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毛主席临终前,拉着女儿的手问:姣姣,这么久你怎么不来看我?

2021-07-06 09:36:13

1976年9月初,毛主席逝世的前几天,女儿李敏来到了他的病床前。

当时主席正处于昏迷状态。李敏在旁边默默陪了很久,直到主席醒过来。醒来之后毛主席看到了自己很久不见的女儿,他十分高兴,却又有一些心酸。

毛主席拉着女儿的手说:“姣姣,这么久你怎么不来看我?”

李敏听闻此言,也只能默默流泪。

图|李敏与毛主席的合影

除了毛主席和李敏本人以外的其他人听到这一番话心中同样十分酸涩。

尽管当时的毛主席已经八十多岁了,多年生病也不再是精神矍铄,但在大家心中,他始终都是一个精明睿智的领袖,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伟人。

人们对于英雄往往有一种刻板印象,觉得他们流血流汗不流泪,觉得他们永远都不会有柔软的时候。

晚年的毛主席依然是一个高瞻远瞩的政治家,是一个坚定的马列主义者,但他毕竟年事已高,心肠比年轻的时候软了很多。

这时的毛主席很容易被各种事情触动,忍不住流出眼泪。据他身边最亲近的机要秘书张玉凤回忆,他的晚年还特别孤独。

图|中南海游泳池

1976年除夕的时候,也就是毛主席生前最后一个除夕夜,是特别冷清的一个除夕。

那天的气温很低,气氛也并不高。在毛主席当时的住所——中南海游泳池——旁边一片昏暗,只有微弱的路灯光亮。

张玉凤还清楚地记得,毛主席当时吞咽都十分困难,食欲也并不旺盛,在她一勺一勺喂食之下,也只吃了几口。

在吃过饭之后,大家送毛主席到客厅休息,靠在沙发上的毛主席隐约听见了远处的鞭炮声,于是就和身边的工作人员说:“你们也放点爆竹吧。”

过了一会儿,中南海游泳池旁边也响起了爆竹声,这里才有了一点过年的气氛,毛主席也微微笑了一下。

图|毛主席与张玉凤

毛主席让工作人员去放一点爆竹,除了让年轻人也过一下节之外,又何尝没有用爆竹的声音驱散一点自己内心的孤独感的意思呢?

毕竟在这一年的除夕夜,他的亲人、孩子都不在身边,也没有任何访客,只有他和身边的几个工作人员。

任何一个老人都希望能够在晚年儿孙绕膝,享受天伦之乐;也希望老友都在身边,还可以聊一聊当年的趣事。

然而对于毛主席来说,得到这种普通老人的幸福并不容易。

在1976年的时候,毛主席的老战友已经所剩无几了。

图|罗荣桓元帅

毛主席逝世之前,我国十大元帅中仅有4人还在世。

其中罗荣桓元帅在1963年12月16日去世,次日毛主席来到了北京医院,向自己多年倚重的老战友告别,还为他写下了一首《七律·吊罗荣桓同志》。

目前可查的毛主席参加的最后一次追悼会,是陈毅元帅的追悼会。

1972年1月6日陈毅元帅因病逝世,两人从井冈山时期就开始非常亲密的战友。处于特殊时期时,陈毅元帅也受到了一些不公正的待遇,但他坚持为党和国家不辞辛劳地工作。

在审阅陈毅将军的悼词时,毛主席删去了其中功过的评价部分,并说这些“不宜在追悼会上作”。

图|毛主席参加陈毅元帅追悼会

当时谁也没有想到毛主席会去参加陈元帅的追悼会,那时他的身体已经不太好了。

然而在追悼会之前的一个多小时,毛主席突然坚持要出席,在睡袍外面直接套了一件“毛式”服,又披上一件大衣御寒就出发了。

当时到达的时间还很早,毛主席先去见了陈毅元帅的遗孀张茜同志,看到她悲伤的样子,毛主席也不禁潸然泪下。

在参加完追悼会之后,毛主席已经很累很累了,几次迈步都登不上车,后来还是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才勉强上了车。他的病情此后也迅速恶化,在当年2月12日甚至发生了休克。

据医生回忆,在这次重病之后,毛主席的身体状况再也没有恢复过来。后来他没有去参加任何一位老战友的追悼会,也主要是身体原因实在不允许了。

图|董必武同志追悼会

此后很多位老战友的去世,对毛主席来说都影响很大,有些甚至称得上是打击。

毛主席的护理人员蓝桂英回忆,1975年4月2日董必武同志去世,毛主席闻讯愣了很久,很长时间没有说话,而且一天都没有吃饭。

他只是一直一直循环听张元千写的《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还把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改成了“君且去,休回顾”。

