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宋太祖雷霆出击,平定叛乱,震慑诸藩

2020-06-02 18:00:24

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取代后周幼帝柴宗训,建立赵宋。尽管因宋太祖占据了汴梁,并在河北镇定方向派驻了亲信而暂时取得了战略主动权,但这一局面显然不会持续太久。


自唐末“安史之乱”以来,各地节度使拥兵自强,尾大不掉,造成了藩镇割据的动乱局面。至五代中后期,强藩大镇不断反叛中央,在改朝换代时让本镇强兵加入中央禁军,禁军的兵力逐渐强大,而地方藩镇不再具有与中央军直接抗衡的实力,但其骄横与暴虐较之唐代藩镇军阀有过之而无不及,反抗中央、试图篡权夺位之事时有发生。后周时情况虽有所改善,但承袭前代之弊,诸镇节度使与中央的关系一直较为微妙。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赵宋政权时,诸镇节度使对立足未稳的赵宋政权蠢蠢欲动。成德节度使郭崇、忠正节度使杨承信、义武军节度使孙行友、昭义军节度使李筠以及在“陈桥兵变”前夕遭到外放的前禁军将领袁彦和李重进等,对新建的赵宋政权都或多或少表现出了敌意。其中实力最为强大的,当数淮南节度使李重进与昭义军节度使李筠。


周世宗病逝后,赵匡胤通过政治手段将李重进外调扬州。此时,李重进虽保留着侍卫亲军都指挥使之职,但实际上已无禁军兵权。赵宋即立以后,宋太祖立马为李重进加了虚衔中书令,但随即以自己的亲信韩令坤任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将李重进这一禁军最高统帅的虚衔予以剥夺以削弱他在军中的势力及影响力。此后,李重进请求进京觐见新皇,但宋太祖心中自有打算,因此婉拒了这一请求。自此,李重进对宋太祖愈加不满,但仍在观望。


李筠又是何等人物?他最初是后唐秦王李从荣的部下,历经数朝,直到郭威起兵入汴,他响应郭威的号召成为“从龙之臣”,其后受封成为节度使。至世宗即位,李筠又随世宗亲征北汉,备受世宗信任。史载“筠在镇擅用征赋,颇集亡命,尝以私忿囚监军使,世宗心不能堪,但诏责而已”(《宋史·卷484》),在昭义军所在泽潞地区聚兵三万,周世宗也只是下诏责问,并不加罪。宋太祖登基后,遣使去潞州加封李筠中书令的虚衔,试图收服李筠,但结果并不美妙。李筠先是拒见使者,后来会见使者时又对着后周太祖郭威的画像放声恸哭,毫不掩饰对赵宋的不满。即便如此,此时的李筠还是在观望。由于藩镇在五代的削藩过程中逐渐衰弱,孤军不足以推翻赵匡胤的统治。此时拥三万重兵的昭义军节度使李筠,在面对宋太祖手中的十二万精兵时毫无胜算。(《北宋军事制度变迁》)


但这一局面随着北汉主刘钧的来信发生了改变。就在李筠“念周恸哭”之大戏传得人尽皆知以后,刘钧便修书遣使联系李筠。在得到北汉及李重进的承诺后,李筠决定谋反,不顾其子李守节的规劝,自认为在禁军中有一定威望,且认定“禁卫皆吾旧人,必倒戈归我”(《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于是背地里继续勾结北汉密谋叛变,企图颠覆赵宋。李筠表面上将北汉传来蜡书一事“具奏”,随即又派其子李守节入京打探宋廷的动向。

赵匡胤问李守节:“太子,汝何故来?”李守节急忙分辩说:“陛下何言!此必有谗人间臣父也。”企图蒙混过关。赵匡胤可不答应,随即对他说道:“吾亦闻汝数谏,老贼不汝听,不复顾藉,故遣汝来,欲吾杀汝耳。盍归语而父,我未为天子时,任汝自为之,我既为天子,汝独不能小让我耶?”赵匡胤此举,乃是要告知李筠“谋反之事已经暴露”,直接逼迫李筠造反,打乱李筠原先的计划。(《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


李筠原本很可能打算于北面引入北汉的援兵,同时抢先占领天井关(今山西晋城南),凭借天险将赵宋大军据之关外,避免正面决战,并逐渐积蓄力量。长期对峙的局面很可能使得本在观望的诸镇节度使起兵呼应,若是北汉、南唐双双介入,那便是大局已定,赵匡胤几乎必败无疑。


建隆元年(960年)四月,李筠扣押了宋廷派来的监军周光逊和李延玉,并将周、李二人押送至北汉,向刘钧纳上投名状,公开反叛宋廷。李筠命其子李守节镇守潞州,自己率大军先杀泽州刺史张福,随后占领泽州(今山西晋城)。五月初,北汉主刘钧率举国之兵而来,在太平驿与李筠会面。刘钧调拨给李筠数千骑,并遣派宣徽使卢赞为监军,同时令北汉的河阳节度使范守图作为援护,而刘钧所率的主力大军驻扎于太平驿。此时,得知李筠已然起兵的李重进,便立刻派遣亲信翟守珣前往联络。(《宋史·刘钧传》《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宋史·李筠传》)


