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粟裕将军是如何活学活用毛主席十大军事原则的?

2019-12-11 04:02:14


一切理论的基础是实践。构成毛泽东军事思想重要内容的"十大军事原则",是毛泽东根据前线将领的作战经验总结、概括出来的。

"军事原则"如下:

一、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和强大之敌。

二、先取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广大乡村,后取大城市。

三、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 。

四、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两倍、三倍、四倍、有时甚至是五倍或六倍于敌之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在特殊情况下,则采用给敌以歼灭性打击的方法,即集中全力打敌正面及其一翼或两翼,求达歼灭其一部、击溃其另一部的目的,以便我军能够迅速转移兵力歼击他部敌军。力求避免打那种得不偿失的、或得失相当的消耗战。

五、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每战都应力求有准备 ,力求在敌我条件对比下有胜利的把握。

六、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即在短期内不休息地接连打几仗)的作风。

七、力求在运动中歼灭敌人。同时,注重阵地攻击战术,夺取敌人的据点和城市。

八、在攻城问题上,一切敌人守备薄弱的据点和城市,坚决夺取之。一切敌人有中等程度的守备、而环境又许可加以夺取的据点和城市,相机夺取之。一切敌人守备强固的据点和城市,则等候条件成熟时然后夺取之。

九、以俘获敌人的全部武器和大部人员 ,补充自己 。我军人力物力的来源 ,主要在前线。

十、善于利用两个战役之间的间隙,休息和整训部队。休整的时间,一般地不要过长,尽可能不使敌人获得喘息的时间。

毛泽东1947 年 12月发表这10条军事原则的时候,国共战争刚好进行了一年半。

这年的8月,也就是军事原则发表的前四个月,毛泽东致电陈毅、粟裕,褒奖华东野战军:"在第一年作战中,已表现自己为全国各区战绩最大的军队。"

这的确是一支鹤立鸡群的军队。

从内战爆发伊始到这时,在粟裕的战役指挥下,华东野战军相继取得苏中、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等大捷,共吃掉蒋介石的老本43.4万余人,占解放军全军112万人歼敌总数的39%。

就在这一年,全军进行较大规模的战役42次,其中歼敌2万人以上的战役达11次,粟裕指挥6次,占54.5%;歼敌3万人以上的战役达8次,粟裕指挥4次,占50%。

蒋介石靠枪杆子起家,他的万里江山与"唯我独尊"的地位,也是靠军队支撑的,没有了军队,他什幺都不是。

毛泽东当然看到了这一点。因此,他总在算计蒋介石的军队。

除了常常规定各战区的歼敌任务之外,还告诫麾下将领们说:"消灭了他(蒋介石)的力量,也就算打倒他了。所谓蒋政权,也就是表现在他的军队上"

他还幽默地说:"大观园里贾宝玉的命根是系在颈上的一块石头,国民党的命根是它的军队。"

蒋介石开战之初,有四百万人马,因此,踌躇满志,顾盼自雄。不想才过去一年,就被毛泽东搞掉了四分之一。而其中,粟裕拔得头筹,占了39%。(解放战争四年,也是粟裕的部队歼敌最大,达到245万)


最难打的仗当然在战争的起始阶段。

作为弱势一方的中共军队,面对数倍于己之优势国军,不但必须顽强抗击其疯狂的进攻,保存自己,还要千方百计歼灭、消耗其有生力量,所以毛泽东称之为"爬坡"、"到顶"阶段。

战争的中后期,随着双方军事力量的强弱转化,中共军队质量、数量均占优势以后,就可以摧枯拉朽,势如破竹,比较容易大量歼灭国军。"有的时候根本不用打仗了,喊一声敌人就投降了。"

比如林彪与聂荣臻联合吃掉国军52万余人的平津战役,刘邓大军吃掉国军90余万人的西南战役,数量听起来惊人,但都是战争中后期进行的。国军起义、投诚占绝大多数,的确如毛泽东所估计的,只需"喊一声"就行了。

因此,毛泽东将这个阶段称之为"传檄而定"、"下坡"。

起始阶段的战役,重大意义不仅在于挡住蒋介石最有威力的"三板斧",大量歼灭其精锐部队,还在于为全军后来的战役提供优秀战例,也为毛泽东概括十大军事原则提供了理论依据。

这一军事原则,粟裕至少贡献了4条经验。

1946年7月,粟裕以少胜多,创造了苏中3万人对12万人"七战七捷"的奇迹。

这是国共全面开战以来的首次大捷,毛泽东闻讯后,笑逐颜开,当即亲自提笔,将这一经验发给各战略区指挥员学习、借鉴:

" ……我军主力只有十五个团,……没有采取平均主义的补充方法。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打敌一部(例如未宥集中10个团打敌2个团,未感集中15个团打敢3个团),故战无不胜……这一经验是很好的经验,希望各区依照输,并望转知所属一体注意。"

不只如此,这年8月29日,毛泽东还致电山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叫他仿效粟裕的办法:"你率主力应在睢宁以东地区待机,仿粟裕办法,集中主力歼敌一部。"


9月16日,毛泽东又专门发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指示,再次概括了粟裕的经验:

