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新闻速递

数字丝绸之路:中国能建立一个平行的科技帝国?

2023-09-27 18:10:10

一带一路十年专题 |数字丝绸之路:中国能建立一个平行的科技帝国吗?

RFA推出“一带一路十周年”专题,聚焦一个领域、三个国家,试图回答:这个被习近平称为“世纪工程”的倡议在十年内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又如何影响合作国家及其人民。

前言|重新认识“一带一路”:数字帝国与中国模式

北京将在10月举行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国官方透露,已有90个国家和多位国家领导人确认出席。这是时隔四年多(第二届于2019年举办),中国再次举办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最高级别论坛,也是中国集中展示一带一路成果及国际地位的舞台。

 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据中国官方统计,中国与152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这覆盖了中国83%的建交国,联合国193个成员国的近80%。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一带一路”已带动投资近1兆美元。美国研究机构AidData亦发现,中国在国际发展融资方面的支出超过美国,比例是2比1。这一变化主要发生在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推出后。

随着投资不断增长,一带一路的合作领域也从最初的贸易、能源、基础建设,扩展到数字、健康、文化、安全、永续发展等领域。一带一路生出诸多分支:数字丝绸之路、冰上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太空丝绸之路和绿色丝绸之路。如今,中国在海外开展的几乎所有合作项目都可以被归类为一带一路的一部分。

研究者们整理大量数据和官方资料,试图回答一带一路是经济目的、外交手段,还是战略野心?答案是,它都是。

它是中国产能的对外输出、是外交的有力手段,也是地缘战略框架的搭建力量;它扩大了中国在全球的影响力,并推动习近平的最终愿景——创建以中国为中心的全球秩序。在中美脱钩、中国被排除在关键科技产业链外,及中国国内经济下行的夹击下,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一带一路。

RFA推出“一带一路十周年”专题,聚焦一个领域、三个国家,试图回答:这个被习近平称为“世纪工程”的倡议在十年内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又如何影响合作国家及其人民。
 

近几年,中国收缩了对海外基础建设项目的投资,同时不断加大投入数字领域。借着《数字丝绸之路:中国能建立一个平行的科技帝国吗?》,我们揭开中国在数字基础建设领域的快速扩张。比如:中国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北斗已覆盖全球 165 个首都城市,比美国 GPS 提供更广泛的覆盖范围;在欧美遭到抵制的华为,建设了非洲70%的4G网络;此外,中国已向全球至少80个国家出口了用于警务和国内安全的监控平台。

数字空间早已成为最火热的“战场”。这不仅是数字威权主义的输出,更是对未来市场的争夺。至今,世界上仍有29亿人口无法连通网路,中国将目光对准数字鸿沟,寄望通过占有新兴市场,获得更多国家的支持,并由此成为数字领域标准的制定者。

印尼便是新兴市场的重要组成力量。它有2.7亿人口,是世界人口第四大国,其中近一半人口在30岁以下,让印尼成为数字经济的真正蓝海。在《华为“攻占”印尼通信产业:“他们控制了市场,就控制了国家”》的报道中,记者赴印尼实地采访,揭示中国通信公司华为如何通过廉价的基础建设、人员培训和政府公关,在这片蓝海“跑马圈地”。以及,中国通信公司的垄断在当地带来哪些隐患和忧虑。

中国在数字领域的扩张并不局限在通信基建上,更捆绑在无数大型建设项目上。已建成通车的中老铁路不但复制了中国的建设标准,更全盘接受了身份证实名购票系统和安检系统。在《中老铁路没能带来中国人潮,却带来了中国地产公司与性产业》一文中,记者搭乘中老铁路入境,讲述这条铁路线背后的利益交换和言过其实的经济带动能力,以及老挝边境小城磨丁被“中国模式”辗压过的样貌。

在西太平洋,岛国密克罗尼西亚的前总统帕努埃洛曾尝试抵抗“中国模式”。他在卸任前两个月发表一封公开信,详细讲述了中国如何贿赂渗透密联邦官员、威胁其人身安全,并试图在一带一路经济合作之外,强行推进战略和安全合作。

在《公路VS教育:密克罗尼西亚的中美援助“竞赛”》这篇报道里,记者赴密克罗尼西亚专访帕努埃洛,并考察一带一路在当地的援建项目,其质量颇为堪忧。中国亦积极在密联邦拓展数字建设,曾竞标“东密克罗尼西亚海底电缆计划”,后来密方出于安全疑虑取消了招标。

