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新闻速递

陆媒:反攻大陆已成典故,解放台湾仍在进行时!

2020-05-03 03:02:14

蒋介石题写“毋忘在莒”,他借此典故表达“反攻大陆”的心志,而“莒”就在山东省辖域。如今,“毋忘在莒”在台湾金门俨然成为一个旅游景点,“反攻大陆”则已然成为一个历史典故,而山东舰无疑为其做了一个最好的注脚。至于“解放台湾”,众所周知仍在进行时!

“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这是新华社于1949年3月15日发表的社论标题,也是“解放台湾”口号的缘起。



与之对应,蒋介石则喊出“反攻大陆”,不过,他并非一生都在想这件事,至少在1965年就被“八六海战”打掉念头,由此变成一个不敢想的梦。



“解放台湾”有着明确出处,“反攻大陆”则有截止时间,那么,后者是何时被蒋介石提出的呢?

一、1949年,初到台湾并非“总统”蒋介石是从成都永别大陆,时间是新中国成立后的1949年12月10日;未及半个月的24日,解放军发起金门战役,但遭重创于27日结束;同日,成都宣告解放,大陆辖域由此进入追剿残匪及进军西藏阶段,国民党政权及军队则退至台湾岛、海南岛。若从这个角度而言,“反攻大陆”之说似乎应该由此算起。

不过,还应从蒋介石的角度来看,他在平津战役后期的1949年1月21日被迫下野,由李宗仁代总统,但后者在同年11月跑到香港,又于12月飞赴美国说是去治病了。在经过一段空白期后的1950年3月1日,蒋介石在台湾岛宣布复职;四天后的5日,解放军发起海南岛战役,至5月1日宣告胜利。仅就当时的战局而言,蒋介石肯定更操心该如何保住台湾,而不是“反攻大陆”。



紧接着,朝鲜战争于同年6月25日爆发;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宣布第七航母舰队进驻台湾海峡,但同时也对台军的行动进行了约束,蒋介石在28日的日记中写道:其对我台湾主权地位无视,与使我海空军不能对我大陆领土匪区进攻。

不论其他,只说蒋介石的用语是“海空军”,并没有反攻必须的陆军,那么,此处的“进攻”更应该是以攻为守,即不论有无美方的压力,蒋介石势必都要先保住台湾再说。

在随后的1951年,蒋介石发起“克难运动”,要求台军克服困难,主要工作之一是自建营房,明显是要做长期固守的准备。同时,他并没有放弃以攻为守,大陆方面的表述是“进行了数以百计的小股窜扰”。

二、1952年,题写“毋忘在莒”表明心志1951年12月29日,蒋介石亲临金门岛,转折点则发生在跨年后,他执笔题下“毋忘在莒”四字,落款是“民国四十一年元月”,也就是1952年1月。事后,时任金门防卫司令官胡琏将其刻在巨石上,又盖起一座如今已成观光景点的莒光楼。



“毋忘在莒”是一个成语,对于多数大陆人应该比较生僻,恐怕会将“莒”读成lv(吕),实际为三声ju(举)。这个成语涉及两个发生在春秋战国的典故:其一,鲍叔牙逐一数落齐桓公、管仲、宁戚,不要忘记避难莒国时的窘迫与羞辱;其二,田单用火牛阵大破燕军,成功复国。

“鲍叔牙说”是在讲不忘过去励精图治,“田单说”则是在讲复国。不过,绝大多数文章认为田单当时在即墨,而非莒国的莒城,所以蒋介石应该借用的是前者。

对此,台湾学者李敖也倾向“鲍叔牙说”,并撰文引用蒋介石于1963年9月9日在政工干校的讲话,即“田单一日复齐七十余城”,以讥讽其用错了典故,但也从侧面证明蒋介石所指的是“田单说”。笔者认为,田单虽然以即墨为反攻基地,但其上司齐襄王躲在莒城,正如蒋介石在台湾岛而前线在金门岛。



也就是说,蒋介石在借用“毋忘在莒”之“田单说”强调“复国”,即于1952年1月,首次公开表明“反攻大陆”的心志。

至于莒国,便是现今的山东省莒县,其地名延用时间之长,在中国史上也算屈指可数了,只因地处相对偏僻的鲁东南,又被后来居上的日照市辖制,所以在大陆并不太出名。

相比而言,在蒋介石题写“毋忘在莒”并发起相关运动后,反而让“莒”在台湾很响亮,时至今日,台湾的影视剧在涉及老兵时,多是以山东口音形象出现;相关人士在追忆眷村生活时,也多会模仿山东口音。

三、1953年,最后一次反攻军事行动蒋介石题写“毋忘在莒”后,台军随之将单次作战规模提升至团级,其中最惨烈一仗发生在1952年10月11日,胡琏指挥以金门驻军为主的6000余官兵,分乘3艘登陆舰、10条登陆艇,在8架飞机的掩护下,对距离莆田海岸仅7海里的南日岛(福建第三大岛)发起攻击。

