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古代城市:代表社会发展进步程度,为何宋朝能产生近代城市雏形?

2020-06-29 18:00:27

导语

对不少人来说,城市是一个很熟悉的名词。人类是群居动物,有相当一批人,出生在城市,生活在城市,一辈子也离不开它。可以说,现代社会中的绝大多数资源,都集中在城市。

可在古代社会,城市的发展过程却经历了一个漫长演进。城市对现代人来说,是一个专有名词,可在古代,它就是分别代表"城"与"市"。

城率先出现,倾向于政治需求;而市的发展相对落后,但当它崛起之时,便意味着社会经济已经腾飞起来了。

现代城市

商周时期是萌芽阶段,空有城而无市

对华夏文明来说,古代城市的起源,是颇为悠久的。这与人类的生产活动有关,经过常年累月的采集与渔猎生活,远古初民们慢慢懂得抱团取暖,最终找一个适合生存的地方定居,后世将其称之为"聚邑"。

这里说的"邑",便是中国传统农村社会的初始阶段。当时的人们聚集在一起,然后共同劳作,共同分配,俨然一副大同世界的样子。

远古时人们聚集生活

在传说中的尧舜禹时期,包括夏朝前期,人们生活的方式,便是这种聚邑的方式。而根据《博物志》记载:"禹作城,强者守,敌者战,城廓自禹始也。"如果这则史料可信,那便说明在大禹时期,聚邑的人们便已经开始铸造城墙了。

话虽如此,真正算得上城市生活的,应该是在商周时期。商朝时期,各地城市逐渐增多;到了西周分封制确立之后,古代城市才逐渐兴起了起来。

周朝城市复原图

西周的分封制,大家都不陌生。周天子在推翻商朝之后,先后分封了好几百个诸侯国。这些附属国有大有小,如众星捧月一般,将周王室牢牢拱卫在其中。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周王室根据关系亲疏、血缘远近以及统治需求,对这些诸侯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赏赐。其中绝大多数诸侯,有了自己的封地,自然要去到地方上赴任的。而根据自己封地的大小,诸侯们便需要自己动手,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城邦。

西周分封制

据《史记》记载,不少诸侯得到的都是大片荒地,需要自己不断开垦。春秋战国之所以有这个规模,全靠诸侯的后裔们一代又一代的不懈积累。

当然,诸侯们的城池只能算是二等城市,最高一级的城市,自然是周天子所在的王城。而为了维护王室的尊严,这种鲜明的等级差异,也必须存在。同样道理,诸侯在分封卿大夫之后,后者所拥有的食邑,也相当于次一级的三级城市。

周王城平面图

如此一来,等级分明、尊卑有序的社会便建立了。显然,这一时期的城市只有城之名,但无市之实。城市之所以会兴起,是周王室为了自身统治的需求。

城市需要建造城墙,而城墙的厚度与周长,对于不同等级的贵族,也有着严格要求,决不允许僭越,这同样是一种政治性的区分。

再来说市,商周时期的城市,是没有市场萌芽的。因为这个社会是奴隶制社会。尽管在每个城邦中,都有各种手工艺者,也有官方运营下的各种手工商业部门。

但不能否认的是,他们生产的物品,不能算是商品。因为他们是封地中的民众,需要无偿向封地的主人进献自己的劳动所得,以换取日常生存。

这种进贡方式的交换,不能算是商品交易,也自然不存在市场的概念。在当时,这些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很低下,而且无法选择自己的居住环境,更没有能力改变后代的命运。

古代手工业

综上可知,这一时期的城市,性质大概与农村相同;唯一不同的,是它自己带有城墙。更重要的是,它只是为了适应政治需求而存在,对经济发展毫无作用。

春秋战国到隋唐五代是发展时期,城与市逐渐融为一体

社会出现变革之时,多数制度都将被推倒重来,城市制度也不例外。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各路诸侯的争霸,导致社会兴起了一系列变化。关于城市最明显的改变就是,它的功能日益多样,不再是单纯的政治工具了。

春秋后期各诸侯国形势图

从《左传》、《战国策》、《春秋》等史料记载来看,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中,已经出现了市场交易活动。对此,各诸侯国也是默许的。因为他们要争霸,争霸就要钱来作战,这些商品交易活动,也是他们税收的一大来源。

