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齐桓公九合诸侯,风光无限,但你可知他为此付出了怎样代价?

2020-06-29 18:00:26

齐桓公是春秋历史上的第一位霸主,一生“九合诸侯”,可谓风光无限。但诸位可知道,齐桓公为了成为天下第一霸主,付出了怎样的代价?

1、铁石心肠,逼杀兄弟公子纠

齐桓公的父亲齐厘公去世后,齐桓公的兄长齐襄公继位。齐襄公是一个胡作非为的主儿,为了隐瞒与自己的妹妹乱伦私通,竟杀害了妹妹的丈夫鲁桓公,对自己的兄弟、臣下子民也不守信义,从而导致齐国政治动荡不安。

面对乱局,管仲保护公子纠逃到鲁国,鲍叔牙保护小白逃到莒国。公元前686年,公孙无知杀死齐襄公,自立为君 。次年,雍林人又杀死公孙无知,并讨论另立君主。高、国两家获知消息,事先暗中通知了小白赶快回国;与此同时,鲁国也发兵送公子纠回国。

小白与公子纠兄弟俩于是展开了生死竞速比赛。为确保公子纠率先回到齐国,鲁国还派管仲另外带兵在莒国通往齐国的必经之路上堵截小白。结果,管仲一箭射中小白带钩,小白趁势装死,迷惑了管仲和公子纠。

公子纠以为小白已死,自己再无对手,便放慢了回国的速度。而小白则星夜兼程、加速前进,很快就回到齐国,并在高、国两家的帮助下,正式成为齐国的新国君,这就是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之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发动攻打鲁国,逼迫鲁国人杀死公子纠。鲍叔牙在给鲁国国君的信中写道:“公子纠是齐君的兄弟,齐君不忍亲自杀他,请鲁国杀他。公子纠的老师召忽、管仲是仇人,请鲁国把他们送来。如不从命,将要出兵讨伐鲁国。”鲁国人害怕,果然杀了公子纠。召忽自杀,管仲被囚禁送回齐国,后来成为齐桓公的国相。

齐桓公自称是公子纠的兄弟,不忍亲自杀他,却又逼迫鲁国杀公子纠,显然是借刀杀人,假仁假义,但这并不影响齐桓公成为“正而不谲”的天下第一霸主。

当然,我们也可以换个角度说,齐桓公逼杀自己的兄弟公子纠,是他成为天下霸主所必须付出的代价。所以,没有人会因此而指责齐桓公。但公子纠毕竟是齐桓公的亲兄弟,他再如何铁石心肠,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恐怕也会感到痛苦和自责。

2、抑制内心欲望,以更高的道德约束自己

齐桓公即位后,多次与鲁国发生战争,侵占了鲁国不少地方。齐桓公五年(公元前681年),齐国再度征伐鲁国。眼看着鲁军即将失败,鲁庄公只好请求献出遂邑与齐国媾和。

齐桓公答应了,并决定在柯地与鲁国人会盟。盟誓之际,鲁国的曹沫突然发难,用匕首劫持齐桓公,胁迫齐桓公归还鲁国被侵占的土地。

生命受到威胁,齐桓公只好暂时答应,但过后很快就后悔了,想不归还鲁国领土并杀死曹沫。

管仲赶紧劝谏说:“如果被劫持时答应了人家的要求,然后又背弃诺言杀死人家,是满足于一件小小的快意之事,而在诸侯中却失去了信义,也就失去了天下人的支持,不能这样做。”齐桓公于是归还鲁国的领土。

诸侯闻知此事,都认为齐桓公是个守信的人,都愿意归附。齐桓公七年,诸侯与齐桓公在甄地盟会,齐桓公从此成为天下诸侯的霸主。

在此事件中,齐桓公舍弃占领鲁国领土的小利而获取天下诸侯认同的大利,使自己如愿以偿地成为天下霸主,可谓转为危机、因祸得福。但齐桓公作为一个大国之君,受曹沫胁迫而不能快意恩仇,活着,却处处要以更高的道德准则约束自己,不能随心所欲,这也是他为了成为天下霸主而不得不付出的代价。

