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新闻速递

中国的神秘“核地堡”在哪里?武汉附近就有一个

2020-04-21 12:45:47


一座希望永远都用不上的工程

军武菌曾经去俄罗斯旅游,有幸参观了苏联时期修建的莫斯科“42号地堡”(Bunker 42),隐秘的地堡入口,庞大的地下空间,带着冷战气息的设备,让人恍恍有时光穿越之感——那些并不显眼的按钮,曾经主宰着人类的命运。

这座现在已经成为旅游点的地堡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体验项目——可以模拟操作“核按钮”,体会一下操纵世界命运的感觉。

在一番手忙脚乱之后,眼看着屏幕上射向四方的导弹轨迹,明知是假却也仍然会让人心有余悸,因为在历史上,人类确实不止一次地无限靠近过这个临界点。


▲动图源自:《特种部队2:全面反击》
对于当年手握核武的各大国来讲,虽然打击对手的能力各不相同,但在挨炸这件事上却是“众生平等”,因为当时谁也没有拦截核弹的能力,要想捱过对方的攻击,除了躲以外,还真没什么好办法,于是“深挖洞、广积粮”就成了各大国的普遍做法。

上面这张照片里,42号地堡导游背后的地图上就标注出了世界上其它几个国家的“核地堡”,其中一个就在中国境内。



在距离武汉市仅80公里的湖北省咸宁市澄水洞村境内,有一个“澄水洞旅游区”,听名字很普通,但景区前树立的指示牌却显示出这里非同寻常,因为这里隐藏着冷战时期的中国“核地堡”——“131”工程。


这座地下“核堡”的入口隐藏于一座不起眼的中式小院里,院内树木浓密,外界难以窥探,从空中也难以发现,这正是绝密工程的要素。

上世纪六十年代,在珍宝岛冲突以后,中苏矛盾激化,随时可能发生全面战争。鉴于当时苏联强大的核打击能力,为防备苏联可能对北京发动的“斩首”袭击,中国决定在远离中苏边境的华中腹地修建一座能够防御核武器的地下设施作为中央军委的战时指挥部,一旦战争发生,主要领导人就将疏散到此继续指挥反击。

时任解放军总参谋长的黄永胜签署命令,将这个绝密工程的地点选在他的故乡——湖北咸宁,因为命令签署于1969年1月31日,所以代号为“131”。


▲“131”工程的地面建筑:特一号别墅

能从室内直通地道
负责修建的是解放军工程部队,修建时实施最为的严格保密措施,工程部队乘坐的车全部捂的严严实实,战士们根本不知道自己去哪里,也不知道要去干什么。运送物资和人员的司机也是分段驾驶,没有司机知道目的地。他们使用两年的时间,在地下掏出4500多平方米的山洞。

“131”工程的主体建筑由地面56亩的四合院和地下全长456米的坑道设施组成。

地下部分有上中下三层,非常坚固,能防轰炸、水淹等常规攻击,也能防核弹、生化武器,设有中央领导和军委要员的卧室、作战室、警卫室,物资储备、水电设施可供200多人生活一年。

地下工程出入口共有8个,主洞口装有两扇重数吨、厚度为50多厘米的防爆门,通道可以通行汽车,但宽度不足以调头,所以在距主洞口50米左右的地面上设置了一个直径约有6米的圆形铁盘,供运输车开进地道后调头所用。


▲大致的地下构造图



▲地下中层的一条联络通道
地道两旁有大小100多套房间,沿地道前进,又会遇到两扇重达数吨、厚度约30厘米的大门。

穿过后就能看到一个灯火通明的“地下世界”。地下指挥所以中央作战部为基地,呈“V”型摆开,全长近800米,共有住房130多套,面积约2000平方米。


▲一号首长的地下居所



▲二号首长的居所
地下工程的中层,有专为一二号首长建造的房间,作战指挥部的房间十分宽大,墙壁上用于悬挂巨幅军用地图的框座至今还在。一号首长房间里有一部电梯可以直达山顶通道,以备不测。

