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新闻速递

21世纪战争是炮战?30门巨型火箭炮让韩国恐惧

2023-02-19 18:10:08

美国此前为乌克兰援助了一批海马斯火箭炮,当时对这一消息媒体的报道呈现出了一种两极分化的态势。

一边是西方媒体大肆吹嘘,就像他们之前将标枪反坦克导弹与毒刺防空导弹这两种单兵武器吹的神乎其神那样,另一边则是对此不屑一顾,以为就凭这么点海马斯火箭炮难道还能改变战局走向?

但现实情况则比较出乎意料,这批海马斯火箭炮确实为乌军提供了巨大的帮助,因为在当时这批援助抵达的2022年下半年。

当时乌军已经几乎完全丧失了进行反炮击作战的能力,而信息化的海玛斯火箭炮系统被乌军作为一种反炮兵武器使用,在局部战场有效缓解了炮兵火力不足带来的劣势,乌军对该型装备的评价也比较高,至少比标枪、毒刺高太多太多了。

尽管一些“军事专家”对俄乌战争嗤之以鼻,但这场战争其实非常具有学习价值,在装甲兵作战、炮兵作战、步兵作战等多个层次上都展现出了一些值得称道的地方,特别是俄乌两军的炮战。

两军真正的信息化炮兵规模并不大,但这些信息化的炮兵在战场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还揭示了信息化时代对传统陆军的冲击。

传统上讲,各种大口径火炮因为平台笨重,主要被用于进行曲射支援,在敌方地面直射火器射程之外为前线部队提供帮助,最核心的一个点在于“曲射”,炮弹以较高的角度发射升空飞过十数公里的距离命中。

在这个过程中炮兵自己是看不到目标的,他们是对着一个个从指挥部或者前沿部队发来的坐标开火,由于距离远且无法目视,因此曲射火炮的精度自然远远比不上前沿的直射火器。

比如美军的M777榴弹炮,已经算是一种精度较高的火炮,在攻击10公里距离目标时候的圆概率误差会达到50米,也就是以目标位置为中心画一个半径50米的圆圈,有50%的炮弹会落在这个圆圈之内。

这就意味着至少在10公里的距离上,炮弹已经无法有效摧毁有良好掩体掩蔽的目标,比如说钢筋混凝土工事、敌方的中、重型装甲车辆。

因此我们在许多战争片中会看到这样的桥段:经过数个小时的炮击准备,无数炮弹落在敌人阵地上,但是当炮击结束之后敌方阵地的人员伤亡却很少,敌方阵地上的火力点仍在还击。

实际上这种并不足够精确的炮击,对敌人的伤亡往往只是最开始的半分钟,当敌人拥有掩体的情况下回过神来躲入掩体,之后的炮击就仅仅只能起到压制作用,而难以再取得多少战果了,持续10分钟的炮击与持续一个小时的炮击并不会有太多根本区别。

由于炮兵并不能在远距离上确保摧毁,于是前线部队仍然需要通过他们拥有的直射武器,各种枪械、坦克炮之类的武器去一点点拔除敌方阵地的防御,进攻军事行动的主体仍然是前线的部队,炮兵是作为支援力量的存在,也仅仅是“支援”。

但在信息化时代这种地位受到了挑战,先进电子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炮击的精度,使得传统上仅能作为支援手段使用的远距离炮击具备了对数十公里外目标的精确打击能力,这在俄乌战场上已经造成了一些影响。

前线飞行的小型侦察无人机可以为炮兵提供比以往更加准确的目标方位信息,而电子技术不断发展、不断廉价之后,在一枚小小的炮弹上集成定位与制导系统成为了可能。

俄罗斯就在这次俄乌战争中投入了他们研发的“红土地-M”制导炮弹(也有称为炮射导弹),这种炮弹重达54千克,弹头战斗部重量11千克。

装备在俄军的2S19自行榴弹炮上,射程达25公里,同时还兼容美制M109榴弹炮,末端采用半主动激光制导。

这种制导模式需要其他侦察平台使用激光指示器标明目标,炮弹在发射后抵达目标上空时候用搭载的激光接收器捕获目标,并操纵炮弹的弹翼调整飞行姿态,并最终命中目标。

根据俄罗斯在防务展上的展板数据,这种炮弹的命中精度较高,80%以上概率可以将杀伤范围覆盖到目标,在实际使用中如果全部使用这种精确制导炮弹,那么只需要以往1-2%的炮弹消耗量就能够达到相似的打击效果,目前这种炮弹已经出口了包括印度在内的多个国家。

当然了,不只是制导炮弹,制导火箭炮其实也是类似的思路,在以前精确制导需要先进的电子元器件非常昂贵,但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电子元器件成本已经大大下降,而且经过特殊设计也足以承受炮弹发射时候巨大的瞬时过载。