在李筠反叛后,当时的枢密使吴延祚建议道:“潞州岩险,贼若固守,未可以岁月破。然李筠素骄躁无谋,宜速引兵击之,彼必恃勇出斗。但离巢穴,即成擒矣。”(《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


宋太祖明白赵宋政权此时处于关键时期:若能迅速击破反叛的李筠及李重进这两个势力,就可以很好地震慑其他势力;若不能在此役中表现出强大的实力,那幺原本正在观望的诸节度使很可能倒戈相向,甚至引来北汉、南唐、契丹等周边政权的全力袭击,那幺李筠“禁卫皆吾旧人,必倒戈归我”的言论便可能成真。因此若要维持政权的稳定,就必须迅速且彻底地击破叛军,以震慑宵小。所以,此时最重要的便是抢先拿下天井关,避免出现长期对峙的局面。


看清形势后,宋太祖立即进行了部署。据《续资治通鉴长编》的记载,赵匡胤的部署至少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四月十九日,派遣在京的最高统帅石守信及高怀德为先锋,抢先占领战略要地天井关,以扼住李筠入太行山的关隘。临行前切切交代:“勿纵筠下太行,急引兵扼其隘,破之必矣。”(《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1》)可见赵匡胤对天井关志在必得。四月下旬,石守信大军抵达天井关,完成了这一重要任务。


五月初二,命在河北巡视的慕容延钊率所部禁军,携同王全斌所率兵马,自东向西攻击李筠大军,与石守信军形成左右夹击之势,意图一举歼灭李筠。


五月初三,命在河北的郭进及李继勋防备北汉军,遣派永安节度使(治所在今陕西府谷)折德扆出兵北汉进行牵制。


厚赐前来报信的李重进亲信翟守珣,让翟守珣设法延缓李重进起兵,以免出现二人同时叛变、禁军不得不南北分兵的局面。


五月十九,下诏亲征,并命韩令坤先行屯兵于河阳援护。


从以上的部署可以看出,宋太祖在稳定后方、保证军粮供给的同时,以石守信、高怀德所率的西路军为主攻方向;以慕容延钊、王全斌所率东路为助攻方向;以李继勋、折德扆牵制北汉。由于石守信大军迅速攻占天井关,李筠大军不得不与宋军进行正面决战。宋太祖即布置慕容延钊所部自东路而去,与石守信所部形成东西夹击之势,意图一举歼灭李筠,平息此次叛乱。


这时可以发现李筠的算盘几乎落空:李筠求援以后,北汉刘钧只拨给他数千人马,即使加上李筠自身的三万兵马,也难以对赵匡胤大军造成威胁。李筠此时“甚悔之”(《宋史·卷484》),但为时已晚;北汉“倾国”而来,但主力因宋太祖的布置不得不滞留太平驿,根本无法出兵援助李筠;石守信抢占天井关后,击败了李筠的军队,斩首三千余级。


宋太祖在禁军中的长年经营以及迅速抢占天井关的战略行动,使李筠“禁卫皆吾旧人,必倒戈归我”的打算完全落空。此时,李筠无法凭借关隘阻滞宋军,也无法拖延战事至诸镇节度使叛变,不得不与宋军进行正面决战。在垂死挣扎中,李筠曾派人送一份蜡书给建雄军节度使杨廷璋,试图策反杨廷璋协同攻宋,但被杨廷璋告发,无功而返。


李重进派往联络李筠的使者翟守珣在返回途中向京师奔去,将李重进意图谋反之事告诉了宋太祖。其后由于翟守珣的劝说,李重进放弃了立即举兵援助的打算,此时的李筠显然已失去来自李重进和南唐的援军。


当这一切完成后,宋太祖亲率大军进攻讨伐,意图迅速剿灭李筠叛军,避免两线作战的局面出现。宋军在泽州南部击溃李筠的三万部众,并斩杀北汉监军卢赞及北汉援军数千人,将李筠逼至泽州。李筠无路可退,入城固守。不久之后,泽州城门被攻破,李筠兵败身死。随后,宋军转攻潞州。留守潞州的李守节本无造反之意,于是率众投降。从李筠反叛至平叛结束,前后不过六十多天而已。


宋太祖决胜的关键在于他迅速而准确的判断。要知昭义军节镇距离天井关路程较短,此次迅速发动攻势抢占天井关,意味着他需要比李筠提前数日做出决断。平叛成功使赵宋王朝威望大增,诸镇节度使也被禁军所展现的实力所震慑,为随后中央推动一系列改革及统一战争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