在行动前的8日,胡琏甚至化装成渔民登岛侦察两天,可谓是做足了功课,结果解放军损失1300余官兵,另有3艘鱼雷快艇、3艘机帆船被击沉,是为金门之战后的再次惨痛失利,虽然台军于22日主动撤离,但至今仍实际控制南日群岛的乌丘屿,并被台湾当局划归金门县。



插说一段:台湾当局曾于1998年、2015年,先后两次计划将乌坵屿作为核废料的处置场,因遭到各界反对才暂时作罢。于此,请先记住乌丘屿。

续接上文,1953年7月16日,台军在美国的授意下,针对大陆发起大规模军事行动,指挥者仍是胡琏,目标是地处闽粤交界的东山岛(福建第二大岛)。要知道,1961年曾建起一条620米长的海堤,将东山岛与大陆相连,可见距离之近。

此次,台军出动以金门驻军为主的1.18万名官兵,另有13艘舰艇、30余架飞机参战,并首次大规模投入水陆两用坦克(21辆)及伞兵(480人),可谓是志在必得。



不过,我守岛部队汲取南日岛的教训,并借鉴抗美援朝志愿军的坑道经验,已在东山岛建成较完善的防御工事,尤其在国民党金门驻军出港时,我厦门前沿观察哨当即发现并上报,因此,守岛部队已提前做好迎敌准备。

在激战27小时后,台军被击落飞机2架、击毁坦克2辆、击沉登陆舰3艘,毙伤2400余人、被俘842人,可谓损失惨重被迫撤离。



东山岛之战(1953年7月16日~17日),是美国在正式签订朝鲜停战协议(7月27日)前夕,为了牵制志愿军发起的金城战役(7月13日~27日),而授意给蒋介石予以实施,并派出美军顾问进行指导督战,结果实际成为国民党反攻大陆的最后一次军事行动。

当然,此后小规模的渗透袭扰仍在持续中。于此,请先记住东山岛。

四、1955年,秘密启动“国光计划”蒋介石在遭到东山岛惨败后,并没有放弃反攻大陆的念头,何况从南日岛之战到东山岛之战,也能看到台军在军事装备方面的提升,这无疑会增强其信心。

1955年,蒋介石开始着手构想反攻计划,后于1957年成立旨在进行战略规划的“中兴计划室”,又于1958年成立初具成型的“联战演习计划作业室”。

至于大陆方面,1959年至1961年遭遇“三年自然灾害”,与此同时,东亚及东南亚的国际形势出现异动,包括中苏关系恶化加剧。蒋介石显然认为遇到天赐良机,于1961年4月1日成立“国光作业室”,由此正式将“反攻大陆”提上日程。



不过,美台曾于1954年12月2日签订《共同防御条约》,这对于美国可谓是一把双刃剑,虽然可以据此遏制中国大陆,但也有可能被蒋介石拖入不可控的大战,所以对台军的行动非常关注,而蒋介石只得秘密进行“国光计划”。

就在1964年10月16日,大陆成功试爆首枚原子弹,这必然让蒋介石生出紧迫感,第二年6月17日,他以“官校历史检讨会”为名,在陆军军官学校召开中层以上干部会议,正式表示要反攻大陆,参会人员甚至写下遗嘱。随后,便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八六海战”。

五、1965年,让蒋介石绝望的“八六海战”又是东山岛!时间为1965年8月6日。

台军派出两艘军舰绕道香港外海后,折回进入商船航道以欺骗大陆雷达,目的是护送特战队员潜入东山岛进行侦察。其实,我军早就发现台军的行踪。

于此,插入一段台湾前海军总司令叶昌桐的回忆:刚开完会简报的案子,第二天中共就透过广播公开。泄密到这种程度,陆军上岸形同遭瓮中捉鳖,根本不能打。

不过,当时台海军的装备实力更胜一筹,此次派出的“剑门”号猎潜舰满载1250吨,刚在四个月前,即1965年4月由美国交付;“章江”号猎潜舰满载450吨,于1954年6月由美国交付。



相比而言,我海军此次派出4艘护卫艇、11艘鱼雷艇,可见均是“艇”而非“舰”,虽然前者满载121吨,比普通的艇要大一些,但参战的总吨位也不及台军的那艘“剑门”号。

再看火器配备,台军“剑门”号有1门76.2毫米炮、4门40毫米炮;“章江”号有1门76.2毫米炮、1门40毫米炮、5门20毫米炮、1座76.2毫米火箭(组)。

至于我海军第一代国产62型护卫艇,有2门双联37毫米炮、2门双联25毫米炮,为了加强火力,甚至将陆军的无后坐力炮、迫击炮搬上甲板,即便如此,也几乎等同于在用爆破筒打坦克。

双方的另一大差距是航速,台军的“剑门”号为18节,“章江”号也只有20节;我海军的62型护卫艇为30节,标准21吨的P-4级鱼雷艇为42节,标准61吨的P-6级鱼雷艇更快为43节,几乎就是快马赶笨牛。



