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被历史尘埃埋没的里程碑,福建船政“威远”号铁胁木壳炮舰的故事

2023-11-11 17:05:19

福建船政全貌

福建船政自1867年草创,1869年制成第一艘蒸汽军舰“万年清”号开始,至1876年已经建造了大小军舰19艘。这对于当时工业基础薄弱的中国来说可谓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但也就在这一时期,福建船政遭遇了经费和技术两大瓶颈:经费的瓶颈原因复杂,在此不赘述,而技术瓶颈则是之前船政建造的木胁木壳军舰到十九世纪中期已经严重落伍,亟需升级迭代。

船政造船的木料尽数采购自暹罗(泰国)、缅甸、马来亚的原始森林,充作船壳板的成材圆木还好说,可是用作龙骨和胁骨的天然曲木随着积年累月的消耗已经变得越来越可遇而不可求,甚至变得一木难求,“有价无木”。所以船材木料尤其是用作船胁的天然曲木的一木难求使得船政在建造第十七号轮船“艺新”号时遭遇到了严重的船材缺乏的问题,导致原本打算按照排水量1250吨、动力为600马力炮舰图纸建造的“艺新”舰被迫完全推到重来,最终缩水成了一艘排水量只有245吨、动力为200马力的袖珍炮舰。

此时,引领造船最新技术风潮的英法两国在十九世纪60、70年代开始建造由钢铁作为龙骨和胁骨,而船壳板和甲板依然采用木板全新船型——铁木混合结构船。钢铁作为龙骨和胁骨相比木龙骨木胁骨而言好处不言而喻:钢铁的可塑性极强,可以任意锻造成任何形状,今后不用再为缺乏适合当做龙骨胁骨的天然曲木而犯愁,因此很自然的引起了造船师从法国的福建船政的注意,将之称为“铁胁木壳船”。

此外,由于船政所在的马尾是英法运茶商船的起点,而这些商船中已有不少是铁胁木壳船,因此船政当时对铁胁木壳船的结构有一定的直观认识,的确比木胁木壳船要先进一个台阶。

爱德美模型封绘,“卡蒂萨克”号铁胁木壳运茶商船

英国铁胁木壳商船“卡蒂萨克”号内部铁胁木壳结构

面对各方面汇聚来的反馈,船政大臣沈葆桢认为船政应该及时改弦更张,停造木胁木壳船,而是紧跟当时的潮流,改造铁胁木壳船,并将此想法形成奏章上奏清廷。

“船胁必需天然弯木,内地无之,向运诸暹罗仰光等处。闻该处近来此木亦少,所以西洋创易铁胁,以济其穷。闽厂前者皆用木胁,迩来十六号(轮船)开工,木胁大形竭蹙,勉强凑集,尚不敷一船之用,后继尤难,非亦改铁胁不为功。”

沈葆桢

鉴于当时福建船政的工匠和技师没有接触过铁胁木壳船,因此沈葆桢在奏章中请求批准从法国直接进口一套铁胁骨架并聘请一批精通此种造船方法的洋员来负责培训船政工匠熟悉铁胁木壳船的制造,并从英国购买最新式的大功率“康邦机器”(复合蒸汽机的英文音译)来作为动力,试制中国自己的铁胁木壳船,跟上世界造船的最新潮流。与此同时,也对船政旧有厂区进行重新规划,腾出新的铁胁车间。

在奏章获得朝廷批准后,沈葆桢将购买铁胁、新式蒸汽机和锅炉的工作委托给洋员日意格,1875年7月20日,日意格分别与法国马赛的地中海造船厂和英国谟士来铁厂分别签署了订购一套铁胁木壳船的铁胁骨架和一台“康邦”蒸汽机与两座圆形高压锅炉的合同,限期六个月完成。而船政厂区车间调整的工作则委托给了洋员斯恭塞格,限期一年改造完成。

日意格

1876年3月,船政的铁胁车间改造完成;同年7月20日,“康邦”蒸汽机和锅炉到货;8月3日地中海造船厂锻造的全套军舰铁胁骨架运到,日意格雇佣的五名指导组装铁胁的洋员也已经抵达马尾。

1876年9月2日,在新任船政大臣吴赞诚的主持下,福建船政史上第一艘铁胁木壳军舰在二号船台上安放龙骨,在法国技师的指导下,中国的工匠面对全新而陌生的造船工艺表现出极强的学习能力,在施工过程中没有遇到任何因为技术和工艺问题而影响工程进度的情况,至1876年底,全部铁胁骨架搭建成型并开始封钉木质船壳板。只是因为船政经费时断时续的影响,工程进度进入1877年开始时断时续,至5月初船体工程才告完成。

1877年5月15日,在吴赞诚的主持下,船政第一条铁胁木壳军舰“第一号铁胁轮船”趁着马江大潮成功下水,吴赞诚将该船命名为“威远”,这成了伴随其18年的名字。1877年9月,“威远”舰完工,9月14日在吕翰的管带下成功进行试航,然后被船政大臣吴赞诚留用于福建船政水师,成为当时仅次于“扬武”号巡洋舰的二等主力军舰使用,兼做船政学堂学生出海实习的练习舰。

