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新闻速递

困在以色列的中国人 绝地求生 眼看着漫天火箭弹

2023-10-14 18:10:11



作者 | 南风窗

记者 赵佳佳10月6日抵达以色列后,在中国留学生彭朗的心中,特拉维夫市的形象从一个虚幻的概念变成了实体。如大家所说,特拉维夫“确实是一座充满活力的海边城市”。

他尚未办理当地电话卡,没有网络。又心疼手续费,他没有取用现金,于是拖着30公斤的行李,在特拉维夫的街道上暴走了十公里,一直朝向可以落脚的旅馆前进。

这是犹太教三大节之一“住棚节”的最后一天,紧接着到来的就是安息日,因而整座城市都沉浸在闲散与安宁之中。大家坐在咖啡厅外的露天座椅上交谈,偶尔侧目打量这张并不常见的亚洲面孔。人们遛狗、野餐、骑自行车经过,有时候也主动并且热情地和他打招呼。

所有人对即将发生在10月7日早晨的突袭一无所知。



当地时间2023年10月10日,哈马斯武装分子从加沙向以色列发射火箭弹

当统治加沙走廊的巴勒斯坦武装组织哈马斯向以色列境内发射5000枚火箭弹时,彭朗正在睡梦之中。

他怎么也想不到,在他踏足以色列土地的第二天,一声尖锐的警报声划破黎明,直接向他预告了战争的开始。

在以色列,卷入战争

对于10月7日清晨6点半响彻以色列的警报,人们无法预判它将掀起怎样的狂风暴雨。

当彭朗走出房间,来到旅馆大厅时,他看见工作人员正在从容地引导住客们走进旅馆内的掩体,他听见他们说,“It’s okay, you’ll be safe(没关系,你们是安全的)”。

他们镇定的神色,让从未有过武装冲突或者战争经验的异乡人有了信心。

一方面,旅馆内部从楼梯通向负一层的整个空间都是掩体结构,楼梯呈现环形,中间是承重柱,四壁的墙体显然都经过加厚处理。另一方面,在早晨的警报拉响时,身处特拉维夫的彭朗和其他旅客,其实并未听见炮弹的响声。

但他们很快就会知晓,哈马斯在这个清晨针对以色列发起的,将是近几十年里最大规模的袭击行动。



掩体内部的人群/受访者供图

平民遭受屠杀的消息,首先从以色列南部的沙漠城镇雷伊姆(Re’im)传来。

在人们为庆祝节日而彻夜狂欢的“超新星”音乐节上,哈马斯武装分子越过边境发动了突袭。与会者在开放的沙漠中无处藏身,当密集的枪声响起时,他们成为靶场里的移动目标。当地救援机构扎卡称,在音乐节上失去生命的平民超过了260人。

与此同时,哈马斯声称向包括特拉维夫和耶路撒冷在内的以色列中部与南部地区至少发射了5000枚火箭弹。

当天晚上8点左右,空袭警报再次在特拉维夫拉响,彭朗在走进掩体之后,第一次真实地听见了战争发生的声音。起初是“咚”的一声闷响,像是楼上有重物砸向地面发出的动静,随后响起第二声、第三声,并且在接下来的几分钟里连续不断地发生,就像来自人体胸腔内部的轰鸣。

彭朗知道,这是以色列的“铁穹”防空系统成功拦截哈马斯火箭弹时发出的声音,但他并不确信号称“固若金汤”的铁穹系统真的能够随时奏效。



掩体内部的人群/受访者供图

事实上,在频率过高的攻击压力下,铁穹已经显示出了它的缺陷。在外媒的报道中,以色列不得不紧急启用激光武器来弥补铁穹的空缺。如果没能成功拦截的火箭弹落到头顶的建筑物上,又会产生怎样的响声呢,彭朗不知道,但感到头皮有些发麻。

在警报与导弹拦截声的交织中,原本喧闹的掩体陷入了寂静。彭朗环视周围的人群,发现一些人面色苍白,另一些人的脸庞涨得通红。他新近结识的朋友——来自美国得州的22岁小伙——坐在地上沉默不语,在紧接着到来的凌晨飞离了以色列。

