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李勣:从逢人就杀的亡命之徒,到为皇帝倚为长城的一代名将

2020-01-22 12:02:10

“我年十二三时为亡赖贼,逢人则杀。十四五为难当贼,有所不惬则杀人。十七八为佳贼,临阵乃杀之。二十为大将,用兵以救人死“ ----《资治通鉴》卷二〇一,唐纪十七。

这是李勣对自己的评价,大意为:我十二三岁时是个亡命之徒,逢人便杀,十四五岁时是个难缠的贼,遇到不快就杀人,十七八时是个正常人,交战阵前才杀人,二十岁时为大将,用兵使人免于死难。

而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李勣的名将风范概括为:
勣为将,有谋善断;与人议事,从善如流。战胜则归功于下,所得金帛,悉散之将士,故人思致死,所向克捷。

李勣何许人也?为何从一个亡命之徒变成了司马光笔下的名将?

李勣

李勣(jì)(594年-669年),也做李世勣,本名徐世勣,字懋(mào)功,曹州离狐(今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人,出身富庶之家,家里佣人成群,积粮如山,难得的是他和父亲徐盖一样,乐善好施,不问亲疏,救济穷人。隋大业末年,朝廷暴政,天下大乱,徐世勣投奔瓦岗起义军,后随瓦岗大佬李密归顺李唐,因不慕功劳富贵,志虑忠纯,被唐高祖李渊赐皇姓李,自此名为李世勣,后因避讳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去掉名字中的“世”字,改名李勣。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李勣是唐代政治家,更是出色的军事家,历经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深得朝廷信任和倚重。武德二年,被高祖赐皇姓李;贞观十七年,太宗命阎立本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画像,李勣位列其中;高宗时期,再次为李勣画像,并且高宗亲自题写画像序文。在唐朝甚至中国的历史上,李勣都具有传奇色彩,他出将入相,位列三公,死后百年还被唐肃宗称为唐史十大名将之一。

忠肝义胆,备受荣宠

1做纯臣,得皇姓

瓦岗大佬李密

早在瓦岗起义军的时候,徐世勣便因过人的胆识和出色的战术而为李密器重,被授予右武侯大将军。武德元年(618年)十月,李密被王世充击败,聚集余众归顺李唐,原李密所统领的属地由徐世勣接管,但徐世勣当时没有归顺李唐,高祖李渊派魏徵去招降。

徐世勣没有自立的打算,当下就同意了,但他的归顺方式却与众不同,他对长史郭孝恪说:这里的民众和土地都归魏公(指李密)所有,如果以我自己的名义献给唐朝,就等于是利用主公之败,邀取自己的功劳和富贵,对此我深以为耻。所以,我决定把属下的郡县、户口、军队、马匹的数目开列一张清单,交给魏公,由他自己呈献。”随后徐世勣便派遣郭孝恪携带这份清单前往长安。

唐高祖李渊

李渊听说徐世勣的归降使者已经入朝,却无奏表呈给朝廷,只有一封信函呈给李密,他大为奇怪,遂召见郭孝恪。郭孝恪将徐世勣的本意做了说明,李渊听完后大为赞叹,说:“徐世勣不背德、不邀功,真纯臣也!”当即将皇姓李赐予徐世勣,自此成为李世勣, 后因避讳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去掉名字中的“世”字,改名李勣。

2龙须药引,绝无仅有

唐太宗李世民

贞观十五年(641年)十二月,时任兵部尚书的李勣突患重病,医生给开了一服药方,说必须用“须灰”做药引才能治病。所谓“须灰”,就是人的胡须研成的粉末。李世民听说这件事后,立刻前去探视,并剪下自己的胡须赐给李勣做药引,李勣当即跪谢皇恩“顿首见血,泣以恳谢”。李世民笑回:“吾为社稷计耳,不烦深谢!”

李世民此举,定然有帝王的施恩之术在里面,为了使他所看重的臣子对其感恩戴德,但不妨碍李勣是李世民的得力重臣才有此待遇,换做其他无关紧要的人生病,别说龙须汤了,大唐天子李世民都不会听说。说到底,还是李勣的功勋够卓着,才得天子青睐。

3“胁迫”天子,阵前讨赏

贞观十九年,李世民御驾亲征讨伐高丽,李勣担任辽东道行军大总管,随军出征。在攻打白岩城时,白岩城守将孙代音自觉不是唐军的对手,主动派人向李世民请降,但白岩城的大多数将领坚决反对投降,面对众人的抵制,孙代音被迫改变了主意。当李世民率领唐军兵临城下准备受降时,看到的是严阵以待的高丽军队。李世民大怒,下令:攻下白岩城后,城中男女以及所有财务全部赏赐给攻城将士。唐军将士大受鼓舞,个个摩拳擦掌,志在取胜。

唐军对白岩城发起了长达三天的猛烈攻击,挫败了白岩城及高丽援军的顽强反抗,意志本就不坚定的孙代音彻底崩溃,再次向李世民请降,同时向李世民表达了部将们不肯降的难处,李世民为其支招,孙部将们乖乖投降。

在李世民准备进城受降时,脸色阴沉的李勣突然带了几十名军官拦在了马前,代表将士们前来讨要攻城的战利品。因为受降后,“城中男女及所有财物”便不翼而飞了,会令将士寒心。所以,李勣来是代表将士们“胁迫”天子兑现承诺了。

最终,阵前讨赏以李世民用府库中的钱兑现攻城的战利品为交换结束。

阵前讨赏的事儿说小不算大,是激励将士们忠心耿耿、浴血奋战的有效策略,说大也不算小,万一处理不当,就可能动摇军心,引发兵变,作为高级将领,李勣沙场征战多年,不可能不明白这个道理,但为了麾下将士们的利益,他还是挑战了天子的威严,哪怕把自己陷于危险之中也在所不惜,不得不说,胆量过人,令人钦佩,这样的将领,哪个官兵不喜欢?哪个官兵不追随?

