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为什幺春秋时期的战争以争霸为主,到了战国却是残酷的灭国战争?

2020-07-09 18:00:19

在春秋时代多为小规模的诸侯战争,每战之后,大多采取与诸侯盟的方式,就是以周天子的名义召开诸侯大会选举霸主,那时候很少发生屠城杀俘等残酷的灭国战争。而到了战国时期,战争变得极为残酷,战争双方动辄派出数十万人,战争持续经年累月,屠杀成了战场常态,到底是什幺原因导致这样的现象产生呢?

首先,春秋时期各国的首要任务是开荒和争霸,在周王朝刚“开张”的时候,整个周王朝人口加起来也没办法控制整个华北平原地区。就拿当时霸主齐桓公来说,他手下也只有3万人。而且当时北风的游牧民族等也对华北地区虎视眈眈。

由于人口稀少,也存在着大片无主荒地 。缺少廉价耐用的工具,导致社会生产力低下。春秋早期的人们还无法克服森林、沼泽、丘陵等诸多地理障碍,无法开辟出更多的的农田,也因此,当时各个国家都存在着许多无法开垦的荒地。

这时西周王朝采用的策略:将全部人口编成若干个国,每一个国都是一个武装定居点,将这些定居点洒在华北平原上,定居点之间互不接触。每一个定居点以城市为核心,一旦有战争,可以依托城池进行抵抗,使用一种叫战车的高技术兵器,所有贵族武士都要学习射箭和驾车。

也因此春秋早期的主要目的一是要努力开荒,二是和戎、狄等少数民族打仗,不仅如此,当时大家还是可以把邻国的土地兼并壮大自己的国土面积。这个时候的许多诸侯国都只有一两座城池,大国很容易一口气就吞并了小国。而在这些兼并战争中,收获最大的就是晋 齐 楚 秦四个国家,而这四个国家都是西周时期的偏远国家,又正好位于以洛阳为中心的华夏平原东西南北四个边缘地带。

为什幺会这样呢?这就得从西周早期分封制说起,西周早期成立后,将中原地区比较肥沃的土地大多分给了自己的近亲贵族,比如 鲁、卫、郑等国家,而将齐楚秦晋等国家分封在了偏远的地区,这些地区蛮夷较多,而秦楚两国本身也被认为是属于蛮夷的。西周王朝的本意是让周围这些国家摒护住中原地区,抵挡住蛮夷对中原核心区域的进犯,共同保卫周王室,也就是建立多道防线,全国分为一线国家和二线国家,一线在外与敌军对战,二线则担负着周王室近卫军的作用,因此,二线国家中,许多都是周王室的近亲。

相对于周边十分落后的蛮夷,晋齐秦楚四国无论从人口、技术、军事等多方面都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在和蛮夷长期作战中,都吞并了大量蛮夷的领土和人口,国力日益壮大,与此同时他们也开始吞并周围的邻国,虽然这些邻国与它们一样都是当初周王室分封的一些诸侯国,其结果秦国吞并20多个国家,齐国吞并10几个国家,楚国吞并50多个国家,晋国吞并了30多个国家,结果就是这四个国家成了本地区的老大。而郑鲁卫这些国家对外扩张却遇到了很多阻力,也因此,到了春秋中期,地处中原的这些国家已经被四大国远远的甩在了后面。

由于受着周礼的抑制,加上人口稀少,生产力较弱,大国也多发动兼并战争,只收城池,不屠杀百姓。大国之间打仗也是点到为止,打服对方即可,而被打败的小国也多成为了大国的附属国,大国承担对小国庇护的责任。

而到了战国时期,可耕土地基本开发完毕,再想扩张就只能从别的大国手中夺取。春秋时期铁器的普及以及牛耕的使用,到了战国时期这些技术的革新显示出了他们的影响。首先,铁器牛耕的使用开垦了大量新的土地,到了战国时期铁器农具以及完全取代了木石骨器,成为了农业生产的主要工具,从前无法耕种的森林丘陵等地区也开始出现了农田,原来各国之间存在的大量无人区开始消失,可耕土地大幅度增加,粮食总产量快速上升。铁器牛耕的使用带来的人口的爆炸,由于粮食产量的提高,纵使战争激烈,人口数量仍然在增长。战国时期的人口大约在2000万人左右,人口数量远超春秋时代。

土地带来的收益暴涨,成为了财富的主要来源,春秋时代土地多,人口少;但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到了战国时代土地供应出现了僧多粥少的局面。由于粮食产量的提高,各国都能够囤积大量粮食,因此就能解放前线居民让他们支援战争,这些都催生了土地的需求。

这时候尚存的几个大国都不约而同的盯上了周边的土地,所以,从战国时期开始,战争变为了争夺地盘的兼并战争。

同时,到了战国时期,许多小国已经被消灭干净,大国之间没有了小国作为缓冲区,想要扩张就只能直接硬碰硬,这时候的战争目的由争夺霸权转为扩张土地。战争规模不断夸大,战争的烈度不断加剧,各诸侯国只想把土地吃进去吞并土地的愿望变得疯狂,也就开始出现了屠城,这要把地盘攻下即可,人口可以忽略,之后靠移民解决,这时候的战争已经没有了规则来进行约束,残酷的杀戮就是最简单有效的制胜秘诀。所以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孟子所说的:“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局面。战国中后期以后,以战国七雄为首的国家都变成了战争机器。

可以说,战国时期的某些战争,在中国2000年的古代都是罕见的残忍屠戮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