经过十年发展,一带一路已经成为中国外交和全球地缘战略的一个重要组件。印尼、老挝和密克罗尼西亚,都目睹了中国在经济、外交和战略上的一系列动作。

在地缘政治动荡加剧的当下,我们需要重新认识一带一路:它如何演化,如何在数字领域扩张,如何影响全球秩序,又是如何影响合作国每一个具体的人。这仍是一个在不断变化的故事。



中国科技业巨头华为公司生产的智慧手表在万隆市零售店中展示。(Gemunu Amarasinghe/RFA Photo)



开篇 |数字丝绸之路:中国能建立一个平行的科技帝国吗?

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喷射出橘红色烈焰,在夜幕中升空,将中星26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2023年2月23日晚,中国成功发射首颗通信容量超过100Gbps的高通量卫星(此前最大容量为50Gbps)。中星26号卫星能够为边远地区提供更稳定的网络服务,包括飞机、渔船以及在沙漠或深山的工作者。官方报道称,中星26号能同时满足百万个用户终端使用,最高通信速率达450Mbps,“全面开启我国卫星互联网服务新时代”。

几个月后,《中国航天报》发布一则报道:随着中星26号升空,鑫诺公司(Sino Satellite Communications)全球宽带卫星通信网进一步升级,实现了南美区域主要航线及渔场的卫星通信覆盖。“秘鲁渔场是世界四大渔场之一”,报道写到,这一服务“为远洋捕捞业务提供了强有力的通信保障”。

在报道里,这家中国国有卫星运营商畅想未来的发展方向:“护航数字海上丝绸之路”、“为一带一路提供通信基础支持”。

这是“数字丝绸之路”(Digital Silk Road)向外延展的一小步。作为“一带一路”的一部分,“数字丝绸之路”由习近平在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高调提出,并在2019年第二届“一带一路”论坛上得到进一步推广。

迄今,“数字丝绸之路”已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重点之一,并受益于新冠疫情对全球数字产业的推动。一些观察者发现,近年“一带一路”减少了对大型基础设施的投资,同时不断加大对数字经济的投入。

和“一带一路”下辖的诸多倡议一样,“数字丝绸之路”也并不是一个精心设计的策略,它更像是一个大口袋,一边向前走,一边把和数字相关的技术或产业都丢进去。其内容涵盖5G、海底和陆上光缆、卫星地面跟踪站、智慧城市、金融科技、电商、云服务、人工智能、纳米技术和量子计算等。

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在数字领域不断扩张,并已取得大量成绩:迄今,中国的导航卫星系统北斗已覆盖全球165个首都城市,比美国 GPS 提供更广泛的覆盖范围。作为全球第四大海底电缆企业,华海通信(HMN Technologies)已承建134个海缆项目,签约交付9.4万公里海缆,差不多可以绕地球两圈。而海缆承载着超过95%的国际数据传输量。中国两大监控巨头海康威视和大华在中国境外安装了超过630万个监控摄像头,占全球监控摄像头总数的60%。此外,中国已向全球至少80个国家出口了用于警务和国内安全的监控平台。

一个新的数字帝国正在崛起。



印尼全国光纤网络Palapa Ring全长1.3万公里,覆盖群岛500多个地区和城市,主要使用华为设备。(RFA)



让中国更接近一切的中心

数据显示,中国在近年收缩了海外投资和基础建设,同时对数字建设加大投入。

在中国商务部发布的《“十四五”商务发展规划》中,2021-2025年海外投资总额为5500亿美元(包含非一带一路国家),比上一个五年规划的7400亿美元减少了1/4。与此同时,对外承包工程的合同总金额从上一个五年计划的8000亿美元减至7000亿美元。

这一收缩计划在“一带一路”投资中被忠实地执行了。据投资管理公司景顺( Invesco )发布的《2022年中国一带一路投资报告》,2022年一带一路建设项目的交易规模为3.21亿美元(2021 年为 4.96 亿美元),是 2013 年宣布“一带一路”以来的最低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在建设项目缩减的同时,科技行业的参与度较 2021 年大幅增长 7,536%。

日本经济新闻也得出相似结论:与启动“一带一路”的2013年相比,2022年中国企业对塞内加尔数字领域的投资规模增至6倍,达到176亿美元。

来自复旦大学的研究显示,在2018至2019年,中国数字领域企业实施境外投资合作项目1334个,其中57%与“数字丝绸之路”相关。这些企业既有国有电信运营商,也有私营科技公司。

那么,加大数字领域的投资究竟意味着什么?中国推出“数字丝绸之路”的目标又是什么?