平叛四方,功勋卓着

1唐高祖时期

武德三年(620年),李世勣随秦王李世民大败宋金刚。同年,随秦王讨伐王世充。

武德四年(621年),李世勣参与生擒窦建德,降服王世充。七月,唐军回朝,高祖论功行赏,李世民为上将,李世勣为下将,与李世民等二十六人一同身穿金甲、乘着兵车去太庙报捷。

武德五年(622年),李世勣在洺水之战中击败刘黑闼部将高雅贤,之后,率军平定兖州之乱。

2唐太宗时期

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即位,被李世民拜为并州大都督(为避李世民之讳,去除名字中的"世”,改名为李勣),自此,在并州任职16年,军纪严明,令行禁止,颇受李世民赏识。李世民曾曰过:
炀帝不择人守边,劳中国筑长城以备虏,今我用勣守并,突厥不敢南,贤长城远矣!-----《新唐书·卷九十三·列传第十八·二李勣》

意思是:隋炀帝不能选贤安民,只知道修筑长城来防备突厥,对世情认识如此不清,朕现在委任李勣在并州,就使突厥畏惧他的威名而逃走,边塞安定和平,难道不是远远胜过筑长城吗?

至此,李勣已经达到了其自评中的“用兵以救人死”的阶段。

贞观四年(630年),与太宗时期众将灭为祸唐朝边关数年的东突厥,

3唐高宗时期:老骥伏枥,志在灭高句丽

唐高宗李治

高句丽是中国东北少数民族扶余人于西汉末期建立起来的一个地方政权,虽然是个地方政权,但其存在却令隋唐的四个皇帝为征服它付出了大量心血:

隋文帝杨坚开皇十八年(598年),高句丽曾“驱逼靺鞨,固禁契丹”,出兵进犯辽西,并暗中联络东突厥,企图共同对抗隋朝,隋文帝立即征调水陆三十万大军讨伐高丽,不料行至中途,陆军便遭遇洪水和瘟疫,水军也在海上遭遇风暴,船只大量沉没,大军被迫班师回朝,回到长安时,伤亡过半;隋炀帝杨广三次御驾亲征征高丽而不得,最终耗尽国力,引发了隋末大规模的叛乱,最终葬送了隋朝江山;唐太宗李世民作为杰出的军事家,其战绩用无往而不胜来形容,但征讨高句丽却成了他辉煌的军事生涯中难得的败笔,御驾亲征高句丽竟然取得了和隋炀帝一样的结果,这个事情李世民不能忍,所以李世民深刻总结了失败的教训,决加强海军力量的建设,这为高宗时期灭掉高句丽奠定了坚实的后勤补给工作。

唐高宗时期,乾封元年(666年),高句丽权臣渊盖苏文死后,其长子渊男生接任高句丽首辅之职,另外两个儿子渊男建和渊男产不服,高句丽内讧。高宗认为这是征服高句丽的天赐良机,于是于十二月十八日,任命七十三岁的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以郝处俊、契苾何力、庞同善为副大总管,率高侃、薛仁贵、郭待封等人,分海陆两路大举进击高句丽。

乾封二年(667年)九月,李勣首先攻拔为“高丽西边要害”的新城,并趁势挥军进击,连陷十六座城。渊男建派兵袭击尚在新城的庞同善、高侃,被左武卫将军薛仁贵击败。高侃进军至金山,交战不利,高句丽趁胜进攻,薛仁贵引兵迎击,大破高句丽军,斩首五万余级,攻陷南苏、木底、苍岩三城。总章元年(668年)二月,薛仁贵攻陷高句丽重镇扶余城,扶余平原上四十余城陆续投降;李勣率唐军进至鸭绿栅,奋力击破高句丽军,追击二百里,攻陷辰夷城。高句丽各城都惊骇不安,许多人离城逃走,前来向唐朝投降的人络绎不绝。契苾何力率先抵达平壤城下,李勣随即领兵来到,对平壤形成合围之势。经过一个多月等战斗,高句丽王高藏派渊男产等人持白幡投降,李勣以礼相待,而渊男建仍闭门抵抗。不久后,僧人信诚开门接纳唐军,李勣趁势进攻,一举攻陷平壤,擒获渊男建。至此,高句丽灭亡。

诚然,高句丽的灭亡不是李勣一个人的功劳,是大唐将士上下一心、浴血奋战的结果,是太宗创建的海军发挥的作用的结果,但一场战争的胜利,最关键的是当事将领的指挥调度,对此,身为行军大总管的李勣功不可没,而讨伐高句丽战争的胜利,也为李勣辉煌的军事生涯添上了最后也最显赫的浓墨重彩的一笔。

李勣2

高句丽灭亡的次年,即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十二月,战功赫赫的一代名将李勣走完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终年七十六岁。高宗李治闻讯后为之悲哭,下令辍七日,册赠李勣为太尉、扬州大都督,赐谥号贞武,又赐给棺木,允其陪葬昭陵,并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命皇太子李弘和文武百官为其送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