董必武和毛主席一同参加了中共一大,是多年的老红军战士、优秀的领导人之一。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他为我国恢复联合国席位,为我国经济体制的建设特别是货币体制的建立都付出了相当大的心血。

图|董必武同志正在看报

当年已经90岁高龄的董必武,与毛主席从相识到一同为理想奋斗,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这样的一位老友去世,毛主席又怎能不被震动。

说起对毛主席影响最大的,还要数周总理和朱老总的去世。

这三位伟人都是在1976年去世的,周总理最早,在当年1月8日就去世了;朱老总在7月6日告别了人世。

当时周总理去世的消息,身边的工作人员都不敢告诉毛主席。

1月8日早晨周总理逝世后,消息被第一时间送往了毛主席的住处。当时毛主席正在床上侧卧着看书,他又是一夜没睡。

图|周总理逝世

毛主席身边的护士孟锦云当时在卧室里值班,她听到了外面大厅里有人走动的声音,知道是有人送来了东西或者是消息,她走出去后看到了一张用于通报事情的白纸,纸上记录的内容让她也是一惊。

平复了一下心情之后,孟护士将纸塞进了自己的口袋后悄悄返回,看到毛主席仍旧在看书,并没有注意到自己出去了一趟。

孟锦云同样拿起了一本书看,但注意力一直都无法集中。

这件事一定是要告诉毛主席的,但如何才能说得缓一点,让毛主席的心情波动不要太大,以免身体出现大问题呢?

她想了很久,最后决定还是等毛主席睡一觉之后再说。

图|毛主席与孟锦云的合影

午饭之后,毛主席休息了大约两个小时。下午三点钟左右,政治局送来了周总理的讣告清样,这是必须要毛主席审阅批复的。

孟护士注意了一下主席的精神状态,觉得还可以,于是在当天下午给毛主席读报的时间,她先随便读了一些其他的内容,然后装作不经意地拿起了讣告清样,读出了第一句:

“中国人民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周恩来同志,因患癌症医治无效,于1976年1月8日与世长辞……”

毛主席原本是闭眼听她读报,突然一下睁大了眼睛,在反应了一下之后,他点点头表示知道了,又闭上了眼睛。

不一时,毛主席的眼窝里就存不住眼泪了, 一颗颗眼泪顺着脸庞滑落。小孟护士心中的悲伤也难以自抑,忍不住也哭了起来。一边哭,她一边读完了讣告,整个过程毛主席没有再说一句话。

图|朱德元帅追悼会

孟护士后来回忆,主席当天又是水米未进,书也没怎么看,自己在房间里呆坐了很久很久,不时默默低念“恩来”两字。

虽然身体已经不允许他去参加追悼会了,但毛主席派人送了一个花圈,作为向周总理告别的方式。

朱老总的去世,是给毛主席的又一次巨大打击。

1976年6月26日朱老总因感冒恶化成肺炎而住院,10天之后的7月6日就因抢救无效去世了。

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华国锋立刻赶到了毛主席病房,向他报告这一消息。

图|华国锋

主席当时结束了一次抢救,从昏迷中醒过来还不太久,就听到了这个令他十分悲痛的消息。

他哑着嗓子问:“朱老总得了什么病?怎么这么快就……”

在听完华国锋汇报朱老总病情后,他嘱咐对方一定要好好料理丧事。随后又感叹:“‘朱毛’不能分离,现在朱去见马克思了,我也差不多了!”

毛主席和朱老总从1928年井冈山会师开始一直合作得非常愉快,关系也十分密切,在此后的48年里很少有产生分歧的事情。

特别是在战争时期,两人几乎形影不离,这才有了“朱毛”之称。这不仅是对两人的尊称,也是所有人对他们二人友谊和成就的肯定。朱老总逝世,对毛主席来说堪称是最后一根稻草。

图|朱德元帅与毛主席

除了老战友们纷纷离世,带给毛主席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和消沉之外,晚年子女大多不在他身边,也是他感到孤独的重要原因之一。