掩体内外

战争开始的那天早晨,留学生王音竹原本打算前往华人超市“龙店”买菜,但当她走上街道,才发现完全打不到车,“街上一辆车都没有”。

7月30日,她来到特拉维夫进行犹太历史研究,至今两个多月里,特拉维夫整体上都处于和平状态。唯二的例外,是她曾在“龙店”区域见证了黑人帮派的械斗,还有一次是在市中心,离她不远处有个27岁的恐怖分子当街开枪,但很快就被击毙了。

不过,她也曾听室友说起,今年早几个月的时候,特拉维夫也发生过一次较大规模的袭击,当时“每天都在放火箭弹”。



王音竹曾在龙店遇到黑帮械斗/受访者供图

对分裂、仇恨与暴力的警惕,非常直接地体现在这座城市的建筑结构中。王音竹和彭朗告诉我,他们去过的每座建筑物内部都有相应的掩体存在,旅馆内、超市里、居民住宅、学生公寓,全都建有可供人们迅速躲避炮弹袭击的掩蔽场所。

标示着“Shelter(掩体)”的告示牌随处可见,甚至王音竹居住的学生公寓本身,就是一座巨大的掩体建筑。

这座呈圆柱形的公寓楼连门窗都是双层结构,警报声密集响起的最近一周里,王音竹长时间地躲在公寓内部,将两层铁窗拉紧,几乎没有外出和任何人打过照面。她听见导弹拦截的“咚咚”声时,会烦躁地在床上翻个身,发消息给朋友们抱怨:“又来了。”



王音竹公寓内部的铁窗,她已经很久没出过门/受访者供图

对于王音竹和彭朗而言,这是一种被卷入战争但又疏离于战争的生活。

疏离是必然的。一方面,中东不是他们的故乡,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所有仇恨与战争归根到底和他们没有关系。另一方面,哈马斯与以色列交手的核心区域在60公里外的边境,在事实上作为首都存在的特拉维夫,仍然处在严密的庇护之下。

但作为常年生活在国内和平环境下的年轻人,警报、炮弹声、掩体信息等所有与战争密切相关的痕迹,都在向他们宣示着一种非同寻常的社会状况。

一周内,王音竹只离开过公寓一次,去楼下的超市采购食品等生活物资。即便食物并不让人发愁,水电气也仍然正常供应,躲避在公寓内的生活仍然显得过于贫乏。在战争开始之前,她刚换到了新的房间居住,这里空旷得连切菜都没有菜板可用。

?

10月8日,彭朗离开了旅馆,来到他报到的大学宿舍登记入住。他没有打车,而是直接乘坐公交车前往。后来他回想自己这一勇敢行径,认定勇气八成来自他对于战争的无知。他原本认为,空袭发生之前至少会有警报出现,能够给他留出足够的反应时间,但第二天中午,这种信任就被打破了。

9日中午,彭朗的智能手表开始震动,向他发出预警信息,在他刚刚起身的瞬间,几声闷响已经传来,在此之后两三秒,防空警报的声音才开始响起。

在他冲出房间跟随下行的人群进入掩体内部后,一种惊悚的感觉才倏然从他心间升起,这种感觉正是来自于对防空警报的信任破裂。



焦急等待护照的王音竹,收拾了行李,她可以在1分钟之内离开房间/受访者供图

从某种程度上说,警报声只是一个具象化的标志,用来显示国家军事力量对战争的防控能力。对于平民百姓而言,在破坏性极强的战争之中,掩体与警报声的存在是为数不多的他们可以把握的确定性。

但战争之所以残酷,之所以为整个国际社会所忌惮,正是在于它会击溃所有的确定性。

“绝地求生”

10号那天,彭朗走出宿舍,到附近的超市采买物资,正当他提着沉重的货物准备结账时,警报声响起。他听到从不远处传来了火箭弹落下的声音,后来,他才知道事发地距离超市只有两公里。顾客们纷纷躲进超市里的掩体内,直到几分钟之后声响平息,彭朗才提着东西向两百米之外的宿舍楼迅速冲去。

也就是在他冲回宿舍楼的过程中,他才意识到,他自己与常年身处冲突中的本地人有何差异。当时,他遇见负责学生生活的工作人员和一群朋友开始围坐在草地上吃东西,他们还招呼他过去一起吃。他婉拒了邀请,心里充满疑惑,“不是刚炸吗?”



