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新闻速递

17年死磕一块电池,中国的前首富有多疯狂?

2020-04-21 12:45:16

比亚迪是一家造什么的公司?嗨,比亚迪F3嘛,我知道,大街小巷都有的便宜车。

如果你以为比亚迪是个低端汽车商,那你只看到了第一层。



事实上,2019年上半年,比亚迪营收4成来自于电动车。过去三年内,比亚迪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动车企业。

如果你以为比亚迪是个新能源汽车商,那你看到了第二层。



但实际上,比亚迪在第五层。

比亚迪有23个事业部,业务跨度极大。

这次疫情爆发之后,比亚迪第九事业部迅速投产防疫物资,口罩每天生产500万个,消毒液每天5万瓶。

我注意到,在新闻报道里有一句不起眼的细节,“宝龙九部是EMS工厂,拥有自有厂房,有医疗器械体系认证。”

我问了在比亚迪的朋友,一个车厂为什么有医疗体系认证?你们还卖手术刀?

他说,第九事业部平时不造车。他们以前给摩托罗拉和诺基亚做零件,后来做金属加工焊接,现在玩得更花了,手机、平板电脑、机顶盒、移动wifi、智能锁甚至电子烟……

医疗器械体系认证,可能是顺手认证了一个玩的。



图:很有可能是第九事业部出产

比亚迪不但会造车,还会造很多很多车。

七大常用车(私家车、出租车、城市公交、道路客运、城市商品物流、城市建筑物流、环卫车),四大特殊车(仓储、港口、机场、矿山专用车辆),比亚迪全部能造。

去年,比亚迪还传出和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合作的消息。

在这之前,比亚迪申请了一个商标,用途涵盖无人机;空中运载工具;飞机;飞艇;空间运载工具;航空器等飞行工具。

比亚迪的注册商标“Biu”

有些人搓着手露出变态的笑容:比亚迪连登月车也不放过了吗?

但后续剧情让他们失望了——比亚迪还是太保守了一点,还是停留在了地球表面。

火箭院和比亚迪基本确定了将在4个方面进行合作。包括蜂窝结构以及复合性材料、新型材料在车体轻量化方向的共同研发和应用;高精度、高可靠性智慧传感器在机车无缆化方向的共同研发及应用;特种紧固件、连接件、电缆卡在跨座式单轨列车及汽车车体的共同研发及应用;联合打造无损检测、疲劳试验等方向的世界一流轨道交通实验室等。

轻轨列车,这是比亚迪另一个研发方向,已经投入了五年,50个亿。



比亚迪最狠的一点,是除了玻璃和轮胎,汽车上所有东西都是自己造的,核心的电动机、减速器、电池组件以及控制系统全部由比亚迪自行研发自行生产。

仿佛明天就是世界末日。



我们普通人可能想象不到,全部技术自主其实是一件特别特别犯忌讳的事情。

第一,树敌太多。其他厂家和你合作前都会害怕:我的技术会不会被学走?等你搞出自己的技术,会不会把我取代?

第二,代价太高。友商投资10个亿建个零件厂,卖你零件也才100块钱;你总不能为了100块钱的零件,也烧10个亿吧?

哪怕像华为这样注重技术的企业,也会注重和友商分享蛋糕。所以任正非才说,有的技术即便我们做出来了,也不用——我们吃肉,也要让友商喝到汤。

任正非的处世哲学,更接近我们中国人眼里的君子;而比亚迪背后的创始人王传福的处世哲学,很难用非黑即白的逻辑去解释。

他更像一个偏执症患者,为了目标,可以不惜代价去完成。

1

那是1995年,29岁的王传福刚刚辞掉公职,满心欢喜成立比亚迪,立志做电池代工(OEM)。

90年代,大哥大、小灵通兴起,其配置所需的电池市场90%以上由日本控制,拥有锂电池核心技术的日企将市场准入门槛抬得很高,一条生产线要价500万美元,还说“你们中国人没办法做锂电池。”