每个洞口上还设有带机枪口的暗堡,作为暗哨防御入侵的敌特。


▲地下通道里的哨兵暗堡
这项工程计划投资3亿元人民币,在严格保密的条件下建设,1971年因林彪叛逃遭泄露而停建,原设计中的飞机场、铁路、高速公路等附属工程未能完工,实际耗资约1亿3千万元。

尽管工程没有全部完工,地下部分还是可以投入使用的,但这里并未被启用过,国家领导人也没有来过这里,只有工程的“总负责人”黄永胜来视察过,所以“131”工程也就一直作为“预备中央指挥所”而存在着。

相比于当时各大国的“核地堡”,“131”工程在功能上偏重于“藏”,也没有“核按钮”和那些眩目的电子设备,总体上显得比较简陋,不过以当时的国力,能把这样一个“核地堡”建成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世界范围内爆发核大战的危险已经近乎于零,这座“核地堡”也就失去了价值,1981年湖北省委做出决定,将原本属于国防机密的“131”工程移交给湖北咸宁市,更名为“咸宁地区澄水洞宾馆”。

神秘的“131”工程非常具有吸引力,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昔日为核战争而准备的地下工事,现在已成为咸宁市的旅游景点和疗养胜地。

1、哈尔滨“7381工程”

在中苏对峙的几十年里,除了专供国家领导人使用的“核地堡”之外,一直笼罩在核大战阴云之下中国还建设了不少用于抵御核打击和空袭的人防设施(人防就是“人民防空”),这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哈尔滨“7381”工程。

哈尔滨是离中苏边境较近的省会城市,一旦中苏开战,不免会成为苏联的首要打击目标之一。为了防备苏联的攻击,在1973年,哈尔滨市决定修建一条贯穿全市,连通山区,具备“五能”(能防、能打、能机动、能生活、能生产)的大型机动干道工程,这一动议于1973年8月1日被黑龙江省委批准,故得名“7381”工程。


▲地下不仅可以通车,还有交警来指挥

可见其容积之大
“7381”工程的总投资为5308万元,有68个单位参加施工,平均每天参加施工的人数达1.5万人,总投工量720多万个工日。按照平战结合的原则,工程设计了主干道、支干线、地铁车站、汽车引道和专项工程共5个组成部分,采取圆拱曲墙加仰拱的封闭式钢筋混凝土结构,经过6年的建设,建成了深21米、高6米、宽7.3米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干道工程,全长9.5公里。

“7381”工程于1979年完工,这项工程可以在遭遇核打击和常规空袭时为普通平民提供隐蔽场所和地下交通,还能在苏军入侵时发挥出积极防御的作用。


▲工程巨大的空间能容纳下充足的

部队用于城市防守
据1978年的统计,当时哈尔滨市组织有基干民兵73万,编成291个团,120个反坦克火器排,155个爆破班,再算上正规部队,以“7381”工程为依托和机动手段,一旦苏联发动常规方式的入侵,哈尔滨就将变成东方的斯大林格勒——如果真是如此,这势必是一场玉石俱焚的血战,所幸历史并没有这样发展。

后来世界局势和中苏关系都趋于缓和,但这座耗费了哈尔滨人大量心血的人防工程并没有完全报废,而是继续发挥了和平建设的功能。

这项工程的出入口和部分干道有的被用作停车场,有的成为仓库,有的则成为商业和服务业的一部分。曾经的高质量人防工事,只用来做这些的确让人感觉有点明珠暗投,不过其中的一段还是真正派上了用场:


哈尔滨地铁一期工程使用了“7381”中5.4公里的隧道,改造利用了既有4座车站作为设备用房,因为当初的工程按地铁标准建设,现在看来当年的决策还是有先见之明的。只是有多少人在乘坐哈尔滨地铁经过某些路段时,能想到列车呼啸其中的隧道,当初是为了抵抗那朵恐怖蘑菇而建的呢?