毛主席在子女上面没什么缘分,他和自己的四任妻子总共育有10个孩子,但是活着长大的只有四个,娶妻生子留下后代的,只有一子两女。

毛主席与自己的第一任妻子罗氏感情不深,两人也没有生育子女。他的长子毛岸英生于1922年,是他和杨开慧的孩子。

毛岸英8岁的时候就和母亲一起被湖南军阀何键逮捕,被保释出来之后来到了上海,1936年被安排到苏联学习,直到1946年才再次回到父亲身边。

据老同志回忆,当时毛主席抱病到机场迎接自己的长子,在看到他之后心情和身体一下子都好了很多。

图|毛主席与毛岸英

然而,毛岸英与自己父亲相处的时间并不长,多数时候都是在毛主席的要求下到基层工作。

1950年,他随志愿军出征朝鲜,在司令部任俄语翻译兼机要秘书。当年11月25日,年仅28岁的毛岸英就在美军的空袭之中牺牲了。

当时战争正处于关键阶段,毛主席也在感冒,周总理为战事和毛主席身体考虑暂时压下了彭老总发来的电报。

直到1951年1月2日,美军在第三次战役中失利,全线撤退之后,这封电报才被交给了毛主席。

一封不长的电报,毛主席却看了很久很久,最后强忍着悲痛说了一句:“战争嘛,总要有伤亡。”然而当天晚上他就乘车前往石家庄休养去了。

图|毛主席与杨开慧

毛主席与杨开慧一共育有三个男孩,三子毛岸龙生于1927年2月,1931年初他和长兄毛岸英一起进入了上海大同幼稚园,然而不久就因患病去世了,也有人说是走丢了。

总之,毛主席失去了这个小儿子。

在他与杨开慧的三个孩子中,只有毛岸青活了下来。他当年在苏联隐藏了很多年,常常不敢承认自己是毛主席的孩子。

但这并不是说毛主席对儿子不好。

父子二人时常通信,毛岸青当年36岁了还没有谈恋爱,毛主席还曾经写信给他提供一些建议。在最后一任主席夫人对毛岸青横加指责的时候,毛主席也站了出来维护自己的儿子。

图|毛岸青与家人的合影

毛岸青在父亲的鼓励下找到了自己的真爱,也成为了一名优秀的翻译。

毛主席后来却并不经常去看毛岸青。

曾经有人当面问过主席,为什么不去看一看当时正在病中的毛岸青。

毛主席听完却默默了一会儿,然后说,一看到他,就会想到他牺牲的母亲杨开慧,想到他同样牺牲了的哥哥毛岸英,想到在战乱年代中的颠簸和那么多牺牲的人……

本文开头去看望毛主席的李敏,是毛主席和第三任妻子贺子珍所孕育的孩子中,唯一一个长大成人,平安活下来的孩子。

图|邓颖超

1936年冬天,李敏出生在陕北保安县。

“姣姣”这个小名来自于邓颖超,当时她赶来为毛主席和贺子珍贺喜,看到了这个刚出生的小小女孩,怜爱地说了一句:“真是个小娇娇呀!”

于是姣姣就成为了李敏的小名。

可能有人好奇,为什么毛主席的女儿却姓李呢?

毛主席、周总理等人在陕北指挥全国战争期间,为了适应战争需要,每个人都给自己起了一个代号,毛主席的代号就叫做“李得胜”,意思就是我们一定会取胜。

所以毛主席的两个女儿分别叫李敏和李讷。

图|毛主席与女儿李敏,李讷合影

说起来贺子珍也是一个十分苦命的母亲,她所生下的六个孩子中,确认长大成人的只有李敏一个。

两人的第一个孩子取名为毛金花,然而这个女儿诞生的时候红军所处的形势十分险峻,国民党就快要打到红军驻地,红军已经在做转移工作了。

夫妻二人被迫将这个女儿寄养在了当地老乡的家里,结果后来返回就找不到了。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经多方查访才找到一个可能是的,但是一直也没有被毛主席正式认下。

第二个孩子是个男孩,但出生之后不久就因身体太弱夭折了,这带给了贺子珍极大的打击。

好在不久之后三子毛岸红出生了。他出生的时候也很不巧,正是红军即将开始长征的时候。毛主席将这个孩子交给了自己的三弟毛泽覃寄养。

图|毛主席与贺子珍合影

然而在1935年毛泽覃牺牲之后,这个孩子也失去了消息。

第四个孩子的经历也是类似的。

在红军长征时期,贺子珍在一副担架上生下了第四个孩子。在焦灼的战况之下贺子珍显然没有办法好好照顾他,只能花了四块银元将他托付给当地的老乡。

时间紧迫之下,贺子珍没有留下任何信物,于是寻找这个孩子也变成了一件难于登天的事情。

1936年李敏诞生,这是毛主席和贺子珍两人唯一健康的女儿了。

图|贺子珍老照片

1937年,贺子珍在苏联生下了两人的最后一个孩子,取了一个俄文名字叫做廖瓦。

然而这个孩子的命也很不好,在十个月大的时候因肺炎去世了。

生下的六个孩子中,确定活着的只有一个女儿,这对于一个母亲来说是多么痛的事情啊。

到了苏联之后,贺子珍的另一个期待也没能兑现——苏联的医生也没能帮她将身体里的弹片取出来。这些弹片后来伴随了她终身。

正因贺子珍当时身体很不好,精神状态也不稳定,毛主席才将两人唯一的女儿送到了她身边生活。

图|1948年3月,李敏与毛岸青合影

当时李敏的两个哥哥毛岸英和毛岸青也在苏联读书,这段日子对她来说是很快乐的。

那时因为贺子珍正在跟毛主席闹别扭,所以她不许女儿姓毛,只用了毛主席给她取的小名姣姣,随母姓叫做贺姣姣。

后来贺子珍因遭人诬陷而被送进了精神病院,李敏被送进了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开始了一种有父母,却如同孤儿一样的生活。