还有一件事。多年之后,齐桓公认为自己为了维护周王室,劳苦功高,想要登泰山封禅。他说:“寡人南征至召陵,望到了熊耳山;北伐山戎、离枝、孤竹国;西征大夏,远涉流沙;包缠马蹄,挂牢战车登上太行险道,直达卑耳山而还。诸侯无人违抗寡人。寡人召集兵车盟会三次,乘车盟会六次,九次会合诸侯,匡正天下于一统。过去三代开国天子,与此有何不同?我想要封祭泰山,禅祭梁父。”

结果,管仲又是力谏曰,不可。齐桓公起先准备不听管仲的,而是遵从自己内心的想法。不料管仲又说,封禅之礼要等远方各种奇珍异物具备才能举行。如此一来,齐桓公内心的想法再强烈,也是无可奈何,只好作罢。

无论是被受曹沫胁迫而不能快意恩仇,还是无法遵从内心的意愿去泰山封禅,为了给天下诸侯树立榜样,成为天下霸主,齐桓公都不得不抑制内心欲望,以更高的道德准则约束自己,活得十分“拘谨”,这也是他成为天下霸主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3、充当世界警察,差点命丧异乡

为了成为天下霸主,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政策。这一方面确实令齐桓公“九合诸侯”,成为天下霸主,另一方面也令齐桓公不得不充当世界警察,不仅要替周王室摆平内部矛盾,还要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承担比其他诸侯更多的责任,付出更多的代价,甚至令齐桓公差点命丧异乡。

在“尊王”方面,齐桓公主要做了以下三件事:

第一、“北杏会盟”之后,宋国背叛盟约,不尊重周天子,随便废立国君。于是,齐桓公便于公元前680年率领陈国和蔡国伐宋。

第二、楚国是南方大国,周王室势微后,楚国就不再向周王室纳贡。于是,在公元前656年春,齐桓公率领齐、鲁、宋、陈、卫、郑、许、曹等八国联军进攻楚国。双方相持不下,最后通过谈判,在召陵订立盟约,楚国答应遵守诸侯的本分,恢复向周天子纳贡。

第三、公元前648年,周襄王之弟王子带与戎人、翟人合谋侵周,齐桓公不得不出面,派管仲到周去为双方讲和。次年,周襄王之弟王子带逃亡到齐国,齐国又派仲孙去向周襄王求情,替王子带谢罪。

在“攘夷”方面,齐桓公也做了三件事:

公元前663年,山戎攻打燕国,燕国向齐国求救,齐桓公出兵讨伐山戎救援燕国,一直打到孤竹才回师。

正是在此次讨伐山戎的战争中,齐军被敌人引进了一个迷谷,找不到回去的路,后来还是管仲以“老马识途”的办法,这才带领齐军顺利回师。也就是说,当时若无管仲的“老马识途”,齐桓公极有可能就要客死他乡了。

在此次讨伐山戎的战争中,还有一个插曲,也能说明齐桓公为了当霸主而不得不付出代价。齐国帮助燕国赶走了山戎,回师时燕国国君为了表达感谢,自然要一路相送,一直送到了齐国境内。如此一来,问题就来了。因为那个时候的礼仪有个规定:诸侯送天子,才能送出国境,若是诸侯之间相送,是不能出国境的,否则就是稽礼。为了不稽礼,齐桓公不得不把燕君所到的齐国地方尽数割给燕国,并叮嘱燕君学习召公为政,像在周成王、周康王时那样给周天子纳贡。

除了帮助燕国抵御山戎外,齐桓公还曾帮助邢国和卫国抵御狄人。

公元前659年春,齐、宋、曹三国联合出兵救邢。狄人退兵后,齐桓公为了让邢国不再受狄人侵犯,还帮助邢国把都城迁到靠近齐国较为安全的夷仪。

不久,狄人又侵犯卫国,齐桓公考虑到卫国已是君死国灭,需要重新建国,便于第二年(前658年)春在楚丘帮助卫国筑新城,使卫国在黄河南岸重建国都。

风光的背后,往往是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一个人的地位越高,责任也就越大。而责任越大,所付出的代价必然就越多。齐桓公“九合诸侯”,成为天下霸主,表面上看好似风光无限,实则却付出了诸如失去亲人和不得不抑制欲望、南征北战等许多代价,确实不易。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