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战国七雄之外的第八号强国,雄踞河北300年,因一碗羊肉汤而灭亡

2020-07-07 18:00:17

文/格瓦拉同志

作为“战国七雄”之外的第八号强国,中山国的前身是白狄族的分支鲜虞,夏商时期生活在陕西省北部一带,到西周中期时则渐渐东迁至太行山区,因居于鲜虞水(今山西省五台县境内的清水河)而得名。春秋初期,鲜虞陆续征服周边的小国肥、鼓、仇等,并挟裹着它们多次南侵中原,一度还吞并过邢国、卫国,并与齐桓公率领的诸国联军长期交战,是令华夏诸国感到恐惧的异族力量。

春秋形势图

前506年,强盛的鲜虞创建自己的国家,因都城中人(今河北唐县西北)城内有高山,因此自称为中山国。鲜虞的存在严重威胁到周朝在北方的重要诸侯国-晋,因此自从晋文公建立霸业后,持续性的打击、削弱鲜虞,便成为晋国重要的国策。前489年,晋国执政赵鞅(赵简子)率军进攻中山,经过异常激烈的战斗后,终于摧毁其主力军,并近乎将其灭国。

为躲避晋国的持续进攻,在武公姬窟(前414-前408年在位)的带领下,中山国军民采取“走为上”计,向东迁至平原地区并定都顾城(今河北省定州市)。中山武公东迁后,仿效华夏诸国的礼乐制度,对本国的政治、军事制度进行大幅度改革,使得该国的面貌发生深刻变化。但中山国的改革事业尚未完成,便遭遇魏国优势兵力的进攻,最终在前406年被灭国。

战国中后期形势图

中山灭国后,桓公姬恒率残众重新退回太行山区。在此后20余年时间里,中山桓公在励精图治的同时,还不断地率军骚扰、进攻魏国驻军,终于在前380年成功复国。中山复国后,历经桓公、成公父子两代的辛苦经营,国力不断增强,并在衅王姬厝在位时(前328-前308年)达到巅峰。

此时的中山国,占据今天河北省中西部地区,不仅接连击败赵、燕两大强国,参加山东诸国联合伐秦战事,而且还参与“五国相王”事件,日渐引起中原各强国的重视。正是凭借着这些成就,中山国“错处六国之间,纵横捭阖,交相控引,争衡天下”(见清人王先谦所着《鲜虞中山国事表、疆域图说补释》),经常被后世称为“七雄”之外的第八号强国。

中山国骑兵

然而,中山国的强盛并没有维持多久,等到衅王薨逝后,由于继任者姬姿和姬尚尚宠信奸佞、不恤国政,使得中山国事日非,内政和外交均开始走向下坡路。前305-前295年间,赵武灵王利用中山国的衰败,持续不断地派兵进攻该国,最终将其彻底击溃。前295年,中山国都城灵寿沦陷,国王姬尚被俘虏。至此,强盛一时的中山国灭亡。

不过,对于中山灭亡的原因,《战国策》给出一种类似于演义性质的解释。按照此书的说法,中山王某次大宴群臣时,曾命侍从分给他们鲜美的羊汤品尝。然而,或许是羊汤不够,或许出于国王的授意,司马子期没能分到一口羊汤吃。看着同僚们吃得津津有味,而自己眼前却是一只空碗时,司马子期的心中羞愤可想而知。事后,司马子期因为受不了羞辱,便愤而逃往楚国,并劝说楚王出兵讨伐中山。

中山王

楚国贪图中山的土地,果然在司马子期的引导下发兵北上,一战将其击灭。在逃往的途中,中山王思索亡国的原由,不禁感慨道:“结仇不在于深浅,在于是否伤害人心。我因为一杯羊汤灭亡了国家,教训实在过于沉重。”(“中山君飨都士大夫,司马子期在焉。羊羹不遍,司马子期怒而走于楚,说楚王伐中山,中山君亡。”见《战国策·卷三十三·中山策》)。

这段记载虽然好看,但存在着致命的史实硬伤,可信度基本上为零。首先,楚国跟中山国相距两千余里,并且中间还隔着魏、赵两大强国,根本不具备劳师袭远的可能性,即使争得两国同意伐灭中山,恐怕也守不住该地。其次,中山跟楚国没有任何利益冲突,楚国也犯不着去进攻它,况且正史当中也没有任何关于楚国攻伐中山的记载。

中山国国都遗址

虽然《战国策》的记载不靠谱,当时它却揭示了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即任何形式的利益分配,都要尽量惠及所有人,并尽可能地做到公平、公正。否则,一旦有人发觉分配不公,便会产生被剥夺感,极可能会引起他们的强烈反弹,在极端情况下便会引发国家动乱。这一点,值得世人深思。

史料来源:《史记》、《战国策》、《春秋》、《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