在中美科技冷战和疫情封控夹击下出台的中国十四五规划,释放了一个重要讯号:将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加快构建“科技强国”。此前,习近平亦提出“双循环”经济模式,一方面继续向海外市场输出产能,同时减少国内对外国技术的依赖。

这或许是中美科技冷战下中国不得不迈出的一步,但也呼应了中国在数字领域一直以来的雄心。

早在习近平出任福建省省长、浙江省委书记时就提出要建设“数字福建”、“数字浙江”。2017年,“数字中国”和“网络强国”被写入十九大报告。十四五规划更提出:到2025年,“数字中国”建设取得决定性进展。

“数字中国”是中国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战略定位。习近平在多个场合指出,掌握互联网就等于掌握时代的主动权。他如此描述建设数字中国的目标:推动全球数字化进程,“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数字丝绸之路”是“数字中国”向外伸出的手,是实现“双循环”目标的工具之一:它将中国的技术和产品输出到“一带一路”国家,希望借此搭建令这些国家依赖的数字生态系统,成为数字经济领域的标准制定者,并助力创建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全球秩序——替代美国主导的秩序。

“习近平的愿景是通过基础设施项目、贸易协议、民间联系和政策协调让中国更接近一切的中心。”美国国务院政策规划高级顾问乔纳森·希尔曼(Jonathan E. Hillman)在《数字丝绸之路:中国追求全球连通与未来胜利》(The Digital Silk Road: China's Quest to Wire the World and Win the Future,本书暂无中文译本,以下简称为《中国全球连通》)中写到。

“数字丝绸之路”,无疑推进了这一愿景。

要致富,先修路;要快富,修高速;要闪富,通网路

几乎每个中国人都认识这条标语:要致富,先修路;要快富,修高速。它概括了一个朴素的道理:交通便利了,经济才能发展——中国政府和民众对这一点笃信无疑。在“一带一路”项目中,亦不乏公路和高铁项目。

随着移动互联网普及,这句标语又加了六个字:要闪富,通网路。

至今,世界上仍有29亿人口无法连通网络,国际电信联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数据指出,他们占全球总人口的37%。

“数字丝绸之路”将目光对准了这一数字鸿沟。中国网信办主办的杂志《中国网信》在一篇文章中讲到:要打造联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信息转接中心,提升中国在亚洲间、欧非与亚洲、亚洲与美洲的枢纽地位。

迄今,中国在全球累计建设34条跨境陆缆和多条国际海缆。第一条穿越南大西洋的海缆——SAIL已在2018年底正式商用投产,它联通了南美洲和非洲,由中国联通和喀麦隆电信共同投资建设。

此外,一条名为PEACE的海缆正在建设中,全长约1.2万公里,起始点在中国境内,途径巴基斯坦、阿拉伯海,绕过非洲之角,经过红海、地中海,直通法国马赛。其中,巴基斯坦和吉布提这两个节点将成为亚洲和非洲之间最短的互联网连接——这两个地区近年来国际带宽增长最快。

中国在非洲建设通信网15万公里,网络服务覆盖近7亿用户终端。在欧美遭到抵制的华为,建设了非洲70%的4G网络。到2050年,全球人口增长的一半以上将发生在非洲。

这是一片蓝海。正如洛克菲勒基金会主席鲁奇尔·夏尔马(Ruchir Sharma)指出,数字收入占 GDP 比重最高的 30 个国家中,有 16 个位于新兴国家。2017年以来,发展中国家的数字收入增长速度是发达国家的两倍多。

“中国在开发下一代技术的同时,也在争夺下一代市场。”希尔曼在《中国全球连通》中写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乡之间、贫富之间的互联互通水平存在差距。中国将这些断层线变成了其科技巨头的跑道。现在他们已获准起飞。”

