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新闻速递

外媒:恢复对话总是件好事 东南亚乐见中美修复关系

2023-06-20 18:06:42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到访北京,这是五年以来,访问北京的最高级别美国官员。中国总理李强访问柏林,并开启第七届德中政府磋商。种种迹象显示,中国和西方的对话渠道正在逐步恢复。



《商报》发表评论称,经过过去几个月的严重对峙之后,中国同西方的关系出现了缓和的迹象: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到访北京,中国总理李强到访柏林。这篇题为《打破沉默》的评论认为,北京恢复同西方的对话,无论如何都是一件好事。

"重返外交轨道其实也是利益使然。五年来,这是美国政府高层首次到访北京。中美关系一度陷入破裂边缘,而面对中美两国就争夺世界霸主地位展开的激烈争夺,欧洲则显得无所适从。

半个世纪前,美国总统尼克松的北京之旅开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融入国际社会及全球经济体系的进程。但如果将布林肯的北京之行同当年尼克松的访华行程相提并论,显然就属于一厢情愿了。

毕竟今天的情况同当年有着天壤之别。现如今,美国关注的已经不再是中国是否融入世界大家庭以及中西方开展合作的问题,而是如何有效遏制中国。美国民间和国会中的反华氛围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



作为五年来访华的美国最高官员,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同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举行了会谈。

如果说严重对立的共和民主两党之间还有任何共识的话,那么,强硬的对华路线就是他们之间的唯一共识。北京在俄乌战争中所持的亲俄立场早已不再是问题的关键,美国所关心的更是如何在台海争端中采取更有信服力的威慑手段,以及如何在安全、气候以及贸易政策领域开展尚存希望的有限合作。因为,即便是美国,也不愿意接受世界经济被划分成两大阵营的场景。"

评论指出,比尔盖茨等一众美国经济界、科技界精英先后到访北京,这足以说明美国人并不希望同中国完全脱钩。

"在华盛顿同北京恢复接触的过程中,欧洲也能够扮演建设性的角色。即将开始的德中政府磋商的意义就不容低估。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提出的'不要脱钩,要去风险'的主张,应成为今后发展对华关系的最高原则。"

对于即将开始的德中政府磋商,柏林出版的《每日镜报》发表评论称,德国政府在同中国打交道时,长期以来奉行的一个原则是:回避敏感问题,强调双方共同点。但是习近平治下的中国,对内加强打压,对外更具侵略性。因此,德国红黄绿联合政府是时候亮明立场了:



中国总理李强访问柏林,并同德国总统施泰因迈尔举行了会谈。

"在同中国总理李强的会谈中,德国总理肖尔茨必须明确强调欧洲的利益所在,参与磋商的德国各部部长也应持同样的立场。去年十一月,肖尔茨就任总理后首次到访北京时,曾对'对台动武'的可能性提出警告。现如今更应明确这一立场:今年四月,德国外长贝尔伯克访问北京时就曾指出,一旦中国对民主台湾发动进攻,不仅会引发'恐怖场景',而且还将标志着现有德中关系的终结。同俄罗斯发动侵乌战争后一样,中国也将立即陷入孤立。

继续保持柔声细语、回避矛盾的对华路线,还是表现出自信的姿态,这是德国政府现在面临的选择。中国领导人在强调自身利益时,从不顾及对方的感受。强者才会得到尊重,有鉴于此,德国政府请拿出自信和勇气!"

东南亚:乐见美中修复沟通渠道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Henry Kissinger)形容美中关系处在“悬崖顶端”之际,正赴北京访问的美国时任国务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究竟能否修复两国关系成为了世界瞩目的焦点。东南亚媒体观察认为,不可寄予太多期望,中美双方建立开放的沟通渠道,深化互信与理解已属不易。

习近平长桌会晤布林肯

德国之声:您认为布林肯此行是对近期中美关系带来的一个突破吗?

蓝普顿(David M. Lampton)教授:我认为是个积极进展。过去,这样的会晤时常是结果好坏参半,有时甚至在会晤后出现公开的争吵。从这一角度来说,这次的会晤后,公开的声调是积极的。我想,他们至少是建设性地讨论了议程问题。但我认为,美中关系之间的根本现实并未因此而改变,也没有解决任何重大的议题。

德国之声:因中美高层沟通的渠道受阻,有担心认为两国之间特别在安全事务上出现擦枪走火的风险增加。您认为,这次的会晤在这方面带来某些改善吗?

蓝普顿教授:首先,据我们所知,布林肯国务卿在新闻发布会上说,双方没有在军事领域就建立互信和沟通的措施达成一致。他希望未来能予以实现。我认为,中国对美国的台湾政策、在相关海域的巡航等非常不满,因此,想要保持对美国施压。美国希望中国军方能提供某种保证,而中国军方不愿这么做,--我想,习近平不想这么做。所以,中国是在实施一种高风险的政策,是美国人所不乐见的。

德国之声:从美方角度来看,除了希望中国军方提供某种保证、或者说可预测性之外,还有其它诉求吗?

蓝普顿教授:我想,美国政府希望能继续保持在台湾问题或者军事或限制科技输出方面现有的做法,而中国希望美国改变其中一些做法。布林肯或者说美国政府希望推行一种合作加竞争的政策。我想,中方是认为其中竞争的成分太过有进攻性,合作的成分太弱。我想,在美国,随着2024总统大选的来临,政府不想被视为软弱、向中国作出让步。所以,美国的内政也让政治家不大愿意采取灵活的立场态度。事实上,两国内政都在推动着外交政策。对习近平而言,他讲到美国对中国的压制和围堵战略,再加上中国国内的民族情绪高涨。他也不能面对国内特别是军方和情报部门(而作出让步),这是他政治生存的基础。

德国之声:您刚才提到布林肯此行对重大具体问题没有带来改变,您所指是比如台湾问题或者芯片的限制吗?

蓝普顿:对,我想强调的是,布林肯访华的一个积极方面是,增加了习主席与拜登总统年底会面的可能性。此外,财政部长、商务部长现在有可能也会前往中国。我希望他们二人能促进两国的经贸关系。比如,2017、2018年,在特朗普总统任下,我们实施了关税,而在拜登任下,这些关税保持或者加强。经贸关系是很重要的。而现在,比如财政部长耶伦,她在拜登内阁中明显是主张推动与中国的经贸关系的。

虽然深层的问题没有解决,但首先必须同意相互对话。那么深层的问题是什么呢?两个国家在亚太地区的战略都是让本国占据主导地位。中国希望将美国军事力量驱离中国的海岸。美国则希望保持其前沿性的主导地位。

德国之声:那是否就是中方所称美国对中国进行压制和围堵吗?布林肯国务卿在新闻发布会上否认了这一点。

蓝普顿教授:布林肯在新闻发布会上提到"脱钩"与"去风险"的区别。我想"脱钩"意味着断绝一切经济联系,"去风险"意味着让供应链多样化。而在中国政治上,在中方看来,这两个概念基本上都被翻译为"围堵"(containment)。现实中,美国对中国企业实施制裁,这在中方看来像是经济上的"围堵",而中方也予以报复。经济事务与安全事务是相互关联的。因为对中国的军事忧虑,我们限制技术的输出,而我们越这样做,对中国来说看上去就越像是一场经济战。我认为,在经济上可以做的是:在通胀的年代,对比如说低成本的中国产品实施关税并无好处。我觉得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开始尝试改善双边经贸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