建成后的威远舰

“威远”舰的首尾垂直线间长为69.47米,舰宽9.95米,舰艏吃水4.92米,舰尾吃水5.08米,舱深5.69米,标准排水量1268吨。相比之前福建船政大量建造的“伏波”级炮舰(长64米、宽11.2米、吃水3.51米)更加修长,其型线是典型的正规军舰、尤其是法式军舰的型线,标志着福建船政已经彻底放弃左宗棠在创办船政时给定下的“兵商两用,战时作战、平日运货”的思路,彻底走上“兵是兵、商是商,兵商分明”的造船之路。

威远舰模型

除此之外,“威远”舰的诞生对于福建船政来说具有如下有里程碑意义的标志。

其一、“威远”舰是福建船政建造的第一型铁胁木壳军舰,之前船政所造军舰全部都是木胁木壳结构。

其二、“威远”舰是福建船政自“扬武”号之后的第二型完全摒弃商用货舱的正规军舰,之前船政所造的军舰不论大小都带着货舱。

铜版画,“扬武”舰

其三、“威远”舰是福建船政第一型采用撞角型舰艏的军舰,之前船政所造的军舰不是飞剪艏就是垂直艏。

其四,“威远”舰是福建船政第一型采用复合蒸汽机和圆形高压锅炉的军舰,相比“伏波”级的二气缸往复式蒸汽机和方形低压锅炉相比,在功率高出150马力外更加省煤(“威远”舰的主机功率为750马力,高于“伏波”级的600马力),对续航力更有好处;新式锅炉能让燃煤更加充分燃烧,获得更高的航速(“威远”舰的试航航速为13节,高于“伏波”级的10节)。

相比“威远”舰在舰型、结构以及动力方面的划时代的跨越,“威远”舰在武备上因为船政经费吃紧的缘故显得捉襟见肘,选择的是在当时已经严重落伍的英制阿姆斯特朗前膛炮,总共七门,分别是一门7英寸(178毫米)前膛炮和六门4.7英寸(120毫米)前膛炮。7英寸炮位于露天舰桥的前部,通过换门架轨道可通过人力推到两舷的炮门处向外射击。六门4.7英寸炮中的四门两两成双分别布置在烟囱后部的舰体两舷,通过炮门向外射击,不用时整个火炮可以通过炮架下面的滑轨紧靠在舰体侧舷以节约宝贵的甲板活动空间。一门安装于尾楼甲板中线上,通过旋转炮架可向正后方和两舷方向射击;还有一门位于艏楼甲板内,通过开在舰艏中心正前方的小炮门向外射击,但射界较小,这是法式军舰的“专利”。

阿姆斯特朗换门架式前膛炮,威远舰的主炮布置方式与其类似

关于“威远”舰的母型之前一直是个空白,只知道与当时的“法国新式铁胁木壳巡洋舰或炮舰”舰体型线和外观轮廓十分类似。本人查阅《康威舰船年鉴》中1870年至1876年开工建造的法国铁胁木壳巡洋舰和炮舰后发现:建造时间略早于“威远”舰、且尺度、舰型结构、甲板武备布置与“威远”舰比较类似的军舰只有一型——“里高尔·德·热努伊”级二等巡洋舰。

《康威舰船年鉴》中的“里高尔·德·热努伊”级二等巡洋舰侧视线图

“里高尔·德·热努伊”级二等巡洋舰是法国海军在1872年设计定型的一型二等巡洋舰,一共建造了两艘,首舰“里高尔·德·热努伊”号1873年在布雷斯特海军造船厂开工,1876年下水;二号舰“侦察”号1874年在土伦海军兵工厂开工,1877年下水。舰体和“威远”舰一样是艏尾楼结构、开放式舰桥、单烟囱、三桅杆带全套帆索。

该级舰长73.91米、宽10.8米、舰艏吃水5.36米、舰尾吃水5.49米,排水量1722吨。“里高尔·德·热努伊”级的舰长虽然比“威远”长了4米多,但因为该级舰拥有法式军舰标志性的“大鼻子”舰艏,因此如果去掉这个“大鼻子”,“里高尔·德·热努伊”级舰和“威远”舰的舰长相差无几。舰宽比“威远”宽了约0.1米,吃水比“威远”深了约0.5米。与“威远”舰一样系艏尾楼舰型,都是三根带有全套帆索的桅杆,露天舰桥和单烟囱的式样和“威远”舰几乎一模一样。

“里高尔·德·热努伊”级巡洋舰的武备为八门140毫米“施耐德”后膛炮,烟囱后舰体两侧的四门和尾楼甲板上的一门的安装方式和“威远”舰的4.7英寸前膛炮的安装方式一模一样,另外三门中两门位于舰桥前方的甲板两舷,最后一门位于艏楼甲板顶上。和“威远”舰相比,除了舰桥前方的一门换门架炮被两门侧舷炮取代,艏楼内的炮被挪到艏楼甲板顶上外,炮位布置也区别不大。