在新兴市场,中国通信企业面临着来自诺基亚、爱立信和三星的激烈竞争,但凭藉相对良好的质量和实惠价格,他们赢下了很多合同。

英国智库国际战略研究所(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2022年出版的《数字丝绸之路:中国的技术崛起与网络空间的地缘政治》(The Digital Silk Road: China’s Technological Rise and the Geopolitics of Cyberspace,本书暂无中译本,以下简称为《中国技术崛起》),介绍了中国通信企业和西方同行的不同。

由于新兴市场的利润并不丰厚,爱立信、诺基亚和三星等老牌供应商不足以与中国公司进行价格竞争。中国企业则受益于国内较低的劳动力成本,此外,他们可以获得中国国家银行的支持,还因对“一带一路”的贡献而在国内获得政治信誉,并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企业管理经验。

而对于购买技术的国家来说,繁荣与安全之间的选择相对容易。书中写到:他们知道无论如何都无法保证自己网络的安全;中国公司提供了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机会,这是其他任何人都无法提供的机会,而且价格似乎可以承受、没有政治条件。选择繁荣是很简单的。

需要补充的是,中国对数字基础建设的追求并非只有“数字丝绸之路”在推动。“一带一路”众多大型基础建设,高铁、港口、机场、石油管道,通常也会捆绑数字基础建设一起输出。比如,在老挝修建的铁路项目包含了367万美元的信息与通信技术服务。

而电信网络建设只是数字丝绸之路的第一步,在通信服务打好的地基上,中国输出了更多数字服务和产品,包括但不限于:云服务、智慧城市、电商平台、移动支付、互联网金融等。

数字丝绸之路出售的是一整套数字生态。



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前五名中的三家中国手机——小米、OPPO、Vivo,均默认包含北斗服务,它们的全球市场占有率接近30%,小米覆盖全球至少90个国家和地区。(RFA)



民营互联网企业与中国政府“合流”

和“一带一路”不同,推动“数字丝绸之路”的主力不是中国政府、也不是国有企业,而是民营互联网公司。

《2022年中国一带一路投资报告》指出,与之前大多数年份不同,2022 年“一带一路”投资由民营企业主导,包括宁德时代、阿里巴巴等;唯建筑合同依然由国企主导。

《中国技术崛起》援引英国智库国际战略研究所的数据集China Connects指出,只有不到 10% 的“数字丝绸之路”相关项目得到了中国政府的支持。它们主要是:实体数据中心、电子政务、华为“平安城市”等监控技术项目和国家电信网络。

另一个重要的不同是,你很难识别哪些项目属于“数字丝绸之路”。中国民营互联网企业的出海行动远远早于官方推广“一带一路”的时间点,它们的“攻掠”范围甚至比一带一路还要广泛——比如,中国官方难以进入的美国和西欧市场。而阿里巴巴、华为、腾讯等企业在新兴市场“跑马圈地”,更多是出于扩张需求,正如阿里巴巴前CEO张勇反覆强调的——全球化是阿里的未来。

在某种程度上,数字丝绸之路是中国政府海外战略与民营互联网企业发展需求的“不谋而合”。

继中兴、华为被美国制裁,进而遭到西方国家抵制后,中国民营互联网企业尽了最大努力让世界相信它们独立于中国共产党,但收效甚微。“中国公司要想在西方国家恢复声誉,唯一能做的就是不再做中国人。” 《中国技术崛起》写到。

地缘政治早已数字化。

被发达国家市场抵制的中国民营互联网企业,势必会更加努力地开拓新兴市场。随着“数字丝绸之路”的发展,民营企业可以从中国政府那里获得贷款、补贴和政策支持。相应的,中国政府也渴望透过这些公司在数字领域攫取最大限度的优势。

除了符合发展战略,这些互联网企业对“数字丝绸之路”从善如流的另一个原因是,中国政府通过叫停蚂蚁IPO、向滴滴开出80亿人民币的罚单,让这些企业明白了谁才是老大。这也令他们比以往更卖力地为政府的口号站台。

在“数字丝绸之路”的经济利益上,中国科技巨头和政府想要的一样。来自印度的观察者研究基金会(Observer Research Foundation)在一篇报告中指出:2013年至2018年,中国透过贷款(优惠和非优惠)、信贷额度和赠款投资了近550亿美元,用于这些国家建立通讯技术基础设施。华为和阿里巴巴等公司在这项合作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例如,华为已成为印太地区 5G 相关技术开发的主要供应商。

