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看懂了哈密的归属问题,才知道明朝的“开拓进取”纯粹是一个谎言

2020-08-29 17:05:02

作为一个《明史》爱好者,一直以来都有一个问题困扰着我:

为什么明朝的疆域从永乐朝以后就不断缩水?

洪武建文时期:约450万平方公里

永乐时期:约700万平方公里(算上了奴儿干都司和交趾)

英宗时期:约400万平方公里

嘉靖时期:约350万平方公里(两京一十三省)

崇祯时期:约300万平方公里(辽东失守)

说实话,我在搜集完这些有关明朝疆域变化的资料后,内心也着实吃惊不小,或许是被那些博流量的“热血视频”先入为主的原因吧,我总认为“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大明朝应该拥有着十分庞大的疆域。

而事实上,明朝疆域鼎盛时期也就只有约700万平方公里(百科里标注的997万平方公里是算上了乌斯藏和奴儿干都司),和汉唐全盛时期相比,足足缩水了近400万平方公里!

当然,拿不同历史时期这一横向维度作参考显然是不太合理的,毕竟汉唐距离明朝隔了好几百年,但是,领土大小无非也就是“开源”和“节流”两个因素所决定的:

“开源”——锐意进取,开疆拓土

“节流”——消极防御,以守代攻

最常用的明朝疆域示意图(永乐)

按照正常的历史规律来说,若国家强盛则领土相对就大;若国家衰落则领土相对就小。这本无可厚非,可奇怪的地方在于明明还在强盛时期,明朝领土却出现了大面积的缩水。

这种情况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这引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心——如果说是外敌的因素,汉唐的外敌也不少,怎么就没出现这种情况呢?看来,除了外部原因以外,明朝内部的原因才是真正的关键!



和汉唐全盛时期相比,明朝领土的缩水主要体现在西域地区,故而“西域”就成为了破解这一谜团的关键所在。

按照明初划分的卫所分布,明朝在西域地区的卫所以“哈密卫”为主。在此之前,哈密曾是西域地区一个强大的王国,这一切都要从元顺帝北遁谈起。

处于三方势力汇聚点的哈密卫

朱元璋攻陷大都后,元朝残余势力逃往了漠北,当时的西域正处于察合台汗国统治之下,察合台汗国衰亡后,西域也陷入了混乱之中,大大小小的王国先后而立,其中就有“哈密国”。

对于西域的局势,朱元璋有着非常清醒的认知,他认为西域是明朝西北地区的有力屏障,而要想让它起到这个作用,就必须先收服哈密。

从洪武十三年开始,朱元璋就将武力试探作为经略西域的重要方针。面对强大的明军,西域的诸多汗国纷纷投入明朝的怀抱,唯独哈密国凭借强大的国力,对明太祖的“橄榄枝”不闻不问,甚至还派遣使者前往明朝向朱元璋申请互市。

一个蕞尔小国敢主动向天朝提要求,这种僭越的行为极大地刺激了朱元璋的自尊心——我主动跟你贸易那是赏赐,你主动跟我贸易就是对我的不尊重!

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派遣左军都督刘真亲征哈密,一向自恃强大的哈密碰上了真正的敌手,没过几个回合,哈密就屈服了:

“遣回回哈只阿里等来贡马四十六匹,骡十六只以示臣服。”

朱元璋接受朝贡

但此时的哈密还只是和明朝建立了朝贡关系,严格意义上来说这属于外交,而让哈密正式成为明朝内政的人则是明成祖。

为了转移世人对于自己“得位不正”的关注,明成祖将对外经略作为治国的方针。从这一点来看,永乐时期的明朝领土最大不是没有理由的。

1403年,明成祖下诏允许哈密与明朝开通马市进行贸易,得到了这一巨大恩赐的哈密王立即向明成祖表示顺服,并向明成祖申请册封。

这个举动带有明显的政治信号——哈密有意归顺明朝!

