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新闻速递

台港疆三大议题互测红线 夏威夷中美会晤争论了什么

2020-06-21 03:01:25



美国国务卿蓬佩奥(Mike Pompeo)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杨洁篪于6月17日在美国夏威夷的会面,是中美高层在新冠疫情爆发以来的首次面对面接触。美国国务院官员透露,两人会面持续了约7个小时。

仅仅数小时间,多个事关中美关系动向的事件接连发生:蓬佩奥与杨洁篪在夏威夷会谈、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签署《维吾尔人权法案》、G7国家发表针对香港问题的声明、美国前国安顾问博尔顿(John Bolton)在新书中宣称特朗普曾请求习近平助其连任。中方声明称,“双方充分阐明了各自的立场,认为这是一次建设性的对话。”一些熟悉中国外交辞令的人士认为,“充分阐明各自立场”通常代表双方分歧明显。

但是同样有学者解读,留意到“建设性”一词,这显示双方谈得不错,尤其是正值中美关系展现出诸多具“破坏性”的趋向之时。他说,这次会谈无法极大推动两国关系,但起码避免“悬崖式”的下滑。由此看来,中方希望通过会谈缓和紧张局势的目的已经达到。

北京观察人士则注意到,在中方关于此次夏威夷会晤的声明中,台湾、香港、新疆三个地方被重点提及。显然,这三个地区已经成为华盛顿制约北京的武器。

台湾、香港、新疆是近两年华盛顿与北京“博弈”最集中的议题,过去一年美国政坛频繁在这三个地区“做文章”。

比如2020年3月4日,美国众议院以415票赞成、0票反对的票数通过《台北法案》,2019年11月20日,众议院以417票赞成、1票反对压倒性通过参议院版本的《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而《保护香港法案》亦以417票赞成、0票反对压倒性通过。2020年5月27日,美国众议院再度以高票(413-1)通过“2020年维吾尔人权政策法案”。

可以说,在台湾、香港、新疆这三个中国政府最敏感的问题上,华盛顿一再探测北京红线,这让这一届以强势闻名的中国政府难以接受。





如果说贸易战本身只是一个相对纯粹的经济议题,但以此为导火索,由贸易战引发,整个华盛顿陷入了“反华”情绪中,并由此开始在其他政治领域中开始呈现。

在中国政府的政治语境中,有一个特殊的词汇叫做“核心利益”,虽然中国官方一直未对“核心利益”有明确界定,但是普遍认为领土问题尤其台湾、香港、新疆以及西藏,都被中国视为核心利益。

不过这个曾经在“胡锦涛时代”重要的政治概念,在近年却罕有被中国官方所提及,只有习近平在2016年中共建党95周年曾提及“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拿核心利益做交易”让人印象深刻。北京的政治观察家普遍认为,不提及不意味“没有”。

这一点也可以在杨洁篪与蓬佩奥的“夏威夷会晤”中有所体现,在中国官方的表述中,双方“就中美关系和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充分阐明了各自的立场”,“深入交换了意见”。这通过各自阐述立场、交换意见,双方应该清晰地了解到对方在有关问题上的边界、底线,在一些特别重要问题上的红线,并为继续就这些问题进行磋商,留下了余地。







再结合总过外交部的官方通稿,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中美交换意见的“红线领域”,就是台湾,香港,新疆三个“国家核心利益”问题,也是中国国家政策的核心。

这一次夏威夷会晤是北京向美国发出的一个明确信号,台、港、疆对中国极其重要,这不像贸易战可以去谈判。在领土议题上,北京没有妥协、让步的可能与意图。宣示核心利益,有时是一种退无可退时的防御。

从积极的角度解读杨洁篪与蓬佩奥的会面,北京明晰中国底线,既可以更好地捍卫中国的国家利益,也可能防止误判,降低冲突的可能性。近年来中美两国在双边战略对话中,多次尝试明晰各自的核心利益与关切,反映的正是中美两国政府试图避免在重大战略问题上发生误判乃至冲突。


杨洁篪蓬佩奥7小时闭门会 对中美关系 “建设性”何在


6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在美国夏威夷会晤美国国务卿蓬佩奥(Mike Pompeo),据美方的披露,谈话进行将近7小时。此前一天,两人还曾共进晚餐。

从6月13日开始,蓬佩奥和杨洁篪即将会面的消息就在国际舆论传播开来,各路消息人士透露行程,但是直到会议结束后,两国官方才正式公开这次会晤的情况。会晤前,外界对这场会晤似多有期待,但是会晤之后,两国几个行动让外界对这次谈话的效果产生质疑。

首先是会谈结束当天,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签署《2020年维吾尔人权政策法案》,引来中国外交部的“强烈谴责,坚决反对”。6月19日凌晨,特朗普在推特(Twitter)上强调,“美国当然保留与中国完全脱钩的政策选项”,和他威胁中美“断交”的惊人言论呼应。





今年以来,中美围绕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医疗物资捐助、香港问题等等爆发冲突,美国对华态度愈发敌对,而中国也一度将蓬佩奥斥为“人类公敌”。蓬佩奥和杨洁篪的会晤,似乎并没能让中美紧张的关系有所缓和,双方外交上的口水战料将继续。

然而,这场被外界质疑“无果而终”会晤,在中国官方看来,仍然是具有“建设性”的,为什么?