上述报告还提到,华海通信在全球海底电缆项目中的份额从2012年仅占7%增加到2019年的20%,得到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2020年,中国最大的电力和光缆制造商亨通收购了华海通信 81%的股权。

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在“数字丝绸之路”的推广上配合无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前五名中的三家中国手机——小米、OPPO、Vivo,均默认包含北斗服务,它们的全球市场占有率接近30%,小米覆盖全球至少90个国家和地区。生产全球80%以上商用无人机的大疆,其产品也配备了北斗功能。

关于中国民营科技企业与中国政府在数字丝绸之路中的关系,《中国技术崛起》的概括一语中的:“它涵盖了中国科技公司投资并向全球第三方市场出口技术的商业实践,也是北京利用中国商业成功的政治口号和地缘政治努力。”

数字威权主义的输出

不同于一带一路项目在当地遭受质疑和诟病,数字丝绸之路获得了相对积极的评价——即使是在反对“一带一路”基建项目的国家。

《中国技术崛起》指出,关于土地所有权、流离失所和大量中国劳工存在的争议——这些是对“一带一路”项目不满的主要根源——并不是数字建设的主要内容。

不可否认的是,“数字丝绸之路”填补了发展中国家在数字领域的真空,让亿万人和网络世界联通。不过,这些产品和技术也激起了不少质疑。

比如,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研究了52个国家的73项《安全城市协议》,发现华为在宣传中夸大了其监控系统的功效。

2014年,肯尼亚的两个城市内罗毕、蒙巴萨安装了华为的监控系统。华为宣称2015年其监控系统覆盖地区的犯罪率比上一年下降了46%。但肯尼亚国家警察局报告称,2015年内罗毕犯罪率略有下降,蒙巴萨略有上升。到2017年,内罗毕报告的犯罪率更高于设备安装前的水平。

Bloomberg在2019年的一篇报道里指出了类似情况。在巴基斯坦伊斯兰堡,耗资1亿美元的安全城市项目于2016年交付。据巴基斯坦国家警察局统计,尽管监视有所增加,但入室盗窃、绑架和谋杀在2018年都比上一年有所增加,犯罪总数上升了33%。据一个立法机构委员会的说法,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半数摄像机出现了故障。

但这些问题很少被当地政府指出。“指出这些系统没有按承诺运行将使政府受到批评,称其浪费了公共资金并且没有有效地履行职责。许多国家也不愿意冒破坏与主要贷款人和贸易伙伴中国政府关系的风险。”希尔曼在《中国全球连通》中写道。

更引人忧虑的是,随着数字技术的输出,中国的监控模式也一同扩散了。

中国境内安装的监控摄像头数量占据全球的一半。Comparitech发表的一份报告显示,在全球设置最多闭路电视(监视器)的20个城市里,有18个在中国。摄像头最密集的是山西太原,平均每千人被高达119.57个摄像机监视。

散落在各个角落的摄像头,配合网络实名制、公共数据库数字化、警方及安全部门的数据分析中心,以及,被疫情进一步加速的对居民生物识别信息的大肆搜集,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监控网络。

中国已向全球至少80个国家出口了用于警务和国内安全的监控平台。这也引发了对中国输出威权主义的批评。

当然,中国并不是唯一一个对外输出监控技术的国家, IBM、Palantir 和思科等美国公司的人工智能监控技术已在32个国家得到使用,在美国对华为实施禁令之前,美国芯片亦在华为、海康威视等涉嫌新疆侵犯人权公司的供应链中。

而在进口中国设备的国家中,有一些本就不是民主国家。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的报告指出,签订华为安全城市协议的国家中71%属于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人权评级为“部分自由”(44%)和“不自由”(27%)的国家。

中国的问题在于,它根本不关心这些设备会被怎样使用。希尔曼对此有一个精确的比喻:如果监控设备市场是一场枪展,那么中国公司就是不要求背景调查的经销商。他们不关心你是谁,或者你如何使用他们的产品。他写到,“更少的条件、更多的选择和更少的审查是中国监控销售宣传的本质。”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2019 年,赞比亚政府在华为工程师的帮助下监视政府批评者的电话和社交媒体账户。赞比亚官员证实,他们与华为的中国专家合作,找到并拘留了一群亲反对派博主。此案由赞比亚电信监管机构辖下的打击网络犯罪小组处理。