"集中绝对优势的兵力,即集中六倍、五倍、四倍,至少也要三倍于敌的兵力,反对平分兵力;在敌处进攻我处防御地位时,选择敌前进中较弱的一路(一部),首先进行分割包围各个歼击,得手后,依情况,再逐次歼击他路(他部)之敌。"

显然,这一经验与后来的"十大军事原则"第四条是一致的。

"七战七捷"结束后的当天,粟裕也在《四十五天自卫战的简述》总结了战役的经验。

针对此战中"撤出如皋、海安是战略上失败"的一些错误看法,他总结说:

"我们不要轻易放弃要地,但更要保存有生力量……如果我们死守海安,……把有生力量消耗了,那幺海安仍旧要放弃的。那样,就与我们主动撤出大不相同,正中敌人的毒计。

海安撤出后,不但我们的有生力量保存了,而且转入了主动,待机作战,……消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

因此,大家要记住:谁保存了有生力量,谁就会胜利;谁消耗或者丧失了有生力量,谁就会失败。"

这一"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不以保守城市为主"的经验,后来和其他战区相似的经验一起,被毛泽东概括为"十大军事原则"第三条内容。

1946年10月至11月,粟裕指挥华中野战军进行了涟水战役,歼灭国军9000人,其中包括蒋介石的看家王牌整编74师6000人。

这一仗前后,粟裕忙里偷闲,利用战斗间隙对部队进行整训。

不久,他与华中野战军政治部主任钟期光一起,总结出了"立功运动"、"溶化俘虏"、"评定伤亡"等政治工作经验。

这三项首创的经验,成为华中野战军以及后来华东野战军"政治工作的三把钥匙"。

其中,"立功运动"的经验在1946年11月被延安新华社广播推广,被称为"人民自卫战争中的一个创举"。

不久,延安《解放日报》多次发表新闻与短评,高度评价这一运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此后,"立功运动"迅速在中共所有部队和各个解放区得到广泛推广,对保证战斗任务的完成和加强部队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


"溶化俘虏",即注重对俘虏士兵的教育争取工作,通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方针政策,以此"瓦解敌军"、"壮大我军",最后达到了"即俘、即补、即战",使自己的对手和"冤家",几乎成了自己的补给队。

"七战七捷"后,被俘的国军士兵多数是来自底层,饱尝生活艰辛的工农子弟。经过华中野战军的忆苦教育,都怀着对美好新生活的向往,立即掉转枪口,向原来战壕的"弟兄们"开火。

他们受过正规的军事训练,战术、技术比一般的翻身农民士兵好得多。

参加华中野战军后,许多人迅速成长为战斗英雄、基层干部,不仅解决了华野的兵员补充问题,而且提高了其战术、技术。

这一经验经粟裕与钟期光总结推广后,为华中野战军及华东野战军的接连胜利与壮大起到了重大作用。

1947年2月粟裕指挥莱芜大捷后,华野有的部队俘虏兵的比例达到50%以上,多者甚至达到70%,技术兵种的人员则基本是俘虏兵。

粟裕在这年7月19日与陈毅一起署名报告毛泽东的《华东建军经验》中说:

"一年来俘虏补入野战军的,最低估计10万人。现在连队情形,如4、6、1各纵,计百分之70到80是俘虏兵。其余各纵,亦达百分之40到60。一年内总伤亡计9万余,我亡万余,残废计5千人,大部归队。这全归于野战军高度集中胜利多俘虏亦多。这10多万俘虏,解决兵源,此与扩军数目相等,或竟超过。"

这一经验后来同样被推广到了其他野战军。据统计,中共军队"到战争第二年结束时,大约溶化了80余万俘虏兵"。

这幺典型的经验,毛泽东在5个月后欣然将其概括为"十大军事原则"第9条内容,是理所当然的。

"评定伤亡",是总结伤亡较多的经验教训,不仅增强了官兵之间的团结,而且促进了学习战术、技术的积极性。

钟期光后来回忆说:"粟裕同志对此作了深入的研究,科学地提出了'评定伤亡',不仅追究非战斗减员,而且对战斗减员也发动群众进行具体分析:……过去只强调"三猛"战术,就是猛打、猛冲、猛杀,部队虽然表现英勇顽强,但往往伤亡太大。开展'评定伤亡'活动后,大大减少了不必要的伤亡,有利于保存有生力量。"

这一经验也很快被推广到其他野战军。1947年12月,林彪的东北民主联军就曾以《华东解放军始创战评》为题,介绍了华东野战军的经验材料,并收入了《连队工作丛收之一》的册子。

短暂的整训后,华中野战军部队如虎添翼,战斗力更加强大了。

从1946年11月26日到12月8日,粟裕又指挥部队创造了盐南大捷,被延安《解放日报》称为"粟裕将军所部的第11次大捷。"

此战结束后不久,粟裕又负责战役指挥,马不停蹄,指挥了宿北大捷。

在如此频繁的战斗间隙,还能休息和整训部队,并取得巨大成效,这当然是一条很好的经验。

于是,毛泽东加以概括后,成为"十大军事原则"第10条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