Tips:按照中国古代传统的朝贡模式,接受册封就表示自己承认了对方作为宗主的地位,而实行册封的人则拥有对被册封人的绝对统治权。

不过,尽管“郎有情,妾有意”,但哈密和明朝的关系依然十分微妙,二者之间还存在着一层“窗户纸”——明朝没有足够的理由介入哈密的内政。

很快,机会就来了!

明朝前脚册封完哈密忠顺王,后脚就被哈密周边的势力鬼力赤下了黑手,忠顺王被毒死了。

明成祖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是,就借着质问鬼力赤的由头介入了哈密的内政。1406年,明朝政府以“维护哈密稳定”为由,诏令哈密国王归顺明朝,并在哈密正式设卫。

至此,哈密卫正式成立,哈密也从“外疆”变成了明朝的“内城”!

历史事件到这里算是告了一段落,但是回到我们之前所提出的问题——明朝领土缩水的内部原因是什么?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似乎研究出了一些门道。表面上来看,永乐皇帝是一个锐意进取,开疆拓土的君王,但是从仁宣二帝开始,明朝的开疆拓土就终结了,这就意味着永乐皇帝并没有把“开疆拓土”作为明朝的基本国策,那么他的后世之君也就不会继承他“开疆拓土”的方针。

其次,先前我们提到,永乐皇帝之所以对外经略如此积极,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想转移朝政的视线,将国家的视线从对内转向对外。这对于他个人而言是很有利的,因为如此一来,朝臣和民众就不会过度地关注他谋朝篡位的事实,换句话说,他想用开疆拓土来掩盖他的罪过。

所以,从这一点来看,永乐皇帝开疆拓土不假,可实际出发点却不是因为“领土意识”,更多的是为自己博一个好名声!

明成祖影视剧形象

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臆想,但接下来的深入研究,却从侧面佐证了我的这一观点!



明成祖将哈密置于明朝版图仅仅半个世纪,哈密卫就受到了另一股势力的强力冲击——吐鲁番。

从成化到正德,吐鲁番对与哈密卫的骚扰日益严重,除了吐鲁番本身的崛起以外,地理位置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二者相距约400里

从吐鲁番的视角来看,哈密卫并不在明朝长城防线之内,和蒙古人的想法一样,只要不在长城防线之内,那都是可以去“打草谷”(劫掠的俚语)的地方。

尤其是在成化年间,吐鲁番对于哈密卫的骚扰几乎贯穿了明宪宗执政的全部时间。成化十二年,在对“哈密忠顺王继承问题”上,明朝作出了让步——原本应该让亲顺明朝的阿尔察继位,结果却让哈密地方自立的罕慎做了忠顺王。

从这一刻开始,哈密卫作为明朝西北屏障的地位就逐渐丧失了。

果然,不久之后,哈密就发生了叛乱,这原本是在意料之中的事情,可明朝的态度却有些出人意料——大臣对是否出兵产生了严重的分歧。

请注意!从这里开始,我们就要逐步揭开“明朝领土缩水”的根本原因了!

大臣争议

这次争议的结果是——不出兵!

是不是很意外?这样的结果和明朝强硬的形象完全不符!大臣们的理由则是尽最大可能支持亲顺明朝的忠顺王继位,用和平的方式解决矛盾。

这里其实就涉及到了士大夫阶层的态度问题了!

从永乐朝以后,边防的事务就不再以皇帝的个人意愿作为标准了,而是交给了内阁以及士大夫阶层去处理,所以边防问题的妥善与否直接取决于士大夫的态度,

明成祖设立哈密卫以后,士大夫就一直视哈密为”内城“,而到了成化时期,这样的态度发生了些许改变,虽然还是视哈密为明朝固有之领土,但是因为明朝国力的衰退,对于边防的经略更多地是以防守为主。

