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吴三桂的不安人生:马嘶双声万世留,国仇家恨永不休

2020-09-28 17:05:05

世乱金瓯破,枭雄意气高。任他樯橹自身漂。铜鼎欲知归处,须看我抽刀。

赤心昭明月,清风不折腰。奈何流寇戏吾娇。冲冠一怒,一怒马萧萧。一怒令旗横指,国祚顿时夭。

保明,还是降清,这是个问题。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吴三桂的心头,他死也想不到,自己的这次抉择将影响着整个中国近代史。

▲吴三桂剧照

吴三桂在脑海中一次又一次的推演着两种选择的结局,有时候活着的事儿,比死更艰难。

保明之难

“朕凉躬圣意,有伤天德,死去无颜见祖宗。故去面冠,以发覆面,任贼分割,无伤百姓一人!”说罢崇祯帝将会在一棵树下终结自己的王朝和生命,只留下一段故事和仅存的一些气节,这就是崇祯荒唐的一生。

▲明思宗朱由检自缢殉国处

吴三桂对这种慷慨悲歌的故事并不感冒,身为统帅他有更为实际的问题需要去面对。而且袁崇焕被千刀万剐的结局也无时不刻不萦绕在他的心头,一旦自己为了大明江山死战不休,自己就要独自面对大顺和大清的群起而攻,两面夹击。

杀身殉国?从袁崇焕被押上刑场的那天,吴三桂的心,也跟着一起死了。心死了,行尸走肉就只为自己而活。

▲明末边镇将领剧照

吴三桂也曾和无数的少年一样壮志凌云,在无数个夜晚梦到自己做着“提携玉龙为君死”的壮丽事业,自己的名字将被整个帝国铭记——他最终做到了,不过是以另一种方式。再到后来垂垂老矣时候的那场闹剧,可能他永远也忘不了袁崇焕那天在刑场的眼神,鲜红的望出了血,不过这一切都是后话了。

当下的吴三桂要的很简单,那就是活着,可是活着需要筹码。

降清之困

吴三桂望了一眼山海关,天下第一雄关,这是他手中最重的筹码。麾下的部队装备精良,火器重炮一应俱全,而他就掌握着大门的钥匙,这扇大门要对谁开启呢?

是李自成还是皇太极?

大清雄踞东北,土地富饶,资源丰富。大顺势力范围广大,而且一路势如破竹,李自成万夫莫当。吴三桂最终选择了大清。

▲沈阳故宫旧址

因为大清具有大顺不具备的一个重要优势,组织度。大清从兴起以来,已经形成了一套有效的管理体系,保证了整个组织效率极高的运转。而大顺虽然一路胜利,可是由于缺少组织制度,无法彻底改编投降的明王朝势力,而且内部矛盾不断,李自成的大麻烦还在后边。

大顺需要征战之后一段时期的沉淀,让官僚体系运转起来,这样才能把人力和资源最大限度地结合起来,形成发展,李自成才能从起义变成天命所归。

▲“闯王”李自成蜡像

吴三桂留下万古骂名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这一点,大清当时根本没有能力彻底吃掉大明或者大顺,是吴三桂给了大清入主中原最后的钥匙,当时的吴三桂,还是明将。大清还是异族。为什么吴三桂不把钥匙交给大顺呢?

因为投靠大顺,他只能是一个将军,是一个降将,还是袁崇焕的影子,这个影子伴随了吴三桂一生,折磨了吴三桂一生,直到他死去。

只有大清能让他改变命运。

▲山海关旧址

投降大顺,李自成将得到山海关,自己将失去手里最重的筹码——李自成很可能在得到山海关后直接杀掉李自成,亦如崇祯帝以一种极端惨烈的方式杀掉了袁崇焕,人心似水,吴三桂不想再想下去了。他发现自己已经从那个意气风发,一心报国的少年变成了痴迷于兵权,多疑偏执的地方军阀。

冲冠之怒

与此同时,大顺对他的家人下手了。是吴三桂为了陈圆圆冲冠一怒吗?还是是陈圆圆给了吴三桂最合适的借口呢?历史就是如此,从不非黑即白,而是两者皆有。

让清军入关之后呢?吴三桂在盘算着这个大问题。

▲吴三桂及陈圆圆雕像

山海关已经是北方最后的防线,一旦清军挥师入关就要面临如何统一全国的新问题,而吴三桂此时手握重兵,大清势必有求于吴三桂的帮助,这个时候,吴三桂的位置就不只是一个将军那么简单,袁崇焕的幽魂暂时的消失了。而且与此同时,大顺军队进京之后暴露了自身的局限性,大肆烧杀抢掠,明朝的旧势力敢怒而不敢言,不敢言是因为大明朝自身的衰败,而不是大顺军队的壮大。

皇太极比父亲更加沉稳细腻,他深知自己必须在李自成安定下来之前击溃大顺的军队,因为李自成在北京站稳了脚跟,彻底的宣示了王朝政权的正统合法性,整个官僚体系进入了正常运转,百姓的社会生活恢复了正常,那么大清就再也没有进一步的机会了,自己的王朝美梦也就只能到此为止了,想要避免这种千古遗恨,大清需要帮手,皇太极也把目光投向了吴三桂。

▲清军入关场景绘画(现代)

吴三桂整理了自己的思绪,他知道,李自成需要的只是时间,而自己跟大清缺少的正是时间,和皇太极联手,事成之后自己将会得到更多的机会,但是如果自己归顺了李自成,自己极大概率会落得比袁崇焕更加凄惨的下场。

吴三桂把手中的钥匙交给了大清,迎接这支军队的,将是最后的王朝,大清。

不知道吴三桂在交出山海关的一刻在想什么,是袁督师最后刑场的一声哀叹,还是崇祯帝一生的歇斯底里,亦或是陈圆圆的一颦一笑,历史留下了故事,可是那一刻的感受只有自己知道。

男儿气势如虹,日月流光似梦,吴三桂做出了自己的抉择。

参考资料:

《清史十六讲》王锺翰

《清史讲义》盂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