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在明朝中朝宗藩关系,是这样确立的

2020-07-11 18:00:24

一、明朝中朝宗藩关系确立的背景

? 在元末农民起义的烽火中, 朱元璋经过多年的征战, 终于在 1368年建 立起明朝政权, 以元至二十八年为洪武元年, 定都南京, 是为明太祖。 同 年, 明军大举北伐, 攻占元朝首都大都, 并将元朝势力从大都驱逐到塞外, 元朝灭亡。

明朝建国之初, 周边的形势对刚刚建立的明政权相当不利。 元顺帝北 逃塞外, 蒙古残余势力仍然控制着漠北, 并在一段时间里沿用元的国号, 史 称北元。 当时北元仍拥有相当的军事实力:在南方有故元梁王把匝剌瓦尔 密的势力;在东北有故元丞相纳哈出部拥兵 20万, 屯居金山 (今辽宁开原 县东北 ) ;在西北有河南王扩廓帖木儿部 10万, 居山西太原。 正如谷应泰 在《明史纪事本末》所言:“顺帝北出渔阳, 旋舆大漠, 整复故都, 不失旧物, 元亡而实未亡也……引弓之士, 不下百万众, 归附之部落, 不下数千里也, 资装铠仗, 尚赖而用也, 骆马牛羊尚全而有野, 大举报仇, 田单一举而下齐, 申胥七日而救楚, 岂得云惰归之气, 没世不复欤。” ①显然, 北方蒙古对明政 权形成了强大的威胁, 新兴的明朝还需要时间去加以巩固。 除此以外, 东 部沿海局势也不容乐观。

从国内局势看, 明朝建立后也面临着两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 由于连年战乱, 土地荒芜, 人口锐减, 流民多达数十万, 全国经济一片残破, 时人形容为“今燕、赵、齐、楚之境, 大河内外, 长淮南北, 悉为丘墟, 关陕之 区, 所存无几。” ②物质环境坏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 亟需时间来恢复经 济, 医治战争的创伤。 二是国内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依然尖锐。随着明朝的统一, 大规模的战乱局面结束了, 但地方割据势力尚未肃清, 敌 对势力依然存在。 例如一些前元政权的遗老遗少, 仍或明或暗地与明政权 为敌。 在东南沿海一带, 张士诚、方国珍的残部有的逃到海外, 进行海盗勾 当, 严重威胁明朝的安定。 在朱元璋统治集团内部, 各派别之间争权夺利 斗争也是愈演愈烈。 《明太祖实录》中就有详细记载:“丞相汪广洋, 御史大 夫陈宁昼夜淫昏、酣歌肆乐, 各不率职, 坐视兴废, 以致胡惟庸私构群小, 夤 缘为奸, 或枉法以惠罪, 或扰政以诬贤。”

明初所处的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决定了明政府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 要恢复经济, 稳定局势。 因为明初把休养生息放在首位, 所以各种政策都 要围绕这个中心来制订。 外交政策是国家在对外关系中的总体现, 与国家 的政治、经济形势密不可分。 明初要稳定局势, 恢复和发展生产, 必须要有 一个相对安定的外部环境来做保证, 必须要广结邻国, 消除现有的、潜在的 不安定因素, 密切与各国的联系。 洪武年间的外交政策就是围绕这个基本 点制订的。

二、明朝中朝宗藩关系的确立

明朝建立之初便确定了友好的外交政策, 这既是一种现实的考虑, 也 是一种长远的考虑。 朱元璋认为依靠武力征讨, 结果只能是白白的损耗国 力, 却并不能达到使人臣服的目的。 最好的方法, 还是《春秋》所提倡的 “来 而不拒, 去而不追” 。 他希望建立一种睦邻友好、四夷来朝的宗藩关系。