就拿上文提到的”群臣争议“为例。

如果这件事情发生在永乐时期,那么我敢肯定,明朝政府绝对会出兵摆平的,但是现在是成化年间,在经历了“土木堡之变”和瓦剌崛起后,明朝政府面对的边患更加严重了,这就使得士大夫阶层开始考虑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稳定地解决矛盾,毕竟单靠打仗是非常吃力的,一不小心就会酿成灭顶之灾。

所以,在面对吐鲁番的威胁时,明朝的士大夫们才会选择和平解决。

其次,就哈密本身而言,明朝士大夫对它的态度也有了不小的转变:最开始的时候,明朝政府视其为边防的重镇,希望依靠它来维稳边境,可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朝的边患事务发生了”由西到东“的转移,蒙古和辽东问题越来越突出;而哈密卫是无法处理这样的事情的,本着”先重后轻“的原则,哈密卫就逐渐失去了它作为重心的地位。

于是,在士大夫眼中,哈密就成为了一个政治象征,其实际意义慢慢地就被淡化了。

不过,即使被淡忘,哈密依然是明朝的疆域,可到了嘉靖时期,士大夫们的思想又发生了质的变化······

嘉靖初年,吐鲁番攻取了哈密,在铁一般的既成事实面前,明朝不得不承认,自己彻底失去了哈密。

令人费解的是,明朝对此几乎毫无反应,甚至还有些大臣上书认为“哈密本来就对大明毫无意义,失去也就失去了吧!”

最开始我以为是“阿Q精神”在作祟,明朝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才这么说的,可是后来我发现——明朝真的是这么想的!

早在哈密失守之前,明朝内部就出现了“放弃哈密”的主张,理由则是固守哈密不如固守河套,固守京畿,大明应该把主要的力量用于关内的防守。

这样的言论出发点是好的,也相对符合当时明朝的国情,但事实并非这么简单!

首先,提出这些言论的人都是当时的主事大臣,其中就有内阁首辅杨廷和,他的朋党一提出这个意见就遭到了抨击,反对派认为是他们的懦弱无能才导致边患如此严重。

可千万别以为这些反对派是为国着想!

这些反对派真正的目的在于扳倒杨廷和。嘉靖初年发生了一件大事——“大礼议事件”,该事件的主要情节就是杨廷和等人想让嘉靖皇帝入奉大宗,放弃自己兴献王儿子的身份,嘉靖不同意,结果双方僵持不下。

这件事情发生后不久,哈密就被吐鲁番所侵占,于是,反对派就以“边患不睦”为由肆意抨击杨廷和。

值得注意的是,反对派的第一次弹劾主要是以“哈密失守”为主要对象,但是嘉靖皇帝并未理睬,接着又上了第二道书,弹劾杨廷和等人私结朋党,嘉靖皇帝这才重视起来。

这一细节很值得我们玩味!

哈密失守并没能让嘉靖皇帝重视起来,就说明这种事情在当时明朝政府看来并不是什么大事,这也符合之前我们提到的“放弃哈密”的主张,一直到勾结朋党的罪名出现,嘉靖才重视起来。

原来,“哈密失守”之类的边患事务一直就被士大夫的朋党之争所左右!

终于弄清楚了根本原因之所在,从永乐时期之后,哈密就慢慢地沦为了一个政治象征,在主管边防事务的大臣心中,哈密的地位经历了如下的变化:

内城重镇——政治象征——可有可无——直接放弃

这样的规律不仅仅是针对哈密而言的,之后的辽东问题,建州问题等等都是依照这个作为参考的。



当我搞清楚了“明朝领土缩水”的根本原因后,我觉得历史开始变得讽刺了起来,虽然有一种拨开云雾见光明的快感,但是对于推翻我之前对于明朝的印象,还是有些不能释怀。

明朝领土的缩水其根本原因在于士大夫“领土意识”的狭隘,可事实上,对于越来越孱弱的明朝国力而言,这也是必然要发生的事情。

正所谓“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有了这样惨痛的教训,方才觉得“中国,一点都不能少”这句话是如此的有分量,这不仅仅是历史给我们的教训,更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所要恪守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