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项羽先是火烧咸阳,后自己大肆分封诸侯,为自己埋下了失败的种子

2024-03-05 17:05:04



转发自赵赵的期待




前言

项羽,雄图天下的霸主,一时英勇无敌,然而,他却在火烧咸阳的豪举后,选择了大肆分封诸侯,仿佛为自己埋下了一颗颗失败的种子。这位刚猛无畏的英雄,为何在巅峰时期却选择了如此颠覆性的行动?

项羽为何要火烧咸阳?

公元前207年冬,秦朝覆灭已成定局。此前率军北上讨伐秦朝的西楚军,兵锋直指咸阳。刘邦借口“先入者为王”,试图抢先一步进入咸阳。而项羽对此心怀警惕,开始针对刘邦部队的行动。

在项伯的调停下,刘邦于鸿门向项羽请罪认错。项羽虽然明知刘邦有异心,但还是放过了他。随后,项羽正式率军进入咸阳。

此时的项羽心中充满了复杂情绪。他一直作为反秦联军主力,在多年征战中付出了巨大牺牲。如今终于打败秦军,进入咸阳大报仇雪恨,难免有些激动与发泄的成分。

于是,项羽下令在城中搜刮、屠杀百姓。还特意将秦王宫殿付之一炬,大火足足烧了三个月之久。

看似疯狂的举动,但项羽心中其实也是矛盾的。他清楚这番作为会失去人心,日后不利于自己在关中立足。但是,面对多年积怨,难以完全抑制内心的愤懑。

或许,三个月大火正是项羽内心斗争的写照。他试图平复自己,却还是无法完全遏制住那股复仇的快感。直到三个月后,这股情绪才逐渐燃尽。

咸阳乃王者之区,项羽真的可以轻易放弃吗?

取而代之的,是项羽理智的那一面。此时的他重新审视咸阳这片凝聚先秦王朝智慧的土地。无数明君都曾将此定为都城,足见其在天下布局中的战略地位。

于是,身边有人建议项羽定都于此,借咸阳之利管理天下。言语中还不乏揶揄,讥讽项羽兴许只是外表看似君王,内心依旧没有王者的气度与胸怀。

如果放在从前,项羽定会大怒。但此时的他,心中却生出了动摇——难道真的值得放弃这片宝地,只为自己的一时意气?

可转念又一想,此地宫殿已毁,要重新建造必然费时费力。况且,他此行的初衷就是给楚国报仇雪恨,如今大仇得报,心中也确实有了回乡的念头

最终,项羽还是决定带兵东归。不过话说回来,他的这番决定,真的就是政治上的幼稚吗?抑或是出于种种考虑,在利弊权衡后做出的抉择?历史如今已无从得知真相。我们不应该轻易下定论。

项羽分封诸侯,刘邦是惩罚还是防备?

报仇雪恨,咸阳之行也就此告一段落。项羽整顿军心后,开始了对各路诸侯的封赏。此前与项羽率军北伐的还有西楚军一众重要将领。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刘邦和张良。项羽心知两人有异心,但功劳确实不小。于是决定暂时容忍,给予一定封赏。

刘邦被封为汉中王,获得巴蜀等地,不过离开了中原腹地。张良得到常山国,战略位置较为边远。看似丰厚的封赏,实则是疏远和监视。

若是单纯防备刘邦,岂不是正中其下怀?将其安置在自己身边,一旦有异动随时可以拿下,这不更加妥当吗?

的确,后世许多史家都持有这种看法,认为项羽在政治手腕上显然不如刘邦和张良。但是,我们在替项羽分析此举时,还应当考虑的一点是:

项羽当时已经清楚,刘邦和张良绝非真心归顺。但是西楚军此番北伐,两人的贡献和号召力确实不容忽视。如果处置不当,极有可能引发军心动荡。

而项羽此时楚汉尚未完全决裂。若是贸然诛杀二人,势必会激化冲突。所以,他也只能暂时忍让,至少要等到彻底掌控关中之后,再慢慢处理二人。

所以,项羽的这一决定,不见得就是单纯的政治幼稚。刘邦张良等人,都深谙掌权运筹之道。项羽此举,很可能也是出于种种考量。只不过最终战局演变超出了他的掌控,这一决定也就成为日后败局的一环。

项羽大肆分封诸侯,真的仅仅是私利吗?

除了刘邦张良等西楚军重要将领,项羽还对中原各路旧势力进行了重新分封。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赵国和齐国。

赵歇被改封为代王,张耳为常山王。齐王田市成为胶东王,田都为齐王。看似划分明确,实则种下了未来祸根。张耳与陈余功劳差别并不大,但利益分配却极不均衡。这势必会滋生怨言。

很多后人认为,这充分说明项羽在分封问题上完全没有远见,只是简单地考虑私利,草率地划分势力。难怪日后功臣纷纷倒戈,乃至最终大业垮台。

但是,我们在评说项羽这一举措时,还应当考虑一个现实的困境:即便心中有遥远的理想,但面对复杂局势,也难免会作出权宜之计。

项羽如果真心想要天下长治久安,自然也会慎重考虑各路权势的平衡。但是鉴于当下形势,他的首要目标是尽快结束乱世,巩固自身的霸主地位。

在这种现实考量下,难免会做出一些或公或私的决定,来取悦不同势力。这固然不够远见,却也并非完全的政治盲目。我们不能简单用“幼稚”二字轻描淡写。

项羽失败的根源在哪里?

因此,纵观项羽咸阳和分封诸侯的种种举措,我们不能简单以“幼稚”或“成功论”的标准加以评判。所有这一切的起因和考量,都非我们这种后人可以轻易臆测。

或许在时间的长流中,项羽的种种决策的确埋下了失败的遥远因由。但那又如何?在那个乱世,在那样的处境下,谁又能保证自己的每一个举措都远见卓识、冥冥中预见未来?

所以,我们不应该用道德标準的高度要求和批评历史。因为终究没有人可以完全避免错误,也没有人可以完全掌控乱世的走向,这就是历史的残酷。

结语

项羽,一位英勇的战士,却在政治智慧上颇有欠缺。在分封天下的过程中,他虽然效仿了周朝的分封模式,但却偏离了周朝分封制度的原则,导致了天下纷争的蔓延。项羽的政治无能,使得刚刚分封完的局势陷入混乱,烽烟四起。

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项羽不得不四处平叛,不断奔波于战乱之中,最终迎来了自己的灭亡。他的一系列决策,成为了他英勇战功的反面教材,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训。让我们一同反思这位英雄的人生,思考政治与军事之间的微妙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