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新闻速递

媒体:国内旅游业复苏,但惨淡的入境游急需重振

2023-10-10 18:10:10

作者|关不羽

财经专栏作家

众所周知,长假的旅游经济数据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刚刚过去的长假是国内旅游业货真价实的黄金周,表现优于疫情前。

文旅部发布假期出游数据显示,中秋节、国庆节假期8天,国内旅游出游人数8.26亿人次,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增长4.1%;实现国内旅游收入7534.3亿元,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增长1.5%。

这组数据显示的复苏势头让人振奋。但是,还不能轻言“超越”。

首先,实际数据与预测数据存在一定差距,复苏仍未达到预期。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此前预测的出游人数将达到8.96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7825亿元。实际少了七千万人,还有三百亿收入的收入预测差距。

其次,数据表现好,有双节调休的特殊性影响。

今年是双节连休8天的“加长版”黄金周,比2019年的7天假期多了一天,更有利于安排出行。比如携程数据显示,跨省游订单占比达51%;3天以上的团占跟团游总量的一半;长途游订单占比39%。

相比历年的十一假期,均有明显增长。游客的出游时间更长、行程更远,消费当然也会相应增加了。

即便如此,按出游人数和旅游收入的人均计算,人均消费仍略低于2019年。整体而言,这个加长版的黄金周还是延续了此前“五一”小长假的态势——游客消费力的复苏,尚未跟上旅游业复苏的步调。

当然,存在些许消费复苏的缺口并不会影响整体趋势的判断。过去三年“最难行业”之一的旅游业正在走出困境,宾馆民宿、交通出行等相关行业也重新焕发了生机。

因此,现在是时候重视几近冰点的外籍人士入境游了。

与人流如织的国内游相比,今年的入境游业务只能用惨淡来形容。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给出的数据统计结果来看,2023年上半年我们接待的入境旅客总量约为1000万人次。在这1000万人次当中,外籍游客数量仅为50万人次,和2019年同期相比,下跌了96%左右。

这不是“断崖式下跌”,是跌到了脚脖子。与今年国际旅游业的复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的数据显示,2023年一季度,全球国际游客到达人数已恢复至疫前80%的水平。因俄乌战争干扰了航空路线,东亚地区的入境游复苏水平低于全球10%左右。

据日本国家旅游局(JNTO)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4月的访日游客人数达到了194万9千人,恢复到了疫情前2019年4月的7成左右。《联合早报》7月8日消息,新加坡今年上半年入境旅客达628万人次,这相当于疫情前的三分之二。

我国的入境游复苏无疑也受到了战争干扰航空业的影响,不及疫前的5%。

但与日、新相差甚远,战争干扰的不可抗力显然不是主要因素。最主要的影响应该来自三个方面:

首先,开放较晚,错过了游客今年上半年的档期安排。出国旅行筹划和准备的时间较长,很多游客都需要跨年、跨季安排。我国是去年年底全面开放,入境政策放宽调整还要更晚一些,再加上信息传播的延迟,因此错过了游客今年上半年的档期安排。

其次,近年来因疫情防控、安全政策调整等政策因素,影响了对境外游客的吸引力。欧美游客入境游,动辄填报十几页表格,手续繁琐的不快之余还容易产生不受信任的不安。加之国内的金融管理、网络管理造成的技术性壁垒,影响入境游的体验预期。

还有就是国际关系变化造成的外部舆论环境不利,也影响了海外游客对旅行目的地的选择。

入境游复苏乏力,有疫情造成的不可抗力,有政策性因素和舆论环境因素。如果是开放时间较晚错过了游客的档期安排,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入境游会自然复苏,这会在下半年的相关统计数据中得到体现。

但如果入境游迟迟不能复苏,那么就需要有力的政策推动。

改善外部舆论环境,澄清海外游客的误解;优化游客入境手续;改善海外游客的旅游体验;都是应有之义。开放包容的礼仪之邦,应该敞开大门欢迎海外游客的到访。

总之,国内旅游业初步复苏,旅游产业链重新激活,推动入境游复苏正当其时。入境游带来的直接经济收益或许并不那么重要,但是对活跃民间交流、提高国际形象、增加中国市场吸引力的软实力提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应该予以充分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