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土木堡之变:哪有什么阴谋?纯粹是明英宗自己想浪,王振背锅而已

2024-02-20 17:05:04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网上突然传出土木堡之变阴谋论的论调,说土木堡之变是文臣们要夺权,送走一波压制自己的靖难勋贵,又说内部有人通敌,甚至说于谦想要废立明英宗等等,奇奇怪怪的言论始终太多了。

在我看来,土木堡之变这件事本身并不复杂,纯粹就是明英宗这个初出茅庐的愣头青犯傻,没有提前做好规划,带着大军追袭,结果害人害己罢了。

明英宗(图源:《大明风华》剧照)

先简单梳理一下土木堡之变的经过。

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权臣也先恩威利诱诸部,分四路大军入侵明朝。

其他三路根据传统劫掠一番就退走了,但也先不一样,他这次不光要抢东西,还要立威,进一步加强自己的权势,以完成自己篡位的野心,因而打的特别积极。

经过一番血战,也先成功击败了大同的守军,总督宋瑛、总兵朱冕先后战死于阳和口,石亨逃跑,明军损失万人。

能造成明军万人的损失,除了也先积极攻打和战斗力强之外,也和明朝这边不清楚也先兵力和实力有关,盲目自信选择和瓦剌大军野战,最终惨败。

在前线战事不清楚的情况下,得到消息的明英宗决定御驾亲征,而且这个亲征的决定非常的迅速。

营帐

大同战败是七月十五日,七月十六日明英宗就御驾亲征,显然前线战败的消息刚刚传来,明英宗就决定出征了,可以说明英宗的这次出征根本就没有认真准备,在一心建立不世功业的心思下就仓促的出发。

针对明英宗御驾亲征的计划,很多大臣建议闭关自守,毕竟不清楚也先到底有多少兵马,先探查清楚再说。

事实上也先这次劫掠和立威的目的都达到了,如果看到明军闭关自守,大概率就退回去了,也就没有后来什么时事了。

但明英宗年少气盛,祖父和父亲都能北征,自己凭什么不可以,在这种心思下,丝毫不听人劝,就这样,大军仓促的上路了。

由于事先没有动员甚至没有检阅京营士兵,刚刚出征不久就充分暴露出后勤和明军训练不足的问题,一路上士气并不是那么高昂,而路过大战后的阳和口,看到大量明军阵亡的尸体,大家的士气更是一落千丈,而明英宗却对这些毫不知情。

出征路线

八月一日

明军到达了大同,在这里,明英宗等人详细的了解了之前惨败的经过,对也先的实力有了初步的认识。

一路走来,明英宗也看出京营士兵久疏战阵,一路上各种问题频繁,此时偏偏又遇到大雨,士气极其低落,至于也先大军也不知道在哪里,因而决定撤军,可以说这次出征毫无意义。

八月二日

明英宗带领大军回撤,但撤军的时候却出现了问题,根据史书记载,一直跟随明英宗的王振特意让大军从自己老家蔚州走,好让自己衣锦还乡。

但现在大军已经出发四十里了,回头又会损坏家乡的庄稼,只能选择改道返回,从宣府走,就这样磨磨蹭蹭耽误了好几天。

而也先得到明军出征后也打算选择撤军了,但却探知明军一路士气低沉,加上撤军慢慢悠悠,决定追击一下,不成功就撤退。

王振

八月初十日

明军一路慢慢悠悠才走到宣府,此时也先大军也距离明军只有几十里地,得到谍报的明英宗得知后,立马派吴克忠、吴克勤带兵侦查,结果却全军覆没。

战败消息传来后,明英宗立马派遣成国公朱勇、永顺伯薛绶率三万部队前去接敌,结果又是全军覆没,二人也阵亡,连阵战经验丰富的老将朱勇居然也兵败身死,明英宗这才意识到这次遇到的对手不简单。

八月十三日

一路撤退的明军在三日后到达距离怀来县不过二十里地的土木堡,有人建议明英宗急行军到怀来去,但明英宗不肯,在土木堡就地扎营,根据史书说法,是因为王振后面有几十辆财宝需要运输,需要在土木堡等这些辎重。

而经过三番两次的磨蹭,也先大军彻底包围了明军,也先擅长野战,不善于攻城,明军龟缩在土木堡内,也先也没办法。

但问题是土木堡很缺水,周围就一条小河,被也先截断后,几十万明军彻底断了水源。

也先也不着急进攻,围困两天后故意让开一条路装作自己打不过要撤退的样子,急于突围的明军正好中了也先的埋伏。

八月十五日

也先带领大军进攻,被渴坏的明军毫无战意,只顾逃命,全军覆没,明英宗被俘、王振被杀、五十多名随行官员死于战火。

明英宗被俘

可以说从七月十五大军出征到八月十五日被俘,总共也就一个月的时间,过程也很简单,但问题是谁为这次失败负责?