因此“精确制导”不再是一种昂贵的玩具,可以普及到炮弹、火箭弹上,甚至这些年还有可编程枪榴弹这种新鲜玩具了。

只不过俄罗斯在这方面虽然发展较早,但他们的发展上限恐怕并不高,因为这波“制导武器白菜化”的风潮,最根本还是依赖先进的电子技术与配套产业。

美国在这方面就比俄罗斯更加先进,他们推出了一种“精确制导组件PGK”,在传统的155毫米榴弹炮的弹头尖端加装一个制导组件,通过GPS定位与制导,就能让普通的炮弹精度大幅度提高变成“制导炮弹”。

美国的这个制导组件PGK虽然精度相比俄罗斯的红土地制导炮弹要差一些,但胜在廉价而且运用起来非常简单,应用前景应该是要更加广泛一些。

俄罗斯为什么不采用这种路线呢?主要还是技术不行,而且最关键的是俄罗斯自己的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也靠不住,只能用成本更高的半主动激光制导了。

这还只是一方面,现代精确制导武器普及需要的条件并不只是有合适的制导武器,还有更重要的战场情报体系,这是俄罗斯一直以来最大的硬伤。

早在苏联时代就存在且一直没有改善过的问题:极其地缺乏战役级的情报侦察与汇总机制,所以实际上就算俄罗斯手头有足够数量的制导武器,但他们恐怕都找不到足够数量的目标发动攻击,问题不是如何攻击目标,而是如何发现目标。

当然了,这个问题对于俄罗斯是硬伤,主要是因为一般而言我们还是以先进标准审视俄军,这个问题放在其他国家的军队那就不是硬伤,而是“大家都不行”。

比如说朝鲜与韩国,最近朝鲜半岛一直不消停,朝鲜去年全面试射了超过90枚弹道导弹,而在2023年开春,韩国也试射了他们的玄武-5型弹道导弹。

此次试射过程中导弹飞越了300公里的距离落入韩国安兴试验场附近海域,这种导弹根据韩国公开的信息战斗部重量高达9吨,发动机推力75吨。

在使用小型战斗部(1吨)的时候射程可达3000公里,根据一些国外智库的猜测,这种导弹在使用全重量战斗部情况下射程足以覆盖朝鲜全境,韩国如此心急火燎地升级战略打击能力,恐怕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他们在中远程打击火力上已经完全落后于朝鲜。

弹道导弹方面自不必说,朝鲜如今核力量已经基本成熟,韩国在这方面发展刚刚起步而且受到严格限制,而在常规战争层面上朝韩之间在战役级远程打击能力上差距也非常大。

朝鲜的中远程打击体系非常完善,其陆军装备了从集团军到团级的多种陆基精确制导武器。

今年年初朝鲜人民军就接收了首批共30套疑似编号为KN-25的600毫米口径的制导远程火箭炮系统。

这种火箭炮曾在去年年底、今年年初进行密集试射,射程达到了短程弹道导弹水平,采用六联装设计,由一种朝鲜本国无法生产的8X8卡车底盘运载,射程足够覆盖韩国全境,并且战斗部重量较高。

只不过朝鲜方面并没有透露这种火箭炮的制导模式,如果是使用卫星制导,朝鲜自己是没有卫星导航系统的,他们需要其他国家提供支持,但他们也不太可能使用半主动激光制导或者主被动雷达知道的方式。

因为激光制导需要有其他空中侦察设备标注目标,朝鲜并没有很可靠的空中力量,主被动雷达制导的设备体积较大,会大大降低火箭炮的战斗部重量。

同时技术难度也比较大,所以最有可能的制导方式还是卫星制导,这就意味着朝鲜的这种火箭炮很可能得到了其他国家的技术支持。

朝鲜官方还表示这种600毫米制导火箭炮可以搭载核战斗部,也从侧面证明了:朝鲜已经完成了核武器小型化,打破了从原子弹到氢弹的技术壁垒。

对韩国来说比较可怕的一点并不是说朝鲜的导弹多厉害,而是朝鲜在制导武器方面竟然正赶上了这波“白菜化”的潮流,我们知道以前很多年朝鲜一直都在试图发展各种从地面上发射能够直接覆盖韩国全境的武器。

“釜山大炮”就是这种尝试的代表,但相比之下过去朝鲜发展的各种远程武器并不成功,倒是近些年来搞出了许多大口径制导火箭炮,300毫米、370毫米、600毫米各种口径一应俱全,最后的这个600毫米口径的版本其实它已经基本摸到了短程弹道导弹的门槛。

近些年来朝鲜人民军的发展可谓是顺风顺水,他们的军队建设一直是比较成功的,在当年延坪岛炮战时候,依靠老旧的牵引式榴弹炮就打地南边同行无法招架,这些年朝鲜人民军受限于本国有限的财力。

在高技术装备方面发展迟缓,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就坐吃等死了,恰恰相反他们在信息化方面一直努力探索,典型如无人机这个领域,朝鲜人民军就装备了数量不少的无人机而且应用起来非常得心应手,他们的小型无人机多次深入到韩国腹地的青瓦台等地。



这大大补齐了他们在信息化方面的劣势,而朝鲜人民军列装的各类新式制导武器也说明,他们在国际市场上积极寻求引进技术并取得了许多成果,也许在不久的未来,朝鲜还会在“自卫”防务展上展出他们的制导炮弹等白菜化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