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盗墓界有个“不成文规定”:金银珠宝都可拿,唯有一样东西不能动

2023-12-11 17:05:04

文|鲸探所

编辑|鲸探所

在古代人们的心里,一直都有着“视死如生”的观念的。

也就是说,就算是一个人死了,也要和生前一样风风光光的,所以不少人会把陪葬物品放成值钱的物件,而这,也代表着墓主人生前的身份。

正因如此,才有了盗墓贼这一“职业”,他们专门去盗取一些有钱人的陪葬品。

然而盗墓贼虽然见财起意,却也有“盗亦有道”的规矩:墓中金银珠宝尽可以取,唯独那玉不可动。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盗墓贼为何不偷陪葬玉器?

要知道,盗墓贼盗墓,目的无非是为了谋取利益。

对于一个盗墓贼而言,盗墓的目的无非就是为了钱,在和平年代,他们盗墓是为了发家致富,而在乱世之时,则是为了混口饭吃度日。

对于如此利益驱动的盗墓行为,选择的目标必定是最具有价值和可变现性的物品。

在墓葬中,金银财宝可以直接融化变卖,然而玉器却无此用处。

在古代社会,真正具有货币属性和流通价值的只有铜钱、白银和黄金,而玉器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并不具备这种通用的货币性。

如果盗墓贼拿着玉器去市场上或钱庄去换,恐怕是没有人会接受的。

再说了,普通百姓使用铜钱、白银,只有达官贵人才会佩戴玉器,不同时期和身份的人所佩戴的玉器,工艺和样式迥然不同。

稍有眼力的人一眼就能辨认出玉器原主人的身份。

如果一个普通老百姓手里持有王公贵族的玉器,势必会招来权贵们的追捕,这对于盗墓贼而言是非常危险的。

不仅如此,玉器有独特的工艺和纹理,一经雕琢极难擦除,盗墓贼无法改头换面处理赃物,只能原封不动转手,这也十分冒险。

如果简单地磨平玉面的纹路,会导致玉器价值直线下降,而要雕刻出新的花纹,又需要相当高的玉雕技术,这已经超出了大多数盗墓贼的能力范围。

就算找到了买主,玉器的价格也远不如金银。

玉虽名贵,但终究是矿石,不具通货属性,所以盗墓贼宁愿选择容易处置、价值稳定的金银珠宝。

所以说,盗墓贼之所以避开玉器,不全是良心发现,而是考量风险和收益。

与其冒险盗取难以变现的玉器,不如选择容易处置的金银器。

玉器为“灵物”

盗墓者不取玉器的原因,与古人对玉的认知相关。

古人认为玉能通天地,作为神灵与人沟通的媒介。

《山海经》云“玉生于山川,精液所化”,玉就是天地气候交感的产物,《诗经》中也有“白玉对酒,其福其寿”的句子。

所以说,古人视玉为上天馈赠人间、蕴含天地灵气的瑰宝,这样的玉被应用于祭祀仪式中,被视为神灵的象征和私物。

而盗取随葬玉器,就等于触怒上天,必遭雷霆怒火。

不仅如此,在丧葬文化里,人们相信玉石可以藏匿逝者的魂灵。

根据古籍记载,在葬礼仪式上,玉石会被放在死者的口中或手中,以示对其魂魄的滋养与呵护。

古人相信人死后魂魄不灭,依附在物品上以延续存在并等待转生转世,而玉这种通灵物最易藏匿魂魄。

帝王贵族的墓葬中也常见玉制的随葬品,这些精美的玉器具有引导、保护主人灵魂的作用,让先人安息于另一个世界,等待转生转回人间。

然而正因如此,在墓葬盗掘中,盗墓贼们往往避开玉器不敢碰触。

根据几位资深盗墓者的口述,他们深信玉中藏有主人亡灵,一旦移动便会招来祟祸,让自己及家人遭殃。

所以即便发现墓中有价值连城的玉器,也会火速离开,生怕惊动了逝者的魂魄。

所以说,盗墓贼即使面前金银财宝遍地,也绝不轻易碰那散发怪异气场的玉器。

万一真的惹上什么无形之灾,家人牢狱之灾又如何自保?