上述信息让人们注意到华为向多国政府出售的监控系统。华为在2017年交付了“智慧赞比亚”项目的第一阶段,包括一个由中国国有银行优惠贷款资助的7500万美元的数据中心,并已启动第二阶段项目,包括一个电子政务平台、一个全国光纤网络和一个电子海关平台。华为表示,他们已经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个城市安装了这套系统。



华为是如何控制印尼电信基础设施的? 专家表示,低廉的价格、中国银行的信贷以及对当地人的培训都是因素。(RFA)



而智慧城市一直都是“数字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国家网信办将其称为中国企业通过“一带一路”进行海外扩张的“战略机遇”,而习近平在有关“一带一路”的讲话中也不断提到智慧城市。

“数字丝绸之路将对使用中国监控或公共安全技术镇压其民众的国家的人权和民主治理产生重大影响。”《中国技术崛起》写到,“这些技术帮助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具侵入性的数字独裁国家。”

 

数字丝绸之路的障碍

据中国官方数据,截止2022年底,中国与17个国家签署“数字丝绸之路”合作谅解备忘录,与23个国家建立“丝路电商”双边合作机制,累计建设34条跨境陆缆和多条国际海缆,合作涉及西亚、中亚、东南亚、北非、拉美等地区。

数字丝绸之路的真正战场在拥有大量年轻人口的新兴国家——东南亚、拉丁美洲和非洲。其中,东南亚是当下最有活力的地区,也是数字丝绸之路拓展的焦点地区。

2021年,华为成为柬埔寨第一家官方授权的云计算服务提供商。中兴通讯是马来西亚电信的主要供应商。阿里巴巴将为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打造一个采用AI技术的交通管控系统。这家公司于2018年成为第一家在印度尼西亚开设本地数据中心的全球云提供商,并于次年开设了第二个数据中心。而印尼从上游到下游的通信基础设施很大程度上由华为和中兴支持。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柬埔寨、缅甸和老挝的电信运营商都与华为或中兴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开发5G。最坚决抵制中国技术的,是和中国政治制度最相似的越南,他们采用爱立信和诺基亚的设备以及高通的芯片来建设自己的5G。

“虽然该倡议有潜力增强印度-太平洋地区发展中经济体的数位连通性,但它也为北京提供了一种工具,可以透过监视和利用内置后门来实现其地缘政治目标。这种透过数字丝绸之路实现的技术武器化对印太地区的民主国家产生了直接影响。”观察者研究基金会在上述报告的结尾写到,“透过数字丝绸之路,北京已经能够建立一个平行的科技帝国,挑战西方的科技主导地位。”

这也会导致网络空间治理规范和价值观的进一步分化。

对此,《中国技术崛起》提出一个颇为乐观的看法,书中指出:数据传输是全球性的,但重型计算仍与陆地紧密相连。例如,5G系统的吸引力在于以更高速度提供更多数据,这意味着在本地建设更多数字基础设施,因此带来更多的本地控制或数据主权。这反过来导致北京或华盛顿特区的中央政府失去影响力。“好的结果是,数据变得更加分散,创新也在全球范围内分散,而技术标准不结盟。”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尽管本文展示了“数字丝绸之路”的巨大成果,但中国在全球网络中的主导地位远未确立。美国在云计算、人工智能、卫星技术以及先进半导体等关键领域依旧保持领先地位。根据预测,2022年美国将成为全球研发支出领先国家——超过6,790亿美元;中国预计将投入约5,511亿美元研发。不过,在2010~2019年,中国研发支出的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0.6%,高于美国和欧盟。

而数字丝绸之路的野心依然有几道难以翻越的障碍,比如:西方市场的抵制,被排除在关键供应链之外,以及,中国政府对民营科技企业并不稳定的态度。

改变这一困境需要创新,既是在技术上、也是在政策上。仰赖科技公司拓展数字丝绸之路的中国政府,大概率不会在后者上让步。眼下,中国的科技公司正在全力冲刺打造中国版OpenAI,中国网信办要求产品服务避免传播破坏“国家政权”或“民族团结”的信息,以及,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