王传福不信这个邪。

他是电池行业的专家,专业论文还被国外杂志转载,研究生毕业后曾在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工作,是当时全国最年轻的处长,手下管着400号人,几乎全是博士、研究生。

他懂电池。



在拆解了无数块电池之后,王传福发现,只要掌握锂电池技术原理,其实可以人工组装电池。

于是,没有干燥室,就用一堆干燥剂,把生产过程的水分直接吸收;没有分切机,就用裁纸刀和挡板手工切割;没有无尘车间,就买个无尘箱子,只伸手进去操作。

那条号称500万美元的生产线,比亚迪只花了30万-50万美元。

结果,这条“半自动半人工生产线”制造的电池质量合格,价格也低到不可思议——国际市场上的锂电池价格为8-10美元,而比亚利锂电池只卖2.5美元。



1997年,金融风暴席卷亚洲,电池市场受到重创,一片哀嚎。

但比亚迪凭借低成本优势游刃有余,趁势拿下了飞利浦、松下、索尼、摩托罗拉、诺基亚、通用等的大额采购订单。



2002年,比亚迪成功上市,第二年就成了国内第一、全球第二大手机电池制造商。

但王传福蠢蠢欲动,他想造车。

从造电池到造车,步子跨得太大了。

当时吉利李书福跨界造车,曾有业内人士嗤笑:“有钱只是拿到了赌场的门票,没准儿还没搞清汽车的游戏规则,手中所握的巨资就已蚀掉了。”



李书福

李书福之前是搞摩托的,好歹有俩轮子,王传福的造车,无疑痴人说梦。

人人都反对他造车,基金经理甚至放话过来:如果你坚持收购,我们就抛售比亚迪股票,直到抛死为止。

但他一意孤行,以2.695亿元拿下西安秦川77%的股权,成为秦川最大的股东,也成为中国汽车行业首家民企收购国企整车厂的案例。



签下秦川汽车的第二天,基金经理“言出必行”,比亚迪股价应声下跌,两天内市值蒸发27亿港元,王传福在酒店里,电话会议一开一整天,求他收手的,要他解释的,待他解决的,没有一盏省油的灯。

但是王传福没有收手。

有人回忆当时的情景:在完成对秦川汽车的收购后,王传福来到公司,转了一圈,就坐在了董事长的椅子上,说什么都不走了。

这是属于他的铁王座。

梦,开始的地方。



2

梦开始的地方,全是坑。

比亚迪花费一年时间和几亿元银子交出了第一款车型,代号316,在经销商大会上,7人走掉6个,大家直言不讳,“太丑了”。

当天的上海阴雨蒙蒙,天气冷飕飕,王传福经过一夜辗转反侧,决定亲自砸掉这辆316样车。

出师未捷“车”先死。

作为一个外行,王传福面前只有两条路:要么找外援,要么将自己变成内行。

所谓外援,可能是从意大利买设计图纸,从日本三菱买模具,从美国阿文美驰买底盘,从德国博世买电喷和控制系统,然后在中国组装。

王传福决定自己掌握技术,成为内行。



比亚迪重金请来汽车专家,作为核心研发人员,带着一帮毕业生,学习“什么是汽车”。

学费,都交给了市面上最成功的的车型——为了了解汽车,所有的车都会被“分解”成一堆零件。

当时,要分解一台上百万的奔驰,年轻的研发人员谁也下不了手,只有一个人拿出一把钥匙在车身上狠狠划了一道,然后说,“行了,动手吧。”

这个人就是王传福。

一年之后,比亚迪第二款车型问世,代号326,官方命名F3。



尽管很多人表示,在比亚迪F3上,可以看到丰田花冠的前脸,飞度的尾部,威驰腰线的影子,但在市场上,F3的成功是空前的。

F3定价8万-9万,只是一台经济轿车的价格,却有着中级轿车的配置,相当于同时瞄准了两类消费人群,销量一路走高。到2009年,F3的销量飚至30万辆,成为年度最畅销的一款轿车。



