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毛主席背后的女人:如果杨开慧没牺牲会怎样?这样的爱情世间罕见

2024-02-28 17:05:04



前言

1930年,湖南清乡的一块公告板旁,人流不断涌动。

他们都在讨论着公告板上的悬赏帖。

贴上赫然出现了7个大字——毛泽东之妻杨氏。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一、毛主席结缘杨开慧

1918年,北大伦理学教授“杨昌济”正独自发愁。

他听闻远在湖南的毛主席刚刚大学毕业,想着继续深造学业而苦于缺少学费。

杨昌济心疼毛主席,正为毛主席的困境而苦恼。

忽然,杨昌济从朋友口中得知,法国政府正在北京招收中国留学生。

这些留学生到法国后可以勤工俭学。

杨昌济立马便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毛主席,并让他不日赶来北京,

1918年8月,毛主席千里迢迢地从湖南赶到了北京。

然而,令毛主席没有想到的是,来京后的他发现法国政府招收留学生的名额已经满了。

这让毛主席大失所望!

正当他失望地打道回府之际,杨昌济突然挺身而出。

他动用资源让毛主席在北大寻得了一份图书馆助理员的工作。

在图书馆工作的日子里,毛主席主要负责报刊和图书的借阅登记工作。

也正是这份工作,为他与杨开慧埋下了遇见爱情的种子。

作为杨昌济的独女,杨开慧早在几年前便与毛主席在湖南见过面。

当年的毛主席正在求学,而杨开慧不过是一位未长大的13岁小女孩。

对于杨昌济,毛主席始终都怀着敬仰之情,这位老师堪称他的“恩师”。

杨昌济除了在学业上经常解答毛主席的困惑外,就连生活上也时常关心毛主席。

若毛主席的物质生活遇到了麻烦,杨昌济还会时不时地予以救济。

更重要的是,毛主席与杨昌济都互相欣赏对方。

在英国和日本留过学的杨昌济一直都被毛主席深深地敬仰。

而毛主席这样的后生,其个人理想和抱负之远大同样让杨昌济大受折服。

虽然他们具有年龄代沟,但他们对于经国救国的抱负都是一致的。

闲暇之余,杨昌济便邀请毛主席到家做客,双方大谈国内外时政要事。

常来家中做客,13岁的杨开慧自然便识得了“大哥哥”般的毛主席。

对于这位“大哥哥”,杨开慧早就心生爱慕之情了。

当时的毛主席常常在她的家中高谈阔论,与父亲交往更是无比融洽。

那时,作为父亲的得意学生,毛主席在杨开慧的眼中就好像明珠那般闪耀。

只不过,当时的毛主席只把13岁的杨开慧当成了小妹妹看待,似乎并无注意她的爱慕之情。

1918年,此时的杨开慧已长大成人,俨然一副亭亭玉立的大姑娘模样。

在北大新闻研究会的现场,毛主席再度见到了杨开慧。

面对亭亭玉立的杨开慧,毛主席竟一时没认得出来。

一番交谈后才发现,原来这位姑娘就是当年恩师家中的独女。

时隔多年,再度相见的两人又谈起了往昔旧事。

谈话间,毛主席发现杨开慧的口中也时常带了些“国家大事”的话题。

这让毛主席感到了吃惊:她当年还只是个腼腆不懂事的小姑娘。

在北京工作后,毛主席还是像过去那样时常到杨昌济恩师的家中做客。

在此期间,他与杨开慧的交集也慢慢地增多了。

两人谈论国事、分享读书体悟,关系渐趋亲密。

渐渐地,他们暗生情愫,仿若一对小情侣那般出入各大场所。

1919年,毛主席的老家带来消息:他的母亲生了重病,眼看时日无多了。

毛主席忙不迭地赶赴家中,临走前,他与杨开慧许下承诺,两人要经常互信往来。

在短暂分别的日子里,毛主席与杨开慧的书信经常以“润”和“霞”称呼对方,书中的内容都充满了对彼此的爱意。

后来,杨昌济也生了重病,毛主席又从湖南老家赶到了北京。

在父亲病重的日子里,毛主席一直都陪伴在杨开慧的身边。

1920年1月17日,杨昌济因病逝世,杨开慧带着父亲的灵柩回到了湖南老家。

重新回到湖南生活后,毛主席为了革命事业而奔波,而杨开慧则继续完成自己的学业。

此时,两人都有着共同的革命理想,都对马克思主义无比信仰。

这一年,杨开慧成为了中国社会主义共青团的一员。

也正是这一年,杨开慧与毛主席成婚了。

两人的婚礼十分简便,前后只花费了6银元。

在此之后,杨开慧便与毛主席住进了教师宿舍里,开始了恩爱的婚后生活。