显而易见,我海军必然也必须打夜战近战快战,4艘护卫艇组成战斗群近攻摧毁,11艘鱼雷快艇分成两个波次助攻,并发出致命一击,在3小时43分钟后见分晓,台军“章江”号、“剑门”号先后被击沉,第二巡防舰队少将司令胡嘉恒以下170余人毙命,“剑门”号中校舰长王蕴山以下34人被俘,仅有5人逃回台湾。

战果对比,我海军损伤护卫艇、鱼雷快艇各2艘,牺牲4人、伤28人。



在“八六海战”后,我海军119号鱼雷艇被授予“英雄快艇”、611号护卫艇被授予“海上英雄艇”称号。

事情还没完,前文曾记述莆田外海的南日岛之战,并提及台湾占据其中的乌丘屿。在“八六海战”后的11月14日,双方于此再次进行海上拼刺刀,即“崇武以东海战”(台湾称“乌丘海战”)。

当时,台军2艘军舰为乌丘屿运送补给及接走伤兵,我海军6艘护卫艇、6艘鱼雷艇主动出击,在夜幕的掩护下,经过1小时33分钟激战,一举击沉台军“临淮”号护航舰(原“永昌”号,650吨),舰长陈德奎以下14人被美国驱逐舰救起,其他80余人丧生;另击伤“山海”号猎潜舰(原“永泰”号,600吨)。战后,我海军588号护卫艇被授予“海上猛虎艇”称号。



相比而言,“崇武以东海战”更像是在补刀,“八六海战”则是对蒋介石的致命一击,包括毙俘台军、击沉台舰的级别与规模,超出双方以往和以后的海战,结果是蒋介石在震怒之下,于8月30日下令撤掉台海军总司令刘广凯。关键在于国际社会也看得清清楚楚,并公认“中国海军正在逐步取得近海的制海权和制空权”。

毋庸置疑,蒋介石由此就断了“反攻大陆”的念头,第二年即1966年2月,将“国光作业室”降格为“作战计划室”,并逐步裁撤相关人员,由此,对外宣传“反攻大陆”已是在装样子喊口号了,至1970年蒋介石不再听取相关汇报,1972年7月20日“国光计划”正式撤销。

六、2019年,共和国没有忘记!建国七十周年的9月29日,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共和国首次颁授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仪式隆重举行,有4人荣获“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其中唯一亲临领奖的是麦贤得。



麦贤得是“八六海战”中的英雄,当时是611号护卫艇上的一名轮机兵,他的头部在作战中受伤导致脑组织外露,但仍然坚守岗位并抢修发动机,使护卫艇重新恢复战斗力。

在战后,麦贤得荣立一等功,被国防部授予“战斗英雄”称号,并与战友们一起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麦贤得的事迹被广为宣传报道,并被收入小学课本、绘成连环画,对其最为形象生动的称谓是“钢铁战士”。



于此,必须要提及611号护卫艇本身,其属于第一代国产62型护卫艇兼具猎潜功能,原厂设计的标准排水量为125吨,但海军为了保证航速提出110吨的要求,出厂的实际标准排水量为108吨,满载121吨,于1962年开始批量生产,所以被命名为62型护卫艇。

当时,为了尽快提升海防力量,还对62型护卫艇进行了大量简单实用的设计,可以基本保证单艘生产用时45天~60天,在磨合熟练后仅用30天左右。

除了生产速度快,62型护卫艇的航速更是制胜法宝,并在实战中威名大震,611号护卫艇甚至是在入列第二天便参加了“八六海战”。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先后生产了390余艘,其中四分之一包括退役艇被外销,罗马尼亚甚至买走整条生产线。可以说,62型护卫艇为国防建设立下汗马功劳。

至于611号“海上英雄艇”,如今退役停放在广州黄埔军事主题园。



至于麦贤得的原部队,在“八六海战”时隶属南海舰队,如今转隶东海舰队,并于1981年换装第二代国产037型猎潜艇,被命名为677“天峨”号,又于2007换装22型导弹快艇,舷号为2319。

别看仍然是“艇”,其实早已不可同日而语,以前的艇必须要打夜战近战快战,有时为了准确发出致命一击,甚至会抵近敌舰仅有一两百米,稍有操作不慎就会迎头撞上去。如今的22型不仅是隐形穿浪双体艇,最高航速可达52节,而且配备8枚反舰导弹,射程可达150公里以上,也就是可以进行超视距打击,仅凭此就能封锁台湾海峡。

在看惯了航母、055大驱之后,那就见识一下22型导弹快艇这个220吨的“小精灵”到底是啥样子,见下图:



最后,当然要说于2019年12月17日入列的国产首艘航母了,也就是舷号17的山东舰。

还记得前文提及蒋介石题写的“毋忘在莒”吗?他借此典故表达“反攻大陆”的心志,而“莒”就在山东省辖域。如今,“毋忘在莒”在台湾金门俨然成为一个旅游景点,“反攻大陆”则已然成为一个历史典故,而山东舰无疑为其做了一个最好的注脚。至于“解放台湾”,众所周知仍在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