更重要的是,王传福掌握了造车的技术。

2007年,比亚迪F6上市,王传福一举在涡轮增压、双离合变速器、缸内直喷三项传统内燃机动力技术上取得突破,比亚迪顺势进入民营汽车前三强。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知道,有个国产自主汽车品牌,名叫比亚迪。

燃油车开始赚钱了,但是王传福还记得他的初心:他是来造电动车的。

“未来是混合动力车的、电动车的,而不是汽油车。比亚迪计划在2015年成为中国第一大车企,在2025年销量突破1000万辆,超越丰田成为全球第一。”



巴菲特派自己的搭档戴维·索科尔前往比亚迪做调查,王传福声称自己要造100%环保的电池,为此研制出一款无毒电解液。

为了证明自己,王传福当着索科尔的面,闷头干了一杯电解液。

喝完,他谈笑自若地递给对方:“味道不怎么样,你要不要尝尝?”

巴菲特有个著名的投资理念是,绝不投资一家自己不懂的企业。

但面对芒格的推荐和王传福的“狠劲儿”,他决定了,投资比亚迪。



巴菲特和芒格

还有一个更狠的插曲是,巴菲特本想买下比亚迪25%的股份,却被王传福拒绝了,他说,“我最多只能出售比亚迪10%的股份”。

2008年9月,巴菲特宣布投资2.3亿美元收购比亚迪10%股份,股神站台,比亚迪一路高歌猛进,王传福也在次年以350亿元身家登上胡润百富榜的首富位置。



2008年12月15日,全球第一款不依赖专业充电站的双模电动车——比亚迪F3DM双模电动车在深圳正式上市。



王传福的座驾就是F3DM,他把这款车当亲儿子,每天开着穿梭在家和公司之间,心里却满是忧愁。

2009年的高光时刻之后,比亚迪仿佛走到了抛物线的另一边。

电动车的路,不好走。

他成立全国最早一批的电动车研究院,花2亿元收购半导体制造企业宁波中纬,狂砸120亿建电池蓄能电站,投资50亿研发架在“空中”的云轨,还将诸多客车、能源、电池公司收入囊中。



比亚迪投建的光伏电站

王传福大举押注新能源,这些短期内很难看到收益的项目,每天都在烧钱。

更雪上加霜的是,2010年,因为电池业务下滑,比亚迪净利润同比下跌33.48%,连汽车业务的利润也跌了近半成。



2011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上,“狂人”王传福首次开口承认自己策略失误,并宣布比亚迪进入调整年。



公司内部管理问题,我改。

经销商问题,我改。

BYD被吐槽直男审美,我改。



王传福请来奥迪设计总监沃尔夫冈·艾格,操刀新车造型

整合新能源产业链太烧钱?