二、愿革命胜利,临终7字感天动地

婚后的杨开慧始终都支持着毛主席的革命事业,并于1921年也加入了我党。

作为毛主席的爱人,杨开慧在个人生活和革命工作上都予以了毛主席巨大的帮助。

当时我党正式成立没多久,毛主席需要奔东奔西地在上海和湖南等地创建基层组织。

为了毛主席的革命事业,杨开慧曾不止一次在危险境地中打下掩护。

筹建大学、上街宣发、奔走基层号召工人等工作一应俱全,杨开慧同样奔走于革命事业的最前线。

1922年,毛主席与杨开慧的第一个孩子“毛岸英”出生了。

有了孩子后,杨开慧便放下了诸多革命工作,她开始专心持家。

由于毛主席往返于全国各地,杨开慧便时常与他分隔两地,两人相见次数渐渐地减少。

然而,尽管如此,杨开慧都不曾抱怨。

在她看来,毛主席的革命事业是头等大事,其重要性已经胜过了家庭。

无论是丈夫还是她自己,对于革命胜利的渴望都是远胜于常人的。

第二个孩子“毛岸红”出生后,杨开慧干脆带着一家老小追随毛主席的革命脚步。

四一二政变发生后,我党遭到了国民党的严重背刺,党的生存一度陷入了绝境当中。

1927年8月18日,“秋收起义”在湖南省委会议提出,毛主席将带着部下转战延安。

这一次,杨开慧与毛主席再度分别了。

杨开慧对此已经习以为常,她没有抱怨,没有失望,只希望毛主席的革命事业能取得最终的成功。

然而,令人没有想到的是,这一别竟是毛主席和杨开慧的“永别”!

自从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发生后,以蒋介石为首的敌对势力便极力地围剿我党。

毛主席远赴延安,杨开慧则在湖南开展各种地下活动。

我党的地下活动自然也会落入敌对势力的眼线之中,他们很快便四处搜捕杨开慧。

1930年8月,湖南清乡的敌对势力直接把杨开慧的名字从悬赏公告板上张贴出来。

一时之间,杨开慧被全城通缉。

为了安全着想,杨开慧开始紧急地转移地下活动的阵地。

在转移阵地的过程中,杨开慧的足迹还是暴露了,敌对势力连同她的儿子母亲都逮捕到了监狱里。

在狱中,杨开慧饱受折磨,敌对势力一直都在想方设法地撬开她的嘴,以期获得毛主席相关的信息。

然而,杨开慧始终都不为所动,她正义凛然地说道:“愿润之的革命取得最终的胜利,我杨开慧死不足惜!”

杨开慧被逮捕入狱的消息很快便传到了大街小巷上,蔡元培和章士钊等人闻言后立马写信向国民党当局发难。

在多方仁人志士的压力之下,国民党当局许诺不再盲目对杨开慧动用刑罚。

此时的杨开慧已遍体鳞伤,身上的诸多部位都烙下了严重的淤青。

现场审讯的人员说道:“只要你主动与他(毛主席)断绝关系,并告知他行踪的相关信息,我们就会放你回家。”

面对审讯人员的步步紧逼,杨开慧仍旧不为所动。

她深爱丈夫,从不愿改变“毛泽东之妻杨氏”的称呼。

她坚守信仰,为了革命的胜利而不畏牺牲。

在她看来,守护丈夫便是守护革命信仰。

1930年11月14日,不想在毛主席的行踪和革命事业上“松口”的杨开慧在狱中英勇就义。

杨开慧离开人世后,兄长将她埋葬在棉花坡上。

消息传到了延安,毛主席声泪俱下,一度伤心不已。

“假使她不那么倔强,在狱中断绝与我的关系,是否会有更好的结局呢?”

每每想起妻子,毛主席的心中便暗暗想道:“她当时太傻了,为了爱情和革命,终究牺牲了自己!”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总会在清明时节托人为杨开慧扫墓,杨开慧的家人来到墓地敬献花圈时,也总能看到昔日感天动地的那7个字——毛泽东之妻杨氏!

回忆毛主席与杨开慧的爱情,毛泽民的爱人“朱旦华”表示:“他们的爱情感天动地、世间罕见,实乃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伉俪。”

结束语

如果杨开慧没有牺牲,她便能继续书写这一段世间罕见的爱情,也能看到革命胜利的那一刻。

只可惜,世间没有“如果”,斯人已逝,杨开慧心中所有的坚守与信仰都赋于新生的中国之中。

她是毛主席钟爱的妻子,更是伟大的共和国之母!致敬杨开慧先烈,英魂万古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