当地时间2023年10月10日,以色列斯德洛特,加沙抵抗组织持续发动空袭,图为工业区被烧毁的建筑物

学校已经推迟了学生入学,日子漫长得无聊,有时候他会和国内的朋友们联网打游戏。

他正在经历的一切,和他们时常在名叫《绝地求生》的末日生存游戏里见到的场景很相像。有次,他在语音里对大家说,新的空袭正在发生,“兄弟们我撤了”。一个刚得知他在以色列的朋友为此感到非常震惊。朋友说,原来真实世界里的战争警报声“和PUBG(绝地求生)里面轰炸区的警报声是一模一样的”。

10号的晚上8点50分,彭朗在留学生群里看到了一张电视截图,图上的文字都是希伯来语,他看不懂,只看得懂一个时间,“21:00”。

他和其他学生感觉情况不对,于是又朝掩体跑去。等到安顿下来后,室友才用软件翻译出了这段文字:圣战,将在晚上九点向特拉维夫开火。



以色列电视台画面:“圣战,将在晚上九点向特拉维夫开火。”/受访者供图

那天夜里,火箭弹的声音没有如约响起,在漫长而枯燥的等待中,彭朗在椅子上蜷缩起来,盖上毯子,盯着天花板上旋转的风扇,陷入了睡眠。后来在社交媒体上,他记录下了他发生在掩体内部的梦境:

“不一会儿,风扇就把我带到了某处山顶。我看见远处伫立着一道高墙,墙后是浓烟滚滚的城市,无数火箭弹从后方飞过头顶,点亮了天空。下一刻,整座城市像被划着的火柴,瞬间被升腾的火焰吞噬,翻腾的焰浪不断冲向上空,试图撕扯下天幕。”

从梦里醒来的时候,一种空虚的感受萦绕在他周身,梦境中覆灭的城市景象让他不由自主地感到有些恶心,正在发生而无法抑制的这一切仇恨与战争都让人困惑不解。

首要之务,是不可伤害

王音竹之所以来到以色列,是因为她正在研究二战时期的犹太人,而彭朗前往特拉维夫,正是为了从国际公法的视角去理解巴以冲突。

从他们各自的研究层面来讲,他们同正在发生的战争有着更加紧密的联系,因为这是一个文史资料与现实境况相互流动的时刻。

王音竹的专业是世界史,在基于个人志趣而不断深入的开拓中,她研究过慰安所,也热衷于研究犹太人。驱动她的是一种天然的好奇,她想知道,在最艰难、最受考验的情形下,人性究竟会变成什么样子。因此她难以避免地会对犹太人的历史产生兴趣,而以色列所在的这片土地上,就居住着从极端的困境中壮大起来了的犹太人。

她知道,曾经弱势的群体如今已经成长为强势群体,而这种转变并不是“等着上帝来救他们就可以达成的”,而是要凭借人类力量去夺取。

在特拉维夫不透风的掩体公寓里,王音竹通过电话对我说,“其实从人的本性来讲,天生就是要争夺的”。和平是最高理想,但从巴以冲突的经验中她得知,“和平这个东西,它就是来之不易,而且不是我们想要就能有的”。

在研究巴以冲突的彭朗看来,2023年是犹太民族与阿拉伯人冲突历史中的一个关键时间节点。

它的重要性生发于联合国大会于去年年底通过的一项决议,在决议中,联大提请联合国最高司法机关国际法院就以色列占领巴勒斯坦领土问题发表咨询意见。



当地时间2023年10月9日,巴勒斯坦加沙地带,以色列对贾巴利亚难民营的建筑物进行空袭后,一名巴勒斯坦人在废墟中奔跑

按照联合国披露的信息,这份咨询意见应当包括:

“以色列持续侵犯巴勒斯坦人民自决权,对自1967年以来占领的巴勒斯坦领土实行长期占领、定居点做法和兼并,包括旨在改变圣城耶路撒冷人口组成、性质和地位的措施,并通过相关歧视性立法和措施,这一切产生了什么法律后果?”