可以肯定,中美当前的各说各话是此前多重冲突的延续。

中美官方透露的信息,公布的共识非常少。两国官方对如此长时间的会谈都只给出了寥寥数句介绍,中国官媒称“双方同意采取行动,认真落实两国元首达成的共识。双方同意将继续保持接触和沟通”。美方则仍然只强调了美国利益,以及疫情上的充分透明、信息共享。



今年以来,蓬佩奥加强了对中国的抨击,被中国官媒斥为“人类公敌”。(AP)

除此外,中国外交部的声明重申了中方对中美关系的态度,并且在台湾、香港、新疆问题上强调自身立场。美国东亚及太平洋事务助理国务卿史达伟 (David R. Stilwell)在记者会上也全然没有改变对抗意味,暗示中国的言行是中美之间缺乏信任的原因,并且继续用不知出处的数据散播“中国疫情数据估计是官方数据的10倍”等言论。

以上的情况在诸多观察人士眼中,早在意料之中。中美在前一段时间爆发如此多的矛盾,很难在一次会晤中消解。从双方的安排来看,这恐怕也不是两人见面的初衷。

闭门会谈的形式,可见双方都不想此次会谈过多承受舆论的压力。这也从侧面说明,双方并不强求以这次会谈完全逆转此前的局势。另外,会谈前美方消息人士向媒体吹风称,这次会议是中方主动提出的;然而会谈后中国官方则称杨洁篪“应约”见面。在这种细节上都具有政治考量,可见谈话即便有所成果,两国出于政治压力也不会放上台面。

然而,为何即便如此,双方还是远赴夏威夷举行面对面的谈判?



根据蓬佩奥的披露,他和杨洁篪的会谈持续近7小时。(推特@SecPompeo)

杨洁篪和蓬佩奥作为中美最高级别的外交官,两人的见面不仅具有象征性“中美冲突降温”的意义,同时也说明,中美之间的很多问题需要决策层面的商讨。

换个角度看,中美两国在愈发凶狠的外交喊话,以及升级的冲突之后,能够立即推动一场高级别的会面,已经说明了问题。至于谁受邀、谁主动提出会面请求的问题,并不重要。中美矛盾是现实,有继续合作的必要也是现实。这场会晤说明双方都有避免局势恶化的意愿,也都不希望接连的冲突带来战略误判。

中方深知,美国在大选年不会放弃“中国牌”,特别是在特朗普面临疫情、示威以及经济衰退的多重压力之下还会继续打中国牌。甚至可以想象,中国也会持续在舆论维度进行反击。

但是,这更像是大选期间的特定安排。真正决定两国前路的并非这些“麦克风外交”,而是有无类似贸易战、科技战的“实质外交”。确保两国在实质外交上的平稳,相互交底,相互确定“哪些是我接下来要做的,哪些是我不会做的”才是会晤的核心。



这次会谈地点在檀香山的希卡姆军事基地。图为2019年7月,这里曾举行二战期间不明身份美军遗体返回的告别仪式。(Reuters)

疫情下,中美关系看似恶化,但是两国一直在履行1月签署的第一阶段贸易协议,且中国已经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蓬佩奥在会晤后,向外界着力强调的也是中国对贸易协议的所谓“重新承诺”。

或许,双方选在夏威夷这个地点就是各有退让的最好证明。这座太平洋岛屿既远离美国本土,也不在中国周边,而中美越发激化的分歧,正急需这样一个中间点。

除意愿之外,这次会谈的“建设性”也将体现在中美关系的具体事宜上。

可以想象,7小时的会谈加上晚餐,中美团队怎会如后来的官方声明一般,各说各话,甚至是“吵架”到底?杨洁篪和蓬佩奥的会晤,必然触及到了诸多中美之间的具体事务。

疫情的客观困难、中美麦克风外交愈演愈烈,如此长时间的高层会谈,有进一步相互理解、在具体问题上释疑、澄清的成分。只不过,这些成果可能要在未来一段时间逐渐显现。

双方阐明各自的立场,也就了解了对方的底线。美国大选期间,中方的诉求是美国决策不要出现过多意外,美方的诉求则是未来数月不要在中美关系上遇上棘手的难题。这次会晤,就是在中美持续的冲突下,力求保证双方的共同利益。

中美结构性矛盾的爆发,在疫情和经济衰退的催化之下更为危险。这次会议的“建设性”意义,就在于再一次地提醒世界,中美的冲突和合作必然长期存在,且这种博弈和冷战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