由于母亲在她小的时候还一直排斥父亲的存在,所以她并不知道毛主席是自己的父亲。

多年以后她还记得,当时伊万诺沃儿童院的墙上挂了很多的伟人像,哥哥指着其中一幅告诉她,这是她的父亲,她当时还不相信,认为哥哥在骗她。

图|伊万诺沃儿童院近照

早年两人的父女缘分并不深。直到1947年,38岁的贺子珍在王稼祥等人和第三国际交涉之后,由精神病院释放回国,李敏也随母亲一起回了国。

回国之后贺子珍是有一些尴尬的,因为当时毛主席已经再婚了。刚回国的李敏身份也有一些尴尬,因为她从来不知道毛主席真的是自己的父亲。

为此,她写了一封歪歪扭扭的俄文信给毛主席,大概内容是:“我在苏联没有见过您,也不清楚这回事……请尽快来信告诉我我是否是您的亲生女儿,这样,我才好回到您的身边。”

毛主席在收到信后请人翻译成了中文,并很快给女儿回了信:“姣姣,你是我的亲生女儿……爸爸想念你,欢迎你回来。”

图|1949年7月,毛泽东和女儿李敏在香山

1949年初夏的时候,阔别父亲近10年之久的李敏终于回到了父亲身边,也是这时候她才有了正式的名字李敏。

毛主席对于自己身边这个女儿是很疼爱的,他当时逢人就说:“我家有个会说外国话的洋宝贝。”

这就如同天下所有的父亲炫耀自己的可爱又聪明的女儿一样,足见毛主席对她的疼爱。

后来毛主席亲自教女儿中文,经常带着女儿去香山公园游玩,两人父女感情也在一步步升温。

和对待毛岸青一样,在李敏长成一个大姑娘之后,毛主席一方面赞同女儿自由恋爱,一方面也小心翼翼地为女婿人选把关。

图|毛主席参加李敏与孔令华的婚礼

后来李敏也成为了父母之间感情沟通的桥梁,在北京上海之间往返,轮流陪伴父母二人。

毛主席和李敏的父女感情是很深厚的,之所以后来见面的机会越来越少,主要是因为毛主席第四任夫人作怪的缘故。

在她的压力下,李敏一家人搬出了中南海,此后每一次去看父亲都要等待联系、通报很久,有时候等了半天还进不去。

即便有的时候去看父亲,如果遇到继母,还会被冷嘲热讽很久。后来继母干脆利用自己的职权阻碍李敏进到中南海看望父亲。

所以从毛主席患病一直到去世,李敏总共只见了他三次面。

图|1963年12月26日,毛泽东与李敏和她的丈夫孔令华在中南海住地

第一次是在陈毅元帅去世后不久,当时毛主席的病情急转直下,李敏迅速赶到了医院看望父亲。

当时毛主席就拉住女儿的手说:“你要常来看我啊。”李敏不忍心向病中的父亲诉苦,只能含泪点头。

第二次是毛主席有一次病重的时候,李敏特意从丈夫的驻地赶回来看望爸爸,结果当时继母只允许她看一眼。

她到达的时候毛主席虽然已经抢救过来了,但是还没有醒,李敏很想守在父亲身边一段时间,结果又被继母联合其他人轰走了。

直到她无意中从一份中央文件中看到有关父亲病情的消息,她再次不顾一切来到了中南海,然而当时毛主席已经十分虚弱了。

图|毛主席与李讷

在毛主席的所有子女中,唯一一个在父亲身边度过了童年时光的就只有李讷。李讷也是一个聪明的小女孩,深受毛主席宠爱。然而她在主席去世的时候也不在他身边,只回来参加了追悼会。

伟人之所以伟大,背后是很多我们没有看到,甚至想象不到的艰辛。

毛主席年轻的时候与战友在一起,大多数子女都在战乱之中失去了联系;晚年感情深厚的战友们相继去世,留在身边的子女们有的牺牲,有的不在身边,这才让他在晚年分外孤独。

他仍旧是一个睿智的老人,但他却变成了一个孤独的战士,孤单的父亲。

或许正是因为英雄迟暮,才让人更加感伤他的失去与难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