“同时,这些以色列政策和做法如何影响占领的法律地位,以及这种地位对所有国家和联合国产生了什么法律后果?”

而彭朗与他的导师,正是要对这份咨询意见关注的各项问题展开研究。

在目前已经完成了的研究工作中,他们已经对上千份联合国大会的决议文件进行了“三段论”的梳理,他们将解释,在巴以问题上,法律是怎么规定的、事实是怎样的、最后的结论是什么。

国际法院上一次应联大请求发表咨询意见是在2004年7月,距今已近二十年。

在当时的意见中,国际法院确认,“占领国以色列在包括东耶路撒冷及其周围地带在内的巴勒斯坦被占领土修建隔离墙的行为及其有关制度违反国际法”。联大因此要求以色列停止继续修建隔离墙,并且应当拆除已经建立的隔离墙。



2004年7月9日,约旦河西岸ABU DIS,海牙国际法庭对以色列设立隔离墙做出否决判定

但事实情况是,二十年过去,很多问题依然无解,且更加复杂。眼下战争的形势,日趋严峻,死亡人数已经超过2500人,在加沙地带,超过33万人无家可归。这其中,也有一些中国公民受到波及。

在10月12日外交部举行的例行记者会上,汪文斌表示,已有3名中国公民在巴以冲突中不幸遇难,2人失联,数人受伤。

王音竹的护照在一个月前丢失,目前仍未能补办成功,这阻碍了她启程回国的计划。战争依然让人心绪不宁,和她一起作为交换生前往以色列的朋友们已经陆陆续续返回国内。她收拾好行李箱,焦急等待着护照信息的更新。如果什么时候她知道自己终于可以离开了,她只用“把电脑装进背包”就立马可以冲出房门。

此时此刻,彭朗已经登上飞回国内的航班,结束了他为期一周的以色列之行。这一周的行程为他带来的重要启示是,“世界上有人正在suffer(受苦)这件事情,不是开玩笑的”。



10月13日,彭朗在特拉维夫机场,准备飞回北京/受访者供图

在离开之前的10月11日早上,他曾试图走进学校内部看看,但被保安拦下。站在大学门前,天朗气清,阳光和煦,路上几乎没有人影,城市空旷得就像他是唯一存活的生命。他走下楼梯,路过校门口的雕塑,在雕塑的身旁发现了地面上的一块大理石砖,砖块的表面上刻着醒目的字眼,“Primum Non Nocere”。

他后来才知道,这是希波克拉底誓词,源自生物伦理学的主要戒律,意为,“首要之务是不可伤害”。



大理石砖上的希波克拉底誓词:“首要之务是不可伤害。”/受访者供图

(应采访对象要求,王音竹和彭朗为化名)

相关报道:以色列中国工人:眼看火箭弹空中飞,担心掉落无处躲

以色列-哈马斯(Hamas)冲突持续激化,两位在以色列境内的中国建筑工人告诉美国之音,这次的攻击炮火比往年大,让他们处于“怕也不怕”的临界,时而看着火箭弹从头顶上空掠过,就担心炮弹落在自己无防弹间的民房宿舍,但也时而宽心,因为以色列拦截炮弹的准确度确实颇高。他们还说,以色列友华,不担心中国不谴责哈马斯的中立立场会在当地引发排华情绪。

以哈冲突进入第五天,以色列已下令全面封锁加沙地带,并对占据当地的巴勒斯坦激进势力哈马斯展开猛烈反击,复仇之火赤焰熊熊。

对远赴以色列工作的中国建筑工人而言,过去几日来,虽然对以色列人的国仇家恨仍有同理落差,但隆隆炮声下,他们也很难真地置身事外,因为眼见火箭弹就在空中飞,耳闻防空警报狂鸣,让他们不时吓得一身冷汗。

