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中国文化绵延不绝,古老的汉字居功至伟!

2020-07-15 18:01:31

华夏文化绵绵不绝,汉字表意,各地读音不同,但意义相同。几千年中国人白话无论怎幺变,文言文一直没变,这也是现在的我们,还能读懂3000年前先贤的文献,在说什幺。

中国的汉字可以万计,字义不止于万,能发出的音仅数百,同音怎幺算是缺点?不让同音,如仅几百字那文化的意境何在?

例如:画上荷花 和尚画

精妙之处,在于平凡中见功力,细微处见博大,平淡中见精彩!

一个民族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最核心的便是,文化的传承绵绵不绝、经久不衰。中华文明的智慧就藏在汉字中,每个会说汉语的华人,自然就会深受其益,不知道的是“笨”、身在福中不知福而已。

欲灭其族,必先去其史。欲去其史,必先毁其文。然而,百年前民国的知识分子,喊出“汉字不灭,中华必亡”的口号。

民国17年9月,南京国民政府大学院公布《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不只是说标注拼音,而是说要全部字母化。没搞错了吧?因为汉字,才使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国家走向一统。此举,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

为此,“现代语言学之父”公认的旷世奇才,赵元任先生撰《施氏食狮史》,全文连标题九十六字,仅有一个读音: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施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施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施氏始试食是十狮尸。食时,始识是十狮尸,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以上,奇文共赏,感谢分享,,我不信你全懂,赵老先生妙用Shi无声胜有声,够外国人学一辈子的。

石室有个姓施的诗人,喜好吃狮子,并发誓要吃十只狮子。十点的时候,十只狮子正在市上。这时候,施诗人也正在市上,看到十只狮子,就收拾了它们。然后把十只狮子的尸体弄到石屋。石屋里有点湿,又叫侍者擦了擦,擦完后开始吃十只狮子的肉,吃的时候才知道十只狮子的肉实为十个石狮子的肉。试着解释是这幺回事。有点绕,看不明白。

赵元任先生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大师此文的初衷:是用这种在日常语言生活中,不会发生的极端反例,说明使用“罗马字母拼音”的可能性,及一些不能使用拼音的特殊场合。同时告诉国人,搞拉丁化而不搞白话文是不行的,而当时在书面语,多为文言文的情况下,拉丁化更是无法有效推广。

拼音只是识字的辅助工具,汉字才是正体和根本。可以没有拼音,但绝对不可以没有汉字,拼音取代不了汉字的。当时的文人,认为中国落后的原因是汉字,那时候识字的人不多,改成拼音可以减少记忆,能让更多的人识字。他们的初衷是好的,也是真为国家前途着急了,只是方法不对。

文字就是文化的载体,去掉自有文字、选择舶来品,就是对自身文化的轻视和背弃。

汉字是“型、音、意”,拉丁字母是“型、音”,一个二维,一个三维。汉字跟拉丁字母,感觉不是一个层级的东西。汉字本身就是中华文明的载体,作为象形文字寓义于形,要比西方表音的字母文字博大的多,拼音也并没有减少记忆。

华夏古人也有独有的注音方法,据史料:

反切法:用汉字或注音符号表示“韵”和“调”,将它们拼合成,被注字的读音。它是古代中国运用、流传最久的一种双拼制注音法。

繁体字确实真的很美、是文化。汉字化繁为简,有利有弊,是个潜移默化的过程,简化字的很多简化写法古代已有,但其象形、会意的本质不变。不然,你我现在还在用着甲骨文呢。老祖宗留下的文化精髓,是要融入到群体中去,变成民族的思想,那才是真正的恒久传承!


贴主:罗杰新于2020_07_10 10:55:19编辑
楼主设置:谢绝布衣用户参与回复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