵力优势,除了多撒人,没有任何办法:蚕食蚕食,你人不够蚕食个毛线。

可如果要一线战役军团执行所谓的“攻势防御”,那么部队作战的基本形式就应该是沿着预先选定的进攻轴线、向敌之纵深实施大规模战役进攻。部队配置的基本模式要想“冷启动”的话,应当是日常配置在战役纵深、距离前沿有一定纵深的主要交通线附近,或者首先要收拢部队到主要交通线,以组建或在行进中组成战役梯队,梯次投入主要战场。毕竟,就算是按照印度陆军自己山地进攻作战条令的规定,基本指导思想就有一条:集中优势兵力,同时根据印度陆军实施山地进攻的基本观点,印军自己都说,在山地进攻中务必“正确选定进攻轴线”、“集中主力部队、强化突击梯队、实施迂回包围、力避正面攻击”。


印军卡车
印军自己的山地作战教范也规定得很清楚,由一个山地步兵师负责的战役进攻,起码要拿出一个经过军属战役炮兵加强、且得到工兵分队支援的加强山地步兵旅作为第一梯队,在进攻正面实施正面突击,同时另一个山地旅将担任辅助突击部队实施侧翼进攻。这意味着印度军队要搞“攻势防御”的话,根本就不应该把大量的基层作战单位撒在一线的屯兵点上,而应该预先配置在纵深补给条件较好的交通线附近,否则战时还有个毛线的战役突然性。

分析了这么多,我们完全可以发现,印度军队对于山地部队的定义与主要作战想定,是既要求山地部队能担任边防部队的职责、撒到漫长的中印边境线上去“搞摩擦”,又要担负起机动战略军团的职责、实施对我国的大规模战略进攻。这两种完全相反的、一旦实施起来很容易导致腿脚打架的矛盾设定,大伊万都不得不说一句: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既想好、又想巧”的那个壬?

印度战地部队的作战能力

当然,对于印度陆军山地部队来说,实施“攻势防御”不是常态,在中国西南边陲局势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印军也没疯到对我实施大规模进攻的程度,故而印军山地军、师目前的任务,还是在边境线上对我搞蚕食、搞摩擦战。其部队编制、部队配置也基本上是按照搞摩擦战的路数来的,偶有为了“大打”而准备的纵深补给点、屯兵地等,不过以印山步师的编制与火力配系看,依然比较孱弱,还是轻步兵加上轻型炮兵的组合。整体考量的话,大伊万认为,印军一个山步师可能还不如四十年前我军北方乙种摩步师。

从印军山地部队的编制表分析,根据大伊万能够查到的印军山地师的开源资料,印军山地师的基本编制包括师部+师直属队+多个师属战役战术军团,前者下辖“四科一连”,即参谋、军务、军需、营地四科与师部勤务连队(给军官当佣人的)。师直属队则包括军医、电机工程、军械、兽医(山地师部分靠骡马化机动)、信号等分队,此外还编入工兵、通讯各一个营。师部、师直属队主要开展司令部业务,掌握全师的后勤行动、装备保障、通讯联络、军事交通、野战卫勤、战场控制等。在战时,印军山步师的基本指挥模式是苏式的,将开设基本指挥所、战术指挥所、后方指挥所等三个指挥所,各指挥所各司其职,统一指挥下属的三个山步旅与一个炮兵旅。


部分运输骡马化
印军山步师编制下的主要战役战术军团,是典型的“三三制”部队,合成化程度较低,一般包括“三步一炮”,即三个山地步兵旅和一个山地炮兵旅。山地步兵旅编制同样贯彻了“三三制”原则,除了旅部和旅直属队(通讯、修理连等),下辖三个山地营,起码在大伊万看到的编制表上无旅属支援火器。而各山地营除了三个步兵连,支援火器由营直属连掌握,包括一个迫击炮排、一个高射机枪排,迫击炮排装备有6门E1式81毫米迫击炮,高射机枪排装备有4挺高射机枪。其专业分队属于合编分队,力量较孱弱。


MO-120-AM50型120毫米迫击炮
相对应的,以我军上世纪70年代编成的乙类摩托化步兵师来看,同样下辖“三步一炮”,每个步兵团下辖有三个步兵营和警通连、机炮连各一,每个步兵营则下辖步兵连两个、机炮连一个。团属机炮连包括了一个100/82毫米重型迫击炮排、一个78式82毫米无后坐力炮排、一个高射机枪排,营属机炮连则由一个82毫米中型迫击炮排、一个78式82毫米无后坐力炮排、一个重机枪排组成。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印度陆军山地步兵旅的基本火力配系,大概也就相当于我军四十年前的乙类摩步团的水平,至于我军在“一五军改”后出现的新型轻型旅,印军山地旅就根本没法比了。


