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新闻速递

李克强的大实话 是对“厉害了我的国”的警醒

2020-06-05 03:02:01

日前,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有两个说法在舆论场上引发了广泛关注。一个说法是“6亿人月收入仅1000元(1元人民币约合0.14美元)”。5月28日中国全国“两会”闭幕当天,李克强在中外记者会上回应《人民日报》记者提问今年中国脱贫攻坚任务时表示:“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我们人均年收入是3万元人民币(1元人民币约合0.14美元),但是有6亿人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1000元在一个中等城市可能租房都困难,现在又碰到疫情,疫情过后民生为要。”


另一个说法是代表中国政府为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正名。同样是在5月28日的中外记者会上,李克强在回应《中国日报》记者提问如何遏制失业潮时说:“我们西部有个城市,按照当地的规范,设置了3.6万个流动商贩的摊位,结果一夜之间有10万人就业。”6月1日李克强在山东烟台考察时,在一家个体户的熟食摊面前再度公开表态支持地摊经济、小店经济。他说:“国家是人民组成的,人民好了,国家才能好。靠每个人的奋斗,大家都好了,国家就更好!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人间的烟火,和‘高大上’一样,是中国的生机。”在这种背景下,近期中国中央文明办因应当前形势发文,明确要求在今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这其实是在具体政策层面给了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更多生存发展空间。


5月28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新华社)
这两个说法都在中国舆论场获得正面回响。论道理,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广土众民的发展中国家来说,“6亿人月收入仅1000元”本不应该会是一个引发巨大关注的话题。毕竟,时至今日,中国仍有近40%的人生活在贫穷落后的农村,普遍收入低、机会少、生活条件差。对于14亿人口的庞大基数来说,40%相当于5亿多人。虽然今天中国不乏一些发展程度比较好的农村,部分农民居民收入相当可观,但总体而言,5亿多农村居民中的绝大部分人都还比较贫穷,是整个国家的底层。而在8亿多的城镇居民中,固然已有许多人过上富裕而现代的生活,衣着光鲜,家产殷实,出国游就像家常便饭,但仍然有为数不少的人蜗居在城镇底层,常年都在为生活乃至生存苦苦挣扎,坐不起飞机高铁,节衣缩食,备尝人生的艰辛。

可惜的是,近些年来,这些基本事实时常淹没在中国舆论场浮夸自大的民粹民族主义论调下面。正如多维新闻在《社论:民粹主义是中国崛起的“毒药”》一文中所言,过去一些年,随着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特别是经济总量跃居全球第二并不断缩小与美国的差距,中国社会在洋溢着自信、喜悦的同时,一些人亦随之滋生了盲目自大的民粹主义情绪,并日益由自信滑向自负,在舆论上片面夸大今天中国的成绩,无视中国仍然是全球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客观现实。尤其是近年来,从“厉害了,我的国”到“中国全面超越美国”,再到“美国害怕了”、“日本吓傻了”、“欧洲后悔了”等,不断为这股自我膨胀的情绪打鸡血。虽然后来《人民日报》旗下的人民网曾推出系列评论,批判浮夸自大文风是“逞口舌之快的精神胜利”,“颠覆公众认知、极化国民心态,毫无裨益可言”,但类似论调还是一直盛行。如今,李克强道出“6亿人月收入仅1000元”的基本事实,不失为对“厉害了,我的国”的警醒,有助于国家崛起过程中世人对中国基本国情保持清醒。


今天中国虽然已经崛起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仍然有大量贫穷落后地区。图为中国新疆农村一幕。(新华社)
至于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本来就是几千年以来底层民众谋生的主要方式。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自古有之。早在古代人开始懂得并尝试商品交换那一刻起,地摊经济、小店经济就已在中国土地上存在。地摊经济、小店经济虽然低端,规模小,未必能给政府带来税收,有时甚至存在质量安全问题,但能为底层民众提供大量就业岗位,能为平民生活带来便利,能让人们在忙碌工作之余感受人间的烟火气。对于地摊经济、小店经济,从古至今,既人性又理性的做法不是“一刀切”地禁止,不是简单粗暴地城管驱赶小贩,而是在合乎质量、卫生的前提下鼓励经营。

不论“6亿人月收入仅1000元”,还是地摊经济、小店经济,归根结底都是民生问题,关乎数亿中国人的日常。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这是再简单不过的为政之道。

