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说起编制竹篮,爷爷在那个乱了套的年代,因在家中制竹篮

2019-12-18 04:01:58

爷爷做的竹篮,如同围墙上吹喇叭,早已名声在外。

我小的时候因为没有塑料袋,人人上街卖菜买菜都要用竹篮。小集镇上茶馆门口摆放的精美的竹篮就出自爷爷之手。一直是地方村民的首选,外乡来跑亲戚的客人,也会因其质量上乘、造型精美、价格低廉而常常顺手捎回三两个。

爷爷已过世三年,他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唯一的副业收入是制作竹篮子,每天清早去镇上的茶馆喝茶,就带上几个,边喝茶边卖篮子,爷爷篾器活样样行,编织竹篮是他的拿手好戏,有模有样,美观大方,经久耐用。他编织的竹篮跟别人的竹篮相比显得非常独特,精致。

俗话说近朱者赤,家里有一个这样经年耐月制作竹篮的爷爷,我从小对于竹篮制作耳濡目染自然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第一道工序是选材。爷爷说:“要经究耐用,竹篮材料先得讲究,长了三四年的中年竹为好。太嫩的做竹器会变形走样,也很难破,太老的易脆、柔韧性差。


第二道工序是削篾。这既是苦力活,又是技术活。只记得爷爷一边打盹一边削竹,眯着眼睛只见手在动,一条条薄如蝉翼、透明光滑的竹条象流水一样从指尖冒出来,这就是所谓的熟能生巧吧。篾一般要削三层,第一层篾,青中带黄,光滑发亮。第二层,黄中带青。第三层就是篾黄了,就是竹子最里层的,一般是不用的。当作硬柴火烧掉了。劈好了篾,扎好,放到村边的塘里去泡,次日再拿出来晒好,直到晒干。若是阴天,也得烘干。爷爷说:不然的话,篾片会变黑,不光鲜了,就不好用了。有一种竹篮越用越红,我们叫“刮篾佬”,就是刮掉青竹表面的青色后再削篾制成,这样的篮子可以多卖几毛钱,而且越用越耐看,相当于现在的高级竹凉席那种颜色,小时候我最喜欢帮爷爷刮竹皮了。


第三道工序就是编织了。就编织竹篮而言,先打团鱼底,N个“X”型交叉组合组成一张网,用毛竹围一个圆,成为竹篮的底部。小时候我也能帮上忙,现在却已忘得一干二净的了。整个编织过程只能留下依稀的景象,只记得一只竹篮,从选料、破竹、削条到编花成型,刨光,要经过很多道工序。竹篮做好后,因是新篮,还有一定湿度,还必须风干后,才能最后定型。

说起编制竹篮,爷爷在那个乱了套的年代,因在家中制竹篮
“偷偷”卖了几个钱。却遭来大队、生产队干部横眉竖眼的训斥,被要求割掉“资本主义尾巴”,到后来被打成“牛鬼蛇神”。关进黑屋子,胸前挂牌子批斗。在我识字的时候,家中大梁上那几个红字“牛鬼蛇神”“走资派”……等等大红标语也是我最早认识的字,长大了才知道这是爷爷的痛苦经历,后来平反后一家人吃饭,抬头看到头顶上的大字,就要拿出来说一番文化大革命的经历,这些红卫兵张贴的“批斗标语”一直成为家中“嘲笑”爷爷的话题。

而如今当绿色、环保再次得到人们重视时,竹篮这个曾经的生活必需品又慢慢回到了人们的视线中。而爷爷却已带着他那一生的技艺长眠于家乡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