解放军高原部队
而作为印军山地师主要师属支援力量的山地炮兵旅,编制和装备其实也好不到哪去,其实印度陆军在1998年到2010年间对山地炮兵旅实施过一次重组,主要是使用野战炮团(其实是营)替换了之前火力极其孱弱的山炮团。重组前的山炮旅除了旅部和直属队,主要包括了三个山炮团(装备MK-1型75毫米榴弹炮,每团18门)、一个轻炮团(装备AM-50型120毫米重型迫击炮12门),只有一个中型炮兵团,而中炮团也只装备了18门M46型130毫米加农炮。重组后的山炮旅放弃了不堪使用的MK-1型75毫米野炮,改为三个统一使用LFG型105毫米榴弹炮的野炮团、一个使用M46型加农炮的中炮团、一个使用AM-50型迫击炮的轻炮团,战时各营均可得到一个LFG型105毫米野炮团的加强,而中炮团与轻炮团则直接掌握在旅长的手中,并按照旅级的火力计划实施统一调配。


印度M46型130毫米加农炮
通过对印度陆军山地师编制表装备的分析,咱们很容易就能发现,印度陆军这个所谓的“山地师”啊,其实就是一支合成化程度很低、专业分队编配极其孱弱、连摩托化都完成不了部分还处于骡马化阶段的轻步兵师,不多的优势,似乎也就是比较玄学的“登山技术世界第一”、“高原防寒装备世界领先”、“作战经验极其丰富”了。

印度山地部队的排兵布阵


而再从印度陆军目前在中印边界线、靠近边境的战役纵深形成的整体兵力配置看,印度军队的大多数山步师其实也都平均分布在中印对峙线上,基本属于重心靠前、撒胡椒面的兵力配置。

比如印军的东方司令部吧,根据2018年的军力资料,印军在东线一口气云集了七个山步师,但除了第33军下面的三个山步师配置在洞朗正面、呈现出一定的梯次配置特征,其余四个师基本是在中印对峙线上一字儿排开,摆出了一字长蛇阵。以至于印军东方司令部主要机动兵团都被摆在了一线上,战略纵深连个战略预备队都没有,这种兵力配置和战役布势等到我军纵深进攻的时候完全是找死,也就印度军队能干出来这事儿。

至于印军负责克什米尔防卫的北方司令部,就以这回在班公湖、加勒万河谷搞出大新闻的印14军来看,其下属的步3师在曼冬错正面部署了步70旅、装甲85团(营)、枪骑兵2团(营),在班公湖正面部署了步114旅、山步81旅,第3师师部直接就在列城跟第14军军部搁在一起,而军部手里的战役预备队也只有一个102锡亚琴冰川山地作战旅。和东方战区是“同样的配方,同样的味道”,主力部队全压在前沿上,且需要通过几条脆弱的交通线实施补给,一旦被我军打穿了第一道防线,或遭到我空军、火箭军的战役纵深遮断,这后果会可怕到难以想象的地步。

当然,目前印军山地军、山步师也在实施缓慢的重组。如2017年的洞朗对峙之前,印军就在东方司令部麾下组建了一个第17山地打击军,这个第17军的编制至今成谜,但据说编入了2个重组山地步兵师和2个独立的山地步兵旅。相比先前的山步师,重组山步师在师直属队、师属战役炮兵一级进行了强化,主要是给师部增加了一个直升机小队(但都是轻型的“印度豹”或“北极星”直升机),强化师属信号分队的技术实力,便于从师一级补给点给前沿的分队、连队级屯兵点送盒饭,便于山地师强化在山地的通讯、电抗能力。


5吨级的“北极星”直升机
而在师属战役炮兵方面,重组山地步兵师的一个山炮团将换装美M777A2型轻型155毫米榴弹炮,按照印军采购的M777A2的数量看,足以列装6个山炮团(当然,升级后就是中炮团了),同时还将在师一级新设反坦克导弹分队,估计要给一个师属炮兵旅下面的反坦克营列装从以色列进口的“长钉”式反坦克导弹。这对于原本只能用来守家搞摩擦的印军山地师来讲,进步已经比较巨大了,且因为其具备了一定的战役进攻能力,故而是要引起我们一定的重视的。


美军第10山地师教官给印军授课

但是,虽然这么强化是强化了一通,但对于印军山地部队来说,太多的劣势依然无法改变,尤其是边境地区预设战场、进攻通道、补给线路、后勤屯兵建设的落后,步兵分队及部队一级的支援火力孱弱、合成化与信息化程度较低的劣势,基本上已经算是印度军队的痼疾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印军的山地步兵师想跟我军重型旅、轻型旅什么的掰掰手腕子,这路还非常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