2、北京“地下城”

类似的人防工事在首都北京自然也是少不了的,和莫斯科的那座“斯大林地堡”一样,北京也有一座“大隐隐于市”的“北京地下城”。


▲根据故宫、前门的位置来看

“地下城”入口基本上位于北京的中心地带
“北京地下城”现在的入口位于崇文区前门西打磨厂胡同,对比莫斯科的“核地堡”大门,这里更像是一家小旅店的门脸,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很不起眼的地方,却也是一处“冷战遗迹”。


1969年8月,苏联领导人声称要对中国实行“外科手术式”的袭击,打击中国各大中城市。

面临战争威胁,中央决定各省市都要成立人防领导机构,大力建设人防设施,北京也成立了首都人防领导小组,在“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要准备打仗”和“房子地下挖洞”的最高指示下,开始了大挖防空洞的运动。

与莫斯科那座专供大人物栖身的“核地堡”不同,“北京地下城”主要供平民使用,建设的主力也是老百姓,而不是工程部队。最初并没有完整的规划蓝图,是一边挖,一边进行设计规划,最后“自然形成”了一个地道网络。

1969年,前门地区首先开始建设防空洞,由30万当地居民和各单位以义务劳动的方式参与修建,当年几乎每个家庭都参与其中,在不借助机械的情况下,持续建设了十年,完成了这个巨大的防空洞。

地下城距地面浅处有4米,最深18米,一般宽2米,最窄处可容3人并排,最宽的地方能并行5人,甚至可以通过一辆轿车。

整个防空洞全长30余公里,覆盖了85平方公里的面积,可容纳30余万人,最多时有90多个入口,全部隐藏在前门大街两侧的建筑中。目前这些入口多数已因建筑物阻挡而被封闭,现存的入口有西打磨厂胡同62号、幸福大街44号、大栅栏街18号等处。

“北京地下城”中设施齐备,食堂、医院、学校、剧院、工厂、粮仓、油库等均有设计,甚至有一个能容纳300人的电影院,还有近七十多处预备水井,必要时只需向下挖数米即可取得地下水。

地下城可防御常规武器和核生化武器的攻击,设计有2300个可在必要时关闭的通风孔,能防止毒剂或核武器产生的放射性尘埃,厚实的混凝土门也能抵御常规爆破和洪水浸入。

“北京地下城”四通八达,据说还连接了中南海、人民大会堂和八大处附近的地下通道,如果遭到空袭,不仅居民可躲藏于地下城中,国家领导人也可以选择由此安全转移。


不过这个工程其实也没有完工——1979年,因为国际局势的缓和,“北京地下城”停建。战争威胁消失后,这条耗费了巨大人力的地道开始被移作民用,它的第一个用途和“131”工程一样,被用于旅游。

1980年,地下城被定为涉外旅游景点,开始非正式的接待国际旅行团参观,而“北京地下城”这一名称要等到1985年才开始被正式使用,可参观区域约有一千米,东西分别延伸至崇文门和前门,南至天坛附近。不过现在好像已经因为结构损坏、渗水等安全问题关闭了。

从1970年到1978年,先后有136个国家和地区的8万余名外宾参观过“北京地下城”,1974年12月25日,当时担任美国驻中国联络处主任的乔治·布什(即老布什)在中方官员的陪同下参观了地道网,当时是从前门服装店的电动升降口进入地道。


▲老布什在北京期间
布什后来回忆道:“安排我们在圣诞节去看防空洞,令人奇怪又令人难以忘怀。”

他的母亲多萝茜?布什评论道:“这是一件奇特的圣诞礼物,在全世界都致力于和平的时候,中国人却邀请你们去参观防空洞。他们可能想说明一个观点:他们对苏联有高度的警惕,时刻准备迎接变化。”布什老妈的眼光独到,难怪儿子能当上总统……。

当时的布什不会想到,正是在他任总统期间,世界发生了真正的巨变——苏联解体,冷战结束,海湾战争……中国也迎来了历史发展的新机遇,而那些在特殊年代默默无闻的地下工程以及修筑了它们的军人、工人和平民,也是改变世界的力量之一,虽然微小,但汇集起来却是有力的——这同样是不能忘记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