这个绝对不改,“新能源一定是未来战略方向”。

前有竞争对手虎视眈眈,后有董事会压力重重,在比亚迪内部,经销商陆续退网,高管团队离职,大面积裁员、降薪,风波不断。

但王传福铁了心要做新能源,几乎背水一战。

有媒体报道,王传福在公司食堂吃饭,没有一个人上去搭讪。

他绕了一大圈,又回到了孤独的铁王座上。

3

2003年,比亚迪和特斯拉同时开始造车。

10年后,特斯拉第一次扭亏为盈,成了全球瞩目的明星公司,而比亚迪也等来了电动汽车的春天。

也是这一年,中国开始对新能源汽车进行全面补贴。

热钱,把新能源汽车行业炒得鱼龙混杂。

蛋蛋姐之前写蔚来李斌的时候写过,新能源补贴政策出台之后,一夜之间,300多个互联网造车团队成立。

而大部分交出来的作业,用屎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

要么,就是老年代步车。



要么干脆连生产线都没有,光靠一页PPT,也能“为梦想窒息”。



黑暗之中漂浮着骗补和谎言。

那却是比亚迪成长最快的几年,既不发愁利润,更不用担心战五渣友商。2015年-2017年,比亚迪连续三年蝉联全球销量冠军,实现了当初“中国第一”的“豪言”。



但是,王传福万万没想到,他会栽在自己最引以为傲的电池上。

2017年之前,新能源汽车的电池江山主要由三元锂电池和磷酸铁锂共分天下。

简单地说,两款电池区别就是:三元锂电池易燃,但是续航好;磷酸铁锂安全,续航不好。

2017年开始,国家补贴对续航里程和能量密度提出要求。天平倾斜了,各大车企纷纷朝钱看,纷纷选择续航更好的三元锂电池。



到2018年,市面上已经几乎没有磷酸铁锂电池新车了。

那段时间,王传福一定度过了很多不眠夜。

如果坚持磷酸铁锂,车子续航不好拿不到补贴,无异于自杀。

如果放弃磷酸铁锂,就意味着放弃理想。

最终,王传福的决定是,走三元锂电池的路,然后用这条路赚的钱,供养磷酸铁电池的研发。

雪上加霜的是,狼又来了。

2019年,特斯拉在上海建起了超级工厂。

2020年初,Model 3成功量产,把价格降到了29.905万,还送自动驾驶系统。

特斯拉这种价位的豪车,卖到了中档车的价钱,还能享受国家新能源优惠……一切只能用降维打击来形容。

彼时,新能源补贴退坡,大大小小的造车团队风中凌乱,蔚来落户合肥,正忙着自救,小鹏押宝P7,却和Model 3撞了个满怀。

传统造车势力,如大众ID系列、奔驰EQC、奥迪e-tron也被狂飙突进的特斯拉杀得措手不及。

难怪在特斯拉的奠基仪式上,马斯克甚至开心地扭起了舞。



今年3月29日,在比亚迪刀片电池的发布会上,王传福掏出刀片电池,告诉整个行业——

他说,对不起,在座各位都错了,从一开始就错了。

还记得最近几年频频发生的电动车自燃事件吗?

如果不是盲目追求续航,使用极度易燃的三元锂电池,怎么会有这几年的自燃丑闻?

王传福掏出了比亚迪打磨了三年的刀片电池——就是把磷酸铁锂设计成密匝匝的刀片型,来弥补续航能力问题。

那条被所有厂商都抛弃的路,他硬是走回来了。







其实,直到现在,我们都不知道磷酸铁锂和三元锂电池到底哪一条路是正确的。

没有人能够预测未来。

但是王传福押上了比亚迪电动车的前途,又一次站到了全行业的对立面。

如果成功,他将载入史册;但是如果失败,不会有人再记得他和比亚迪的名字。

这条路上,陪伴他的只有冰冷的铁王座。

尾声

在全球化的时代,大家都讲合作共赢,比亚迪这样的企业简直像是异类。

直到贸易战爆发,我们才意识到:如果你的技术命门掌握在别人手里,真的会出大事的。

大人,时代变了。



经济学家凯恩斯有一句名言——

长远来看,我们都死了。

这句话经常被一些企业家用来擦屁股:反正99%的企业都做不成百年老店,不如能活一天算一天,怎么赚钱怎么来。

有的企业卖掉了自己的核心技术,有的企业喜欢标榜自己的东西都是外国进口。

有的企业在房地产和金融领域一去不复返。

有的企业成了著名的买办,X帝良心。

十几年如一日疯狂搞技术的企业,已经是凤毛麟角了。

王传福很偏执。

2020年,他在搞磷酸铁锂电池;

十二年前,他造第一款插电混合动力汽车F3DM,还是在做磷酸铁锂电池;

十七年前,他刚刚进入汽车行业,是这么说的:“我造车是因为看好电动车在未来的发展,而我所掌握的磷酸铁电池将会在12年后独霸江湖。我高兴,我任性!”

这是一个连燃油车都不懂,就想造电动车的疯子。

这是一个为了磷酸铁电池等了整整十七年的疯子。

十七年,人这辈子,有多少个十七年?

只有这样的偏执狂,才敢付出常人根本想象不到的努力。

这个世界最奇幻妖冶的风景,也往往属于那些最偏执的人。

不疯魔,不成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