北元退居塞外之后, 仍控制着辽东地区, 妄图东山再起, 重新掌握统治大 权, 因此极力拉拢和利用原来臣服于元朝的高丽王朝, 希望高丽能“宜助力, 复天下”面对当时国内外的严峻形势,明廷采取主动交往朝鲜、速灭北元的策略。 为此, 明太祖一即位便积极开展对高丽外交。 洪武元年十二月, 明朝 派符宝郎契斯带着明太祖的玺书赴高丽通报明朝建国之事。玺书云: 自有宋失御, 天绝其祀。 元非我类, 入主中国, 百有余年, 天厌其昏淫, 亦用殒绝其命。 华夷扰乱十有八年。 当群雄初起时, 朕为淮右布衣, 暴兵 忽至, 误入其中, 见其无成, 忧惧弗宁。 荷天地眷佑, 授以文武, 东渡江左, 习养民之道, 十有四年, 其间西平汉主陈友谅, 东缚吴王张士诚, 南平闽粤, 戡定八番, 北逐胡君, 肃清华夏, 复我中国之旧疆。

今年正月, 臣民推戴, 即 皇帝位, 定有天下之号曰“大明 ”, 建元“洪武”。 惟四夷未报 ( 服 ), 故遣使 报王知之。 昔我中国之君, 与高丽壤地相接, 其王或臣或宾, 盖慕中国之 风, 为安生灵而已。 朕虽不德, 不及我中国古先哲王, 使四夷怀之, 然不可 不使天下周知。玺书的内容, 主要是向恭愍王通中原改朝换代的历史大势, 暗示高丽 恭愍王背元向明, 并诚恳表示与高丽建立友好关系。 恭愍王对明使欢迎备 至。 当契斯完成使命准备回国时, 恭愍王向契斯“馈鞍马、衣服”等物, 契斯 拒不接受, 恭愍王只好 “命文臣赋诗以赠” 。 等契斯刚离开后, 恭愍王立 即“停 (元 )至正年号” , 与北元断绝了外交关系。 并于翌年 ( 1369年 ) 派 使臣“奉表如金陵 (明南京)贺登极” 。 高丽与明朝建立起了友好关系, 有 利于明廷集中力量消灭故元势力, 巩固刚刚建立的新政权。

但明朝初年明 与高丽的友好关系, 很快就因高丽恭愍王的被杀而出现了挫折。 在 1374 年, 高丽发生政变, 恭愍王被害, 辛禑继承王位, 高丽又恢复了与元朝残余 势力的往来。 1387年, 明朝降服了中国东北地区的元朝残余势力, 打乱了 高丽王朝部分人拟定的趁中国内乱向辽东进行扩张的计划。 翌年, 高丽主 战派决定出兵攻打辽东, 并任命李成桂为右军都统使渡鸭绿江作战。 但李 认为进攻明朝的条件不成熟, 公然违抗王命, 率领麾下回渡鸭绿江, 并发动 了政变, 控制了高丽的军政大权。 1392年李成桂正式即位。 李成桂一即位就派遣使团与明朝通交, 希望自己能得到明朝的承认。

明太祖得悉情况后, 表示明朝绝不干预朝鲜内政, 并希望双方和平友好相 处。 从此, 明朝与朝鲜王朝之间的政治友好关系建立起来。 明太祖为了中 朝两国能世代友好, 曾专门在留给其子孙的《祖训》中, 将朝鲜列为 15个 “不征之国”的首位;他还在一首赠给朝鲜使节权近的题为《右鸭绿江 》的诗 歌中, 向朝鲜方面表达了自己对两国和平友好的愿望:

鸭绿江清界古封, 强无诈息乐时雄。

逋逃不纳千年祚, 礼义咸修百世功。

汉伐可稽明在册, 辽征须考照镜踪。

情怀造到天心处, 水势无波戍不攻。

从双方政治关系的发展进程来看, 明太祖在位之时两国的政治关系还 不十分稳定, 这主要是由于朝鲜王朝刚建立而明朝仍需要时间进行观察。 直到明成祖朱棣即位, 明与李朝的关系才走上正常发展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