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都说欧洲女性地位高?实际上,三百多年前此处的女人根本不敢出门

2021-07-06 09:36:51

“一个人不是生下来就是女人,她是变成女人的。女人不是生成的,而是造就的”—波伏娃《第二性》。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女性主义一词被越来越多人所熟知,而法国着名存在主义作家波伏娃作为女权运动创始人之一,其着作《第二性》更是被奉为女性主义的“圣经”。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提到女性地位,就会下意识认为西方在“男女平等”上面比中国发展得好很多,西方在对待女性主义的问题上更为先进等。但其实西方国家过去的女性地位也是很低的,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西方某些地区的女性活得很是悲惨。关于西欧人对待女性的态度,则需要将目光放到西欧文化的起源。

  在西欧大陆上,总的来说,大致接受三种文化影响——日耳曼文化、基督教文化和古希腊罗马文化。然而,这三个文化体系中,除日耳曼文化是宣扬尊重女性以外,另外两种文化皆在贬低女性。在过去另外两个文化影响下,欧洲大部分国家的女性很长时间都受着社会各方面的压迫。

  



  这些国家同中国古代类似,都崇尚“女子无才便是德”,因此,女人受教育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并且,在基督教文化中,充斥着贬低女人,丑化女性的内容。受到基督文化的影响,当时的社会普遍认为:“女性是男性成功路上的绊脚石。”于是,教会提倡“禁欲”的理念。

  基督教认为:人的七情六欲都是不纯洁的,所以,要杜绝一切杂念,更甚者,被要求折磨肉身来达到灵魂的纯净和解脱。对于人的情欲(其实主要是男人对女人的情欲,那个时代没有人会考虑女人的情欲)都如此压迫,可见,中世纪的基督教对女性的憎恶。他们认定女性就是肮脏和不洁的象征,后来直接发展到对女性进行各种迫害。

  



  1480年到1780年的期间,西欧许多国家甚至制定一系列判定女人是否为“女巫”的标准。演变到了最后,甚至只要大家看哪个女人不爽,就都可以为其泼上“女巫”的污名,进而将其残害。在这三百年间,欧洲许多国家都先后掀起一系列整治“女巫”的审判运动。

  当时,还曾出版过名为《女巫之槌》的书籍,专教人如何辨别女巫,原书名为拉丁文,通常被翻译成“女巫之槌”。书中充斥着大量毫无逻辑的辨别方法,借此来施展对女性的残害,例如,书中这样写道:

  如果被告过着不道德的生活,那么这当然证明她同魔鬼有来往;而如果她虔诚而举止端庄,那么她显然是在伪装,以便用自己的虔诚来转移人们对她魔鬼来往和晚上参加巫魔会的怀疑。如果她在审问时显得害怕,那么她显然是有罪的,良心使她露出马脚……

  



  在我们现代人看来,这些内容毫无逻辑,但在那时,却十分被世人所推崇,一时之间,不知道残害多少无辜的女性。这一场是多么触目惊心的惨剧!这实在比中国的“窦娥”都还冤枉!根据文献记载,这些“女巫”被逮捕后就要立刻被斩首示众,接着再施以火刑。

  这样残忍的“惩罚”可以说是给欧洲的女性们带来最黑暗的300年。不是3年,也不是30年,而是整整300年,能持续如此长的时间,并且没有人来将这种不合理的“运动”推翻,可想而知,在当时的欧洲社会中,基督教雨教会占有多么崇高的地位。但女人若是都这样被教会毫无天理人道地杀光,这究竟是在拯救人类还是在自取灭亡?

  



  好在是随着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相继展开,人们终于认识到:宗教对女性的审判是错误的,自然科学让这些谣言不攻自破。时间发展到17世纪初期,这时候的西欧各国又都纷纷发起“反对迫害女巫”的声讨活动,随着各种声讨活动的进行,这场无稽之谈的运动最终被彻底取缔,成为一场黑暗历史随时警醒世人。

  最后一位“女巫”安娜·果尔迪是在瑞士被斩首的,她将永远被人们记住。安娜·果尔迪作为一名特定的文化形象留存在每一位现代人的心中,狂欢节的游行队伍亦或是文艺作品中都时常出现她的身影,所有人都在控诉着这那场惨绝人寰的“运动”是女性的迫害。

  



  在此之后,西方的女性主义迅速得到发展,在进入现代社会的同时,女性也终于先是作为一位“人”存在于社会之中。

  参考文献:

  《第二性》

  《女巫之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