北京观察:被修改的政府工作报告

“江山王气空千劫,桃李春风又一年。”在愈演愈烈的美国暴动反衬下闭幕的中国2020年全国两会似乎风平浪静。其实不然,不仅两会期间审议并通过的“港版国安法”引发美国施压和香港再次爆发街头游行,两会闭幕后,中国《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成员透露,相比李克强5月22日宣读的政府工作报告,最终版本发生89处补充修改更是让外界意外。

一直以来,中国两会被认为是观察中国政情的最佳窗口,中国国务院总理在人大会议开幕当天宣读的《政府工作报告》则被视为中南海下一步政策走向的风向标。很多人没有注意到的是,每年总理宣读的《政府工作报告》并非终版,而是需要经过人大会议讨论修改后,通过官媒发布的才是最终版本的报告。














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20年5月29日(星期五)上午10时举行吹风会,中国《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成员、国务院研究室党组成员孙国君会上透露,2020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篇幅较往年压缩近一半,人大代表提出增加内容的建议相对多一些,李克强对所有意见“过目”后,最终进行了89处补充修改。报告修改前不足 10,500 字,修改以后是 11,400 多字,篇幅增加了 900 多字。

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今年称之所以格外被关注,是因为5月22日李克强作报告时,未提及反对外部势力干预港澳事务,但党媒《人民日报》在一篇新闻稿中却提及“反对外部势力干预港澳事务”。后该稿件被删除,有声音称中共党媒“闹乌龙”。经核查,修改后的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表述:坚持对台工作大政方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在“九二共识”基础上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坚决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行径。相较于李克强宣读的版本,“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在‘九二共识’基础上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人大会议审议后增加内容。

从总理两会宣读到官方印发的最终版本,每一份《政府工作报告》都要经过多次修改和调整。资料显示,最近几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2017 年修改 78 处,2018 年修改 86 处,2019 年修改 83 处。中国人大网的资料显示,政府工作报道的出炉流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起草准备、形成讨论稿阶段、征求意见、修改完善阶段、提交大会、正式审议阶段。


实际上,在总理宣读前,政府工作报告起草小组更需要多次修改报告草案。

每年两会开始前3个月,及前一年的年底前后,官方会成立(政府工作)报告起草小组,在元旦前拿出报告初稿。之后进入讨论、修改、审议程序。中间经过了多次修改,其中中共中央、中国国务院需要先后召开数次会议,对报告进行审议讨论。

公开报道显示,2019年12月10日起,中国政府网联合25家网络平台,以及各地区、有关部门政府网站开展2020“我向总理说句话”网民建言征集活动,听取网民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建议。活动称,对网友们一部分有较高参考价值的建言,将转送《政府工作报告》起草单位。这预示着当时2020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起草小组已经开始运转。

所以,2020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虽然是改革开放以来最短篇幅。不过从起草时间来看,这份报告的起草时间也相当长——自2019年底启动,直到2020年5月下旬全国两会前夕定稿,历时近半年。

其后,与报告起草相关的会议相继召开: 2019年12月10日至12日,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为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定调”。此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精神,也是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制定2020年工作计划的重要参考。


2020年全国两会落幕后,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首次离京赴山东考察。图为6月1日李克强在青岛通过视频主持召开座谈会,研究部署做好新增财政资金直接惠企利民工作。(新华社)
一般来说,每年都是总理主持中国国务院全体会议、讨论报告之后,政府工作报告草稿下发到中国大陆31个省区市、中央党政军群各部门共148个单位,广泛征求意见。与此同时,总理主持召开3次座谈会听取意见建议,一次是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无党派人士代表座谈会,一次是专家学者和企业界人士座谈会,一次是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界人士和基层群众代表座谈会。

2020年1月中旬,李克强分别主持召开国务院全体会议讨论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召开专家学者和企业界人士座谈会听取对政府工作报告的建议。这也意味着,此时,政府工作报告的草案、以及大部分的征求意见工作已经完成。

一周后的1月20日,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宣布暴发,中国进入“抗疫”时间。在疫情爆发之时,政府工作报告的起草也一度暂停,相关人员的工作重心也都转向了疫情防控。直到2020年一季度后,中国国内疫情逐步得到控制,4月29日,中国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召开,重新确定2020年全国两会召开时间。

此时,原来的《政府工作报告》已经不再适用,需要重新起草。为此,5月11日李克强日再次召开座谈会,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对新版本《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建议。2020年5月15日,中共总书记习近平曾召开中共中共政治局会议,专门讨论政府工作报告。

正如2020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国务院研究室主任黄守宏所称,历经半年才出台的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多次修改,“改了多少稿已经说不清了,几乎每天都在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