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不恤苍生,优养子孙,数学不好的朱元璋坑苦了明朝

2020-10-21 17:05:04

朱元璋是农民出身,农民打工挣钱的愿望非常朴素,无非是给子孙留下份家业。朱元璋打工打着就打下了整个天下,家业这么大,自然是要给子孙好好安排一番的。

朱元璋亲自制定的《皇明祖训》给自己将来子孙的待遇作了明确的规定:

亲王每年禄米5万石,郡王6000石,郡王子年15以上,每位拨田60顷。公主每位赐庄田一所,年禄米1500石,钞2000贯;亲王女每年1000石,钞1400贯;郡王女每年禄米500石,钞500贯。

此外,比亲王、郡王级别更低的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等也一并作了规定。总之,凡是老朱家的子孙,一律按照《皇明祖训》有关规定发给俸禄。

这《皇明祖训》相当于国家的基本法律,由于制定者是太祖朱元璋,效力格外高,相当于影视剧里常看到的所谓“祖宗家法”,后世皇帝是不大好更改的。

朱元璋这些子孙的待遇自然是非常优厚的,按照大米的市价折算,亲王的年薪大概相当于现在的600多万,由于现代社会货币充盈,读者老爷们可能感受不到明朝的600万是多少钱,我们做一下对比,吝啬的朱元璋给正一品大员开的月薪是87石,相当于人民币1万多,也就是说,朱元璋给自己儿子的待遇是朝廷一品大员的60倍。

尽管如此优厚,然而在明初,这些宗室的花销给朝廷财政带来的负担并不大。待遇虽然优厚,但是宗室人数并不多,在洪武年间,亲王、郡王以下宗室人口加起来也才不过58人。

但是,朱元璋可能没学过数学,人口的增长是指数级的,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洪武年间,宗室人口是58人。

到了一百多年后的正德年间,明朝宗室的人口涨到了3000多。

到了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明朝宗室人口突破了1万大关。

到了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已经直逼3万。

到了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突破了6万。

到了明朝灭亡的崇祯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644年,明朝宗室人口已经突破22万。

从洪武年间的58人猛增至灭亡时的22万,200多年间,明朝宗室人口增长了近4000倍!老朱家的繁殖能力为何这么强呢?可能和明朝的藩王政策有关系。《明史》有载:

法制日增,出城省墓,请而后许,二王不得相见。藩禁严密, 一至于此。

大概是朱棣本人就是藩王造反起家的,明朝对藩王的控制极为严密,连出城扫个墓都需要批准。这些宗室名义上是龙子龙孙,实则是皇室的囚徒。

在这种情况下,这些藩王也就不学无术了,将所有精力都放在了娱乐活动上,古代娱乐活动又比较单一,就造成了这一局面。

另一方面,生育子女是宗室创收的一大手段,按照《皇明祖训》的规定,每生育一个子女,便能在朝廷领一份俸禄,有的宗室为了多领俸禄,竟然收养异性子女冒充宗室。

与迅速增长的宗室相对应的是同样迅速增长的宗室俸禄需要,以禄米为例:

1565年,宗室所需禄米规模为860万石;

1594年,宗室所需禄米规模翻了一番,达到了1800万石;

1615年,宗室所需禄米规模又翻了一番,达到了惊人的3900万石。

这是什么概念呢?

与爆炸式增长的宗室人口数量不同,明朝后期的田赋收入始终稳定在2800万石左右,也就是说,全国的田赋收入都供养不起这些老朱家的子孙。

尽管明朝后期朝廷并未足额支付这些禄米,但是仍然给财政造成了极为沉重的负担,不断加派的赋税最终摧垮了大明王朝的统治基础,老朱家的这些子孙也大多惨死在明末的农民战争中。

朱元璋的初衷是好的,无论皇帝还是普通人,谁不想多照顾照顾子孙,《触龙说赵太后》中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朱元璋这样为子孙考虑,未免有些太深远了,最终也把子孙给坑了。

上述情况也反映了明朝政策的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也就是政策严重缺乏灵活性,宗室负担过重的问题在嘉靖年间已经表现得非常突出,但是朝廷并未拿出切实的改革办法,直到最后拖垮了财政。其后的清朝则表现得灵活得多,搞出来一个爵位递减的制度,很好的解决了宗室负担过重的问题。

网上常有人用“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来夸耀明朝皇帝的铁骨铮铮,这其实大可不必,对老百姓而言,治理好天下才是根本,您倒是铁骨铮铮千古留名了,可这与民何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