历来把土木堡之变的责任归咎于太监王振,是他没事怂恿明英宗御驾亲征,也是他主动要求从家乡撤退,也是他好心怕伤害庄稼而改道,更是为了等他的财宝驻扎土木堡。

这么一看,王振的权势极高,但问题是现在是明朝,不是汉唐,宦官可没怎么厉害,明朝太监权势再高,被皇帝处理也就是一句话的事,换句话,明朝的太监就是皇帝推在前面的白手套罢了。

显然,王振就是给明英宗背锅的,毕竟继任的明宪宗总不会会给父亲留下这么多糟点,只能推给已经死了的王振。

而后明英宗在漠北吃了一年的蒙古烤肉,又回南宫被软禁了七年,按道理应该对蛊惑他的王振非常痛恨才对。

但复辟后的明英宗又是对王振厚葬,又是为他立碑立庙的,丝毫看不出有仇恨的样子,如果处于补偿的心思那就可以理解了。

王振的家庙:智化寺

那么这么一来,整个土木堡前后的决策,其实都是人菜瘾大的明英宗自己一手主导的。

后来人出于为尊者讳的情况下,把这些罪过都安排传递明英宗声音的王振身上,王振纯属背锅。

那么明英宗为何一意孤行呢?

和明宣宗不一样,明英宗自幼长幼宫内,听着祖父和父亲出征的故事长大的,难免很向往,但他既不懂军事,也不知道瓦剌现在到底如何,一厢情愿认为这些瓦剌大军如土鸡瓦犬罢了,只要带领英勇的明军,还不是手到擒来,自己也能立下和爷爷父亲一样的功绩。

结果,搞得自己身败名裂。

当然或许因为《明朝那些事》称赞明英宗是个好人的缘故,后面总有人想替明英宗翻案,因而搞出了不少阴谋论。

最典型的就是文官要掌权的阴谋论,比如说将领杨洪的通敌。

杨洪的儿子杨俊面对也先大军,直接丢了马营,顺带着导致宣府北面的云州、独石等城相继陷落,但杨洪却不上报,直接导致明英宗不知情的选择在土木堡扎营,这么看来,杨洪确是有点问题。

但问题是七月十五日,马营被围的军报就被杨洪送达京师,也就是说当时明英宗刚刚出发的时候只知道马营被围,而北面的云州、独石等城的陷落只是日后的事情。

《明英宗实录·卷一百八十》:癸巳中元节,宣府总兵官都督杨洪奏:达贼围马营已三日,将河水断绝营中无水

随着明英宗到达了宣府,也先得知大军出征,选择暂避锋芒跑了,换句话说,丢失的云州、独石理论上又回到了明军手里,所以这才是杨洪不上报的原因,毕竟他也无法预料到后面的事情。

杨洪画像

在这种情况下,儿子丢了马营有了罪过,而且现在局势没有恶化,完全等明英宗走了之后打回来就是了。

当然不知情的明英宗就做出了在土木堡扎营的决定,却不知道土木堡侧翼已经失守,最终在这里处处遇伏,处处被歼。

不过无论是巡边还是战斗,杨俊弃守,杨洪知情不报的确要给土木堡之变负很大的责任,而且还没派兵支援土木堡的明军。

另一个争议点就是明英宗派吴克忠兄弟主动出击的问题,是不是内部有人误导明英宗。

前面说了,八月初十的时候也先就追到宣府了,但宣府谍报却是八月十三日才送到明英宗手上,而这个时候也先距离明英宗不过几十里,也就半天的路程。

但明英宗不知道,还以为也先还在宣府附近,严重误导了他的作战思路,一心求战的明英宗主动派兵去阻击是非常合情合理,结果却被也先打了个埋伏,明英宗慌忙撤退。

按理说得到谍报后理应派出大量探子前去侦查也先的动向,然后安排大军营地才是上策,但明英宗却想主动出击,在延误的军情情况下主动出击,最终遭到埋伏惨败。

再看看土木堡之变中被杀的五十多名高官里,其实大部分都是文官,包括内阁学士曹盈、张益,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等等,如果说文官想要夺权,干嘛上前线送了自己性命?何苦呢?

土木堡之变,耻辱了几百年

至于他们为何支持明英宗出征,或许还在回味明成祖和明宣宗时期追着瓦剌打的旧事,却不知道现在瓦剌到底如何呢?生起了轻视之心。

而明英宗之前又是灭麓川,又是平定东南起义的,感觉有点飘了,认为瓦剌不过土鸡瓦犬罢了,正好给自己刷战功。

大家都认为瓦剌不过尔尔,因而明知道不懂军事的明英宗胡搞,还是选择放任他胡来,结果一战打醒了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