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滇西大反攻,中国远征军美械装备,为何还5条命才能换1个日军?

2020-05-28 18:00:18

?在1944年到1945年间,中国军队在滇缅地区进行了长达半年多的反攻作战。此时的日军已经是强弩之末,兵员素质急剧下降。而此消彼长,此时的远征军装备了大批美械还拥有大量的中央军。令人意外的是,战损比依然最高还有1:5。到底是什幺原因造成这个差距呢?




首先要说明一点的是,中国远征军是个笼统概念,这里面包括滇西反攻的中央军以及在缅甸反攻的驻印军。驻印军经过两年的训练,又配备了大量的美械装备,后勤补给又完全由盟军负责。火力、单兵素质都远远强于日军,打的日军崩溃这也是可以理解的。而在滇西反攻的远征军则不同了。这支部队看看番号就知道了第2军、第6军、第8军、第53军、第54军、第71军。这几支部队除了53军还是东北军,其余全是国内中央军。而53军除了番号和少量军官外也大多补充了关内士兵。毕竟从1937年耗到现在也已经七年了,还不可能补充到东北兵,自然不可能有很多东北人。这些军队虽然相比于国内部队火力强一点,但是相比于日军并没有增强多少。




而且,这些部队的美械装备其实装备率也并不是很高。驼峰航线运送到的物资相当少,而且有大部分都是空军物资。在仅有的陆军物资中,1944年4月到9月的物资仅有下面这些。冲锋枪2724支、机关枪663支、战防炮70门、火箭筒524具、迫击炮284门、战防枪651支、山炮302门、子弹1.64亿发。



这些武器根本装备不了六个军的兵力,而且由于国内生产力所限后勤补给也不会像缅甸战场那幺充裕。到了九月份,滇西作战中松山战役已经打完。也就是说,很多远征军士兵都是以国内武器与日军作战,就算是装备美械也是逐渐补充。而且当初训练使用美械的士兵此时已经战死在了战场上,而装备美械的士兵有一部分又是新兵。这样,美械本身就无法发挥他的全部战力。



除了装备问题,地形也是一个巨大的原因。在滇西,远征军要面对的是日军深山中的永久工事。空军对于这些碉堡的作用及其有限,而火炮直接轰击都无法将这些碉堡掀翻。面对这种情况,远征军只有逐个碉堡清除,需要消耗的兵力和弹药自然很多。



面对日军,中国军队向来都是防御为主,甚至防都防不住。在进攻中,连集中全国力量的机械化部队第五军在昆仑关也是打的很吃力。除了武器的问题,国民党高层战法的呆板也是主要原因。国民党将领大多接受的是一战时的战术思想,国内军事最高学府保定军校也是成立在一战期间。一战的思想就是堑壕战。所以我们看到国民党部队,尤其是这些嫡系中央军主要就是挖好工事“以静制动”。在这样的情况下,远征军自然要经历高伤亡才能攻下滇西地区。当他们羡慕驻印军在缅甸的战绩时,我们要牢记的是当初“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