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动力系统,“里高尔·德·热努伊”级配备的是一台2400马力的蒸汽机和六台锅炉,远远比“威远”舰的750马力蒸汽机和两台锅炉来得强劲得多。但由于“里高尔·德·热努伊”级的吨位比“威远”舰大了约500吨,因此航速为15节,仅仅比“威远”快3节。动力的差别也成了“里高尔·德·热努伊”级能被称之为“巡洋舰”,而“威远”舰只能被称之为“炮舰”的原因。

“威远”舰建成后,以其舰式新、马力大的特点引起了沿海各省督抚的注意,纷纷要求调拨该舰(船政当时实行的是免费调拨制度,船政每建成一艘新舰,各省督抚有权免费调拨,由调拨省份负责为军舰配备官兵和水手,而一旦福建有事,船政也有权召回这些军舰,编组成舰队出海作战),但是船政方面以船政学堂需要练习舰为由将“威远”舰留用在船政。留用船政期间,“威远”舰曾在1877年6月6日将搁浅在台湾苏奥的船政军舰“福星”舰拖出搁浅浅滩,显示出大马力军舰的价值。

1880年8月19日,“威远”舰被曾经见证其建造、下水、试航和成军的原船政大臣、现任天津水师学堂总办吴赞诚申请调往北洋,加入正在筹建中的国家经制海军——北洋海军(成军前称北洋水师),1881年4月,“威远”舰从马尾启航前往天津,同年5月正式加入北洋水师(途中曾经在舟山群岛触礁受损,在上海江南制造局入坞检修)。由于当时北洋水师处在初创阶段,主力军舰除了“超勇”、“扬威”两艘撞击巡洋舰外就是一票“伦道尔”炮艇,所以“威远”舰除了担当北洋水师的练习舰外,还担当主力舰的角色,主要在朝鲜海域活动,并在朝鲜壬午兵变和甲申事变中参与了和日本海军军舰的对峙行动。

1886年,北洋海防以14500两白银购入了在天津出售的英国风帆商船,经过改造后命名为“敏捷”号,作为天津水师学堂的风帆练习舰,替代了“威远”舰的基本船艺实习方面的角色。

而卸下船艺练习舰重任的“威远”舰则在1888年下半年至1889年进行了一场较大规模的改造,舰艏的牙墙和桅杆上的风帆索具被全部撤除,桅杆的结构和横桁也大幅度简化,三根桅杆上原先的作业平台被改造成了兼具了望和作战的战斗桅盘。而武备除了舰桥前部的7英寸阿姆斯特朗换门架前膛炮外,其余的火炮被全部撤除,原本安装在艏楼内和尾楼上的两门4.7英寸阿姆斯特朗前膛炮被废除,而两舷的四门4.7英寸阿姆斯特朗前膛炮被换成105毫米克虏伯后膛炮。此外,在桅杆上的三个战斗桅盘内各安装了两座机关炮(总共六座),前桅杆和中桅杆的桅盘内安装的机关炮是哈奇开斯五管37毫米机关炮,而后桅杆的桅盘内安装的是诺登菲尔德四管25毫米机关炮。

改造后的威远舰

105毫米克虏伯后膛炮(近处两门)

经过这样的改造后,“威远”舰的外观发生重大变化,原本更像是一艘风帆战舰,而改造后更像一艘近代蒸汽战舰。改造完毕后的“威远”舰在成军后的北洋海军中属于二线军舰,除了继续担当练习舰外,还兼作通报舰和运输舰使用。

本厂长绘制的改造前和改造后的威远舰侧视图对比

在甲午战争中,“威远”舰因为不是一线军舰而错过了丰岛海战和大东沟海战,最终参加了威海卫保卫战,在1895年2月6日凌晨被偷袭入威海湾的日本第11号鱼雷艇发射的鱼雷炸沉在铁码头附近。由于铁码头附近水浅,“威远”舰坐沉的时候烟囱和桅杆上部还露出水面,战后“威远”舰的残骸被日本海军出售给民间拆船商,在拆除了可用回收的部分后剩余的部分最终和威海湾融为一体,中国造船史上的一块里程碑就此湮没在史海之中。

沉没的威远舰露出水面的烟囱和桅杆

由于“威远”舰舰型的成功,福建船政参照“威远”舰的舰型又陆续建造了“超武”(该舰首任管带叶富是邓世昌的儿女亲家)、“康济”(后改造成商船)、“澄庆”,以及经过重大优化改造的“横海”和“广甲”等五艘同型舰,形成了一个继“伏波”级军舰之后福建船政建造的同型军舰大家族,并对福建船政后续建造吨位更大的铁胁木壳巡洋舰“开济”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仅凭以上所述,“威远”舰在福建船政史上乃至是中国造船史上的地位就不应该被忽略。

本厂长绘制的新建成时的“威远”舰二视图

本厂长绘制的北洋海军时期的“威远”舰二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