不愿意透露全名的刘姓建筑工原籍河南,现住在以色列中部的里雄莱锡安市(Rishon LeZion),距离现被战火吞噬的加沙地带虽不到百里,但也要好几个小时的车程。

五年前,他因为中国建筑业不景气,再加上受到以色列翻倍的工资吸引,取得正常的工作签证,就只身来到这个言语不通的陌生城市,为河南老家父母、妻子和两个小孩一家六口的温饱打拼。



资料照:在以色列城市亚实基伦做工的中国工人正在观看以色列铁穹反导弹系统拦截加沙哈马斯发射的火箭。(2019年11月12日)

中国建筑工:说害怕吗?也不太害怕

他告诉美国之音,这几日的轰炸是他在以色列五年间经历过“最厉害”的一次。随着以色列进入战备状态,他们的楼盘工地项目也宣布停工,近70位来自中国的工人因此无班可上,每日也无千余元人民币工资可领,天天“待在家里,那里也不敢去”。

刘姓建筑工说:“哈马斯就是(10月)7号过来的,冲破防线,就以色列的围栏过来的,就晚上一直有火箭弹打过来,就在我们头顶上、上空(飞),肯定害怕呀!害怕那个炮弹会掉下来。其实以色列这边,拦截导弹还是挺好的,其实你说害怕吗?也不太害怕。就经常、去年、前年都打得很厉害。”

刘姓建筑工10月9日接受美国之音电话采访时,就在短短的几分钟内,炮弹和警报持续响了好几次。他说,他和其他工人们住在项目老板在郊外租的一个老民房村里,就算防空警报响了,周遭也没有防空洞可躲。

刘姓建筑工说:“我们住的这一片是一个以色列很老的民房,之前的民房里边是没有防弹间的。所以说,我们只能在空旷的地方,看看炮弹打过来的方向,我们就藏一藏、躲一躲,没办法。”

他说,袭击的第一天,当地警察似乎为了清查渗透境内的哈马斯分子,就已挨家挨户敲门,也不让人出门,所以,连日来街上多冷冷清清,少有行人走动,仅偶有一、两辆车呼啸而过。所幸,物资供给并未出现紧张,超市也多正常营业。

他还说,在以色列的中国工人大多是建筑工,散居在各个城市的建筑开发区,虽然工资优渥,但生活环境不佳,很多人还住在两片铁片、夹着泡沫板的铁皮房里,就怕被炮弹无眼误伤,还有中国工友们在微信朋友圈辗转传开几张中国人疑似被战火波及的照片。不过,刘姓建筑工说,都不是熟识的人,也无从辨别真假。有中国工友说,在加沙地带做工,周末来首都特拉维夫市采买,但现在回不去;也有中国工友发照片说,炮弹就落在宿舍门口,战火的临场感真实,的确吓人。网络社媒还传出,有2-4位中国人被哈马斯的无差别枪击扫到,或受伤送医,或下落不明。



资料照:在以色列城市拉马特甘一个地铁建设工地做工的中国工人。(2017年2月19日)

在以色列的中国工人盼以哈冲突尽快落幕

相较于被哈马斯俘掳、甚至凌辱致死的人,多数中国工人离边境的战火区仍远,战火规模未扩大前,人身安全应暂时无虞。

刘姓建筑工就说,他几年来已对以色列的炮声、警报或战火习以为常了,虽然少了害怕,但还是满怀期待,希望这一次“情况有点不一样的”冲突能和前几次的打仗一样,在两周左右透过谈判结束,让他们重回工作和生活的正常秩序。

另一位也是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李姓中国建筑工离边境战火区更远。他说,他住在首都特拉维夫以北18公里外的霍德夏沙隆市,这里虽然听得到远处的炮火声,但挺安全的,也没有受到太多战事的影响,居民还是正常生活,该吃吃、该喝喝,也普遍可以正常上班,就算偶尔听到警报声,他“最多躲一下”,有时也入境随俗,效仿当地人的安逸,“连躲也不躲”。