到时候,尽管金山银山搬不走,后悔也来不及,少得点财富总好过招来横祸。

不能盗取的玉器—身份的象征

自古以来,玉器就与权贵阶级联系紧密,它那罕见的材质和精湛的雕工无不昭示着主人的尊贵身份。

玉器,这种在中国文化中被赋予尊贵与高雅内涵的物品,不仅仅是一种装饰品,更是一种象征着身份的文化载体。

在古代,能够佩戴上好玉器的,多是王公贵族这些身份显赫的统治阶级。

根据记载,在东周时期,楚国百姓卞和曾经献上一块原石,但被楚王认为是普通石头而遭残忍惩罚。

后来这块原石被证实是玉质极佳的“和氏璧”,成为楚国国宝。

这说明在当时,鉴定和拥有玉器的权力仅限于统治阶级。

在战国时期,秦国与赵国为争夺“和氏璧”而大战,由此可见玉器的政治意义。

秦始皇统一后,更将“和氏璧”制成皇家玉玺传国之宝。

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曾在《传家宝训》中写道:“玉器出于天地精华,有温润明澈之德,君子见玉,则思君子之澄明润泽。”

这种观念一直延续到近现代,玉器被视为权力和道德的双重象征。

而对于盗墓贼来说,这种极具身份象征的物件,是他们不敢轻易染指的“禁区”。

在明初儒学大家宋濂的文章中写道,玉属于和珠宝、绫罗绸缎一个级别的奢侈品,是当年身为穷书生的他所无法企及的。

这充分说明,在古代能够拥有玉器,代表的是极高的社会地位。

以楚国历史上的和氏璧为例,它不仅是一件珍贵的玉器,更在战国时期的秦赵之间引发了战争,被后人视为国之重宝。

在秦朝,和氏璧被制成传国玉玺,更是成为了皇权的象征。

所以说,玉器背后所代表的,远不止其本身的价格,而是权力与地位。

能佩戴上好玉器的人,必定出身显赫,身份尊贵,这是盗墓贼所无法与之抗衡的势力。

正因为玉器所蕴含的这层意味,盗墓的行规中便有“不可动墓中玉器”的不成文规则。

这件看似只是装饰品的物件,其实是他们无法触碰的禁区,拿在手中等于自掘坟墓。

在更深层次分析,这与盗墓者的社会身份地位息息相关。

作为见不得光的职业,盗墓者大多出生卑微,隶属于社会底层,是与皇室贵族截然不同的一群。

他们没有金银财宝,只能选择犯罪的方式谋生,而皇权专制下的严苛法律对他们并不宽容,盗墓若被发现,等着他们的只有牢狱甚至绞刑,这让他们即便站在金银珠宝堆成的山前,也敢怒不敢言。

因为 玉器不同于金银钱财,上好的玉料极其稀少,需要丰富的地质储量和高超的加工技术,这使得在封建社会,拥有玉器成为了贵族的专利。

盗墓贼这种卑微的社会阶层,本不配拥有玉器,一旦他们私吞了这种象征权力与身份的物品,就意味着触碰了权贵的底线,后果必然是难以承受的。

正因如此,玉器在盗墓者心中构成了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并不来自玉器本身,而是来自玉器所代表的权力与势力。

它成为了他们所不敢逾越的禁区,哪怕金山银海就在眼前,也只能悄悄避开,不敢染指分毫。

可以说,玉器的地位无比尊贵,它与权力紧密相连,是决不能被亵渎的存在。

古代玉器蕴含的不仅是经济价值,更是权力与地位的象征,所以盗墓贼也不敢轻易动墓中的玉器。

现今社会这种观念已淡化了许多,但在老一辈人心目中,玉器的地位仍然独一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