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被历史埋没的真相:除了海参崴,沙俄还抢走一座“青岛”

2023-10-04 17:05:12

“我想带你去个地方,它对海参崴来说是当年的“守护神”,但对中国人而言,却是个被历史埋没的真相”

这段话是俄罗斯向导妮萨琳跟我说的,虽然她看起来神色很凝重,但我却有些不以为然:还有什么灾难比海参崴被巧取豪夺更令人心痛呢?然而,事实证明我还是太年轻了,抑或者说,我低估了俄罗斯人面对利益时的疯狂。

妮萨琳没有再详细解释,只是让我去查查一个名叫“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的俄罗斯人。

在网络上,有关此人的信息极为稀少,最后我在韩国出版的《黄金矿工》中找到了相关资料:伊万诺维奇总是手持步枪监督矿工,整个阿穆尔半岛(海参崴所在地)都是他的地盘,由于枪法十分精准,韩国矿工给他起了个“四眼”的外号,但实际上,他的本名叫米哈伊尔·扬科夫斯基。

扬科夫斯基出生于波兰贵族家庭,因带头叛乱被剥夺贵族身份并流放西伯利亚,赦免后被拒绝回国,辗转落脚乌苏里兰(外东北)。1874年,动物学家维克多奉命考察西伯利亚东北部,在熟识地形的扬科夫斯基协助下顺利完成工作,因而举荐其担任海参崴矿工监理,至此拉开他残害中国淘金工人的序幕。

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对外东北历史地理、民族文化以及经济农业作出完整调查的人是清末学者曹廷杰,从乌苏里江出发至海参崴及其沿岸岛屿全程8000多公里,为后人留下《西伯利亚东编纪要》、《东北边防辑要》等地理名作。其中写到一座“青岛”:长12里、宽11里(实际11.6里),呈马蹄铁状,为原(住民)达斡尔、蒙古族祖居之地,以狩猎捕鱼和筛选金砂为生。

现在的俄罗斯阿斯科尔德岛

1860年签订条约后乌苏里以东尽数被夺,海参崴被更名为“符拉迪沃斯托克”,50公里外的“青岛”则变成阿斯科尔德岛。

海参崴被抢家园被夺后,当地中国人只能四处逃难,其中部分受同乡庇护躲到“青岛”上,一心为沙俄卖命的扬科夫斯基顺藤摸瓜也跟到了岛上,结果发现岛上不仅渔业资源丰富(盛产海参),金砂储量也极其可观,因此向沙俄驻军提议以修建气象站的名义登岛,再逐步驱逐岛上的中国淘金工人和原住民。

意识到华民十分团结无法同化的扬科夫斯基,随后向沙俄驻海参崴兵屯妄报声称“俄人无故被杀,请求出兵支援”。

1868年5月,由阿留申人号驱逐舰带队的三艘兵舰满载俄兵抵近“青岛”,但几度交锋却始终无法登陆,扬科夫斯基遂建议“炮轰两日再登岛”,经过足足两日的炮火,三千岛民组成的“守军”死伤殆尽,“青岛”沦陷,华工伤亡则再也无人知晓。

彼时在海参崴担任文书一职的沙俄作家布林纳提出反对,因为中俄签订的条约中明确规定“俄国不得侵扰中国人所占之地,仍准中国人照常渔猎生产”,但布林纳位轻言微,只得在后期所着《滨海省》中一笔带过:远在俄人之前,南乌苏里地区已有数万中国人开采金砂,其中又以“青岛”为最,数之成千上万。

在俄国出版的史书中,炮轰“青岛”及淘金工的记载尽数被删,但历史是有记忆的,在曹廷杰1885年登陆“青岛”所留资料中,我找到了相关描述:青岛先年出金甚旺,华工多至万人,俄人争此岛甚力,死伤无数。而日韩古籍却一一详尽记录:尸横遍野掩埋不及,后弃之于海。

炮轰过后,“青岛”所有资源被搜刮一空沦为俄国海军基地,而扬科夫斯基则因“私藏金砂”被调往索契,病死在黑海岸边。

按照原计划我本该离开海参崴坐着火车回国,但越查资料越令人胆颤心惊,决定更改行程前往阿斯科尔德岛一探究竟。向导妮萨琳咨询后回复我,阿斯科尔德一般在5-10月期间开放,但旅游团恕不接待外国人(其实就是不接中国游客)。

最后费尽周折才找到了一个“青岛”华民后裔,他每年都要替父上岛祭奠祖父,见面时他一边给我看照片,一边说:岛上共有几十座炮塔、三个灯塔,还有不少废弃的装甲车、矿车和火炮等等。

在海参崴旅游文件中,外国游客必须在旅游团或本地人的带领下才能登陆阿斯科尔德,既然旅游团不接,我只能求助华民后裔,直到第三天才坐上渡轮前往阿斯科尔德。凑巧的是,当天还有一个旅行团跟我们同船出港,妮萨琳说是一群喜欢极限运动的俄罗斯年轻人。

登岛后一路跟着他们去灯塔,沿途所见到处是“禁止进入”的警示牌,但他们却视若无睹直接穿行,其中一个年轻人跟我说:这里自二战后就一直处于废弃状态,如果你不愿意跟我们一起玩跳水,也可以去看看沿岸的炮塔和军事基地。

要说这些年轻人也确实够胆,百米悬崖只需一根钢缆就挨个的往下跳,我和妮萨琳在边上看的一惊一乍。

下坡原路返回时看到废弃的码头上有渔船靠岸,与渔民交谈后才知道这是阿斯科尔德唯一的港口,曾经是苏联太平洋舰队13艘舰艇的基地之一,巅峰期岛上驻扎有一个步兵营和四个火炮连,共计26个炮台52个MB180毫米火炮。码头沿岸散落一地的则是当年的工业零件,有运输车的也有输送带等等。

向南步行大概800米能看到一个船型水泥纪念碑,这座纪念碑的原型就是当年率队炮轰“青岛”的阿留申人号驱逐舰,被苏联以“英雄战舰”的名义立碑,而扬科夫斯基居然也被“平反”,如今海参崴有好几条街道以他的名字命名。

纪念碑附近有条登山步道,一路上坡就能到南面峰顶,全部是防空火炮和机枪阵地,虽说早已锈迹斑斑,但仍能看出日俄当年为争夺海参崴的战况有多么激烈。

沿着山顶小径一路往北,看到很多装甲车辆被随意丢弃,其中一辆很像雷达车,但内部零件被拆卸一空,连方向盘都没了。妮萨琳推测说:这些军用车辆的零配件都很结实耐用,估计是当地渔民顺走了。

转了一圈没有找到当年的金矿开采点,却意外在炮塔内发现了双层地下室,底下那层是发电设备和压缩空气管的技术室,网络上查了一下,原来炮塔内部还有起居室,最大容量为28人和3个月的供给,战时燃料储备可维持100个小时所需。

离开炮塔后向灯塔走去,那群年轻人在悬崖边各种摆拍,他们当晚会留在岛上过夜,距离最近的那个炮塔就是他们的临时住所。

临走时我跟妮萨琳说:有点遗憾,没有找到华工的坟墓或者有关的痕迹,但十分感谢你给我的这次机会,不出意外的话,我下次还会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