李姓建筑工说,他是这两年持工作签证来以色列的建筑项目工作的,因为两国关系友好,人民互相往来工作和经商都颇方便频繁。

他还说,印象中,上次听到空袭警报响起,已经是好几个月前的事了,但这次确实“搞得动作大一点”,不过,他对以色列与邻国间长年的冲突不断早已司空见惯了,而且也对以色列发达的军事和导弹防御系统有信心,因此也不太有“误入危邦”的感受,特别是以色列人对来帮他们搞建设的中国人普遍友善。

中国移工:以色列友华,支持北京中立表态

虽然欧美主导的国际社会对北京至今仍不愿表态支持以色列、也不发声谴责哈马斯感到不满,但李姓建筑工说,他支持中国政府一贯不选边的中立政策,他也不担心以色列社会会像乌克兰一样,因为中国网民反犹太的评论或中国政府不表态支持就动辄引发排华情绪。

李姓建筑工告诉美国之音:“中国毕竟是个大国,除非那个小国家才表态:我支持以色列,我支持巴勒斯坦,那都不合适。(中国)谁都不支持,谁也不愿意打仗,支持一边,那边不高兴。(以色列)这边老百姓挺热情的,对中国挺友好,中国人在这边搞上班工作还可以。”

他还批评,欧美国家“胆小”,已经在撤侨,他说,除非打持久战,以色列遍地开战,否则政府还不需要安排撤侨。

不过,李姓建筑工和中国网民普遍的观点不同,他同意,此次冲突是巴勒斯坦“那边的恐怖分子”打过来的,以色列被欺负了,不高兴,反击也正常,但他说,战争不好,现在“科学那么发达,还打打杀杀,多不好”。



前中国事务专家、现于一家位于北部以色列高科技公司担任财务主管职的巧曙明(Sam Chester)。 (美国之音视讯采访截图)虽然国际社会对中国表态支持以色列的呼声四起,但前中国事务专家、现于一家位于以色列北部城市的高科技公司担任财务主管的巧曙明(Sam Chester)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断言,中国不可能表态或放弃其一贯中立的立场。他说,中国30年来在这个地区与以色列、伊朗、沙特、土耳其、叙利亚都想当朋友,因为这样的外交中立立场对其商业利益比较有利,特别是中国想从阿拉伯国家和伊朗取得能源,或者与以色列进行科技合作。

不表态 中国和以色列非患难之交

在此前提下,巧曙明说,以色列社会其实对来自中国的表态支持期待并不深,就算中国真地表态了,以色列也认为,可能仅止于口惠而不实的表述或是“语带敷衍的新闻稿”,因为中国并不像美国或欧盟,愿意真的投入“地缘资源”来介入中东事务,因此,中国一直也无能力在以巴双方之间扮演任何调停或促进和平的角色。

巧曙明说,中以两国关系不算差,也常互相赞许各自的数千年文明或科技成就,但真朋友是要患难见真情的,从这次以哈冲突中,中国证明了其与以色列并非患难之交。

巧曙明说:“我认为,以色列最终会以此次经验为鉴,来看清谁才是自己真正的盟友,谁只是承平时期的泛泛之交。我希望,北京能说对的话,做对的事。”

他还说,只要中国网民或北京政府对以色列没有太多负面之举,以色列不致引发任何排华情绪,一方面因为来自中国的工人以建筑工居多,也大多在中企的轻轨或隧道建案工地周边活动,和以色列人的互动其实并不高;二方面,只要战事规模扩大,中国应该也会循惯例安排撤侨。

身为以色列裔美国籍公民的巧曙明说,各国媒体对以哈冲突的报道太过节制或轻描淡写,他说,当地人这次感受到的“恐怖感是史无前例”的,足堪比拟的只有纳粹大屠杀或中世纪时期哥萨克(Cossacks)暴徒对犹太群众的攻击。

不过,他说,经此一役,整个以色列现在非常团结,就连反对政府的左派也支持政府对加沙地区还以最强而有力的反击、彻底歼灭哈马斯和极端的伊斯兰教圣战组织,虽然部分人士也认为,以暴制暴恐非走向和平的最终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