值得肯定的是,由于市场功能的出现,在当时名噪一时的诸侯国中,如临淄、邯郸、大梁等地,已经出现了娱乐消遣性质的活动。它不再是宫廷贵族的象征,已经开始在民众中扎根。

话虽如此,城市在政治上的区分与堡垒功能,依旧十分重要。到了封建社会初期阶段,这种倾向依旧很明显。刘邦取得天下后,对于都城的选择,很大一部分原因考虑了政治需求。

刘邦剧照

西汉建立之后,实行郡国制。在此基础上,朝廷还规定:受封的诸侯必须带着家属迁到自己的封地。刘邦的用意很简单,他就是想让诸侯来帮他协助管理地方上的大小事务。

当诸侯、郡守各司其职以后,便纷纷效仿都城中的发展,并结合本地特有资源,从而发展出一条最适合自己的道理。到了此时,各地的经济情况,也有了明显改进,可见此时的城市,已经有了经济增长的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此时"市"的规模,也有了明显改进。在西周时期,是"市朝一夫"。意思是说,一个城市里面,官府会划分出一夫的地方,来进行买卖。与后世相比,此时参与买卖的双方,都是官府安排好的,所以虽然有市之名,但实际 上没有任何商品贸易的自由。

古代集市模拟图

这里说的一夫有多大呢?就是有一百个长宽都是一方的基本单位。这里说的一方,就相当于一步。这幺算起来,一夫也不过是一百亩地的样子。对于整个偌大的城池来说,一百亩真不算多。

到了汉初惠帝在位时,市的面积得到了明显提升。据《汉书》记载,仅仅是一个长安城,便出现了9个市。而且一个市的面积,也是260步见方,相当于原来2.6个市。

汉朝长安城平面示意图

当然,除长安之外,洛阳、邯郸、宛城、成都、临淄这些在战国时代颇有兴盛的城市,也出现了较大规模的市场。正是因为这些市场的兴起,城市中的各项娱乐活动,也开始逐渐发展了起来,并积累了一定的社会基础。

到了东汉末年,一位有雄才大略的英雄出世,他就是曹操。在击败袁绍之后,曹操集团的政治中心,便由许迁移到了邺。从建安十五年(210年)开始,曹操便命人重新规划了整个邺城的布局。

曹操剧照

从大体上看,邺城被分为了南北两个部分。北部算是政治中心,有武器、兵马还有达官贵人的居住场所。而邺城的南部,则主要由"坊巷"、"里闾"与"市"构成。与先前相比,这无疑是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一步。

自此以后,市由宫城向坊巷转移,从而促使了民间与市场的紧密结合。这的确有划时代的意义:市场不再单纯服务于统治阶级,它开始走向民间,是古代城市生活的重大变革,从而间接影响到后世的经济发展。

邺城复原模型

在盛唐时期,城与市的发展变得更加紧密。由于大唐综合国力的提升,手工业与商业的飞速发展,导致城市经济越来越繁荣。虽然现代人说唐代的风气开明,但从相关史料来看,这却是一个颇为严格的封建社会。

封建社会中的森严等级,作为市场中的主要群体,商人的社会地位却很低下。如果发生战事,这些商人与犯人、赘婿一样,都有可能成为第一批徭役。

为了明确这种抑商思想,唐代法律还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不许进入市场。当时有个大臣叫张衡,是四品官,就因为下班的时候自己去买了一个蒸饼,被人参了一本。于是武则天下令他"不许入三品",从此断绝了他晋升的道路。

古代重农抑商

由此可见,唐代的城市化虽然已经颇为成熟,但市场的存在始终肩负了一定的政治作用。唐朝廷为了牢牢把控住商品经济,便只能通过这种严苛手段对其强加干预。

两宋时期的城市发展,已经有近代城市的雏形

北宋初年,不仅贵族阶级,就连文人士大夫都开始重视商业思潮。从《清明上河图》中便能看出,宋代都城东京汴梁的繁华与富庶。

清明上河图

传统的手工业与工商业,到了此时有更近一步的发展。而传统社会中的工、商、贾,这三个不同身份的群体竟然有了统一的趋势。工就是从事手工业者的人,商人其实是指专门跑长途的,贾则是守着一家门面卖东西的人。

这三个行业原本划分地颇为细致,可到了宋代时,他们却有了融合的趋势。之所以会出现这个现象,便是宋代城市工商业的快速发展,取代了原本的走商模式。一个手工业从事者,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能力在城市中生活下去。

唐朝长安城和宋朝东京城对比

当然,宋代朝廷也在背后做了一个推手。在工商贾合一、产销一体的家庭经营方式越发频繁之际,官府顺应了这个规律,并取消了坊巷与市里制度,并允许百姓可以直接在大街上开设店铺。

不得不说,这个政策的确颇有决断性。以往时期的市场,是朝廷提前划出来的一块地,商人与消费者之间进行交易,必须按照官府的要求。但市里制度取消之后,商人虽然还是要受到朝廷的管辖,但他们已经可以随意选择地点进行交易了。

现代仿古街市

结语

如此一来,市便不再是官方设立的机构,它给予了商人最大的自由。也是因为街巷制度的改革,宋代的工商业才会有一个迅猛发展。

总之,与其他朝代相比,宋朝的城市生活已经不再像以往那样,更多为贵族阶层服务。它来自于民间,自然要回归到百姓之中。宋代汴京城内的市民,便因此而受益,成为古代王朝中幸福感最高的一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