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安史之乱中,为什么河北叛军誓死相随?

2024-04-10 17:05:15

安史之乱是盛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自此以后,封建王朝开始走下坡路,西域丢失一千余年,清朝乾隆帝打垮了准噶尔帝国,才算收回。燕云十六州丢失六百年,直到1367年徐达北伐大都,才收回。西域佛教国家与文化就此退潮,全面绿色化直到现在。

可以说,安史之乱是诸多历史事件的痛点所在。那么,为何安禄山、史思明两个“胡人”能掀起如此大的叛乱呢?区区河北三镇,十几万士兵为何誓死相随,坚持反叛?

首先,安禄山担任的河北三镇节度使主要任务是防范库莫奚、契丹等少数民族,叛军就是唐朝的正规边军,常年与在边境作战,骑射能力、战斗能力极强。叛军成分复杂,有少民有汉人,生活北方化,作战蛮族化,野性、善战!所以崔乾祐仅率三万人,一战攻下潼关,消灭哥舒瀚20万大军,唐军仅剩八千人逃回长安。收复长安的香积寺之战中,叛军更是硬刚郭子仪、李嗣业、广平王李俶所率唐军,死战不退。

其次,安禄山反叛受到了汉族寒门地主的蛊惑,包括严庄。他本是个文书类秘书官,为了自己能够发达,连家人都不顾了,全族被唐朝地方官屠杀,仍极力撺掇安禄山称帝。他是安史集团最大谋主!这是寒门地主掀翻门阀政治的阶级之战!因为关陇贵族集团长期把持朝政,世家大族垄断了晋升阶梯,尤其五姓七家,代代出丞相、名臣。寒门地主完全没有出头之日,堵死上升通道的寒门自然愿意勾结军队,来实现野心。

第三,底层士兵受到了安禄山及中高层将领的蛊惑。因为唐朝府兵制瓦解,朝廷设置的折冲府都成了摆设。边军采用募兵制,都是当地人。财税收入都是当地征收,当地使用。导致士兵与中央政府联系薄弱,兵只认将,而不认皇帝。即使刚开始不愿意反叛,但因为家属都在河北,端着河北三镇的饭碗,所以说也不能够离开叛军,于是只好跟着安禄山一路干到底。

所以说,举兵反叛,对安禄山、史思明个人来说是为了实现帝王野心,万一能夺得江山呢?对严庄之类寒门地主来说,和平年代的朝堂没有他们的位置,只有搅乱天下,才能谋取上升之路。对普通士兵来说,不过是赢了一世富贵,输了从头再来!所以说,后来很多藩镇长时间在参与叛乱与投降唐朝中央政府之间反反复复。后来,唐朝为了笼络河北安史旧部,任命田承嗣为魏博节度使,驻魏州(今河北大名),拥兵十万,形同割据,与成德、范阳(卢龙)称“河朔三镇”,唐朝藩镇割据局面最终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