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武都大地震影响有多大?韩信暗度陈仓成为奇迹,诸葛亮却注定失败

2023-09-05 16:57:53

被誉为一代兵仙的韩信,在楚汉相争开始时,便以一招“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妙计,拿下了他在军事历史舞台上的首秀。

他带领军队从汉中出击,沿陈仓道路出其不意进攻楚军,成功进入三秦大地,最后帮助刘邦打下了大汉江山。

而到了三国时期,蜀相诸葛亮率军从汉中出发,五次北伐中原却屡屡失败,最后遗恨病死军中,使后世气节之士感慨不已。

值得一提的是,韩信与诸葛亮都是率军从汉中出击,为何韩信能一举功成, 诸葛亮却以失败而告终呢?

难道是因为诸葛亮的军事能力不如韩信而导致的失败吗?非也!

韩信固然是一代兵仙,但同样能位列武庙的诸葛亮又岂是不识兵法之士。北伐失败的原因说来复杂,但其中有个影响极大的因素却是不得不提,而这个因素与西汉时期的一场地震——武都大地震有密切关系!

一、同是出兵关中,为何一胜一败?

汉中是四川盆地的北大门,从军事的角度来看,它的存在能阻挡外敌入侵,但同时也不利于防守一方的出击。

放眼整个中国历史,能够从汉中出击并攻克关中平原的,仅韩信一人。

项羽灭秦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并分封十八路诸侯,他将对他有威胁的刘邦封到偏远的巴蜀一带,同时将关中分封给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人,让他们驻守关中,以此堵住刘邦北上的出路,自以为如此便可高枕无忧。

然而刘邦也是人中之龙,手下亦不乏俊才,又岂会久居人下。张良深谋远虑,以重金贿赂项伯,为刘邦求来了汉中郡。

此时的刘邦虽然实力远不如项羽,但拥有了能进入关中的“门户”汉中,也就等于拥有了出击的主动权。

张良又建议刘邦烧毁了子午谷的栈道,在表面上做出一副永不出蜀,无心再问天下的假象,实则却是励精图治,养精蓄锐。

也正是在这段时间,一个曾受过胯下之辱,一直被人瞧不起的人物——韩信成为了刘邦集团的核心人物。

刘邦拜韩信为将,时值齐相田荣不满项羽的分封在山东作乱,项羽率军前去平定,刘邦和韩信抓住这一时机,决定出兵与项羽决战。

然而要出击关中平原,首先要突破关中三王的封锁。在汉中和关中之间有四条路可走,分别是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和陈仓道。

而一向主张“谋战”的韩信,先让周勃樊哙去修子午谷的栈道,做出要从子午谷出兵的假象。

章邯见状,果然将主力调至子午谷口防御汉军,而韩信则率主力悄悄抵达陈仓发起突袭,打了楚军一个措手不及。

章邯在仓促间率军驰援,却被早有准备的韩信打败。占据陈仓后,汉军东进的道路被打通,随后便沿着渭水一路追击,最终攻占了整个关中。

坐拥了富饶的关中平原后,刘邦才真正拥有了与项羽争夺的天下的资本,最终建立了大汉王朝。

四百年之后,诸葛亮在隆中向刘备提出三分天下的策略,建议刘备效仿刘邦,先坐拥巴蜀和汉中,再等到时机到来时,从荆州和四川两路出兵争夺天下。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为实现与刘备一同追求的兴复汉室的抱负,而出兵北伐。

由于此时蜀汉早已丢了荆州,所以诸葛亮北伐只能从汉中出兵,然而五次北伐却都以失败告终。

值得一提的是,诸葛亮北伐的路线几乎和韩信一模一样,为何韩信能攻克关中,而诸葛亮却屡屡遭挫呢?

这当然不是诸葛亮不善用兵之故,蜀国国力本不及魏国,诸葛亮却能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让手握十万重兵的司马懿死守不出,又岂是不谙兵法之辈。

只是打仗这种事,历来要看天时地利人和。到了三国时期,天命已不在汉室,时过境迁,“兴复汉室”的口号得不到关中百姓的支持,蜀军已不占天时。

而在地利这一方面,蜀军所处的境况更是糟糕。韩信暗度陈仓时能占地利,但诸葛亮却不能,可以说诸葛亮的北伐是注定了败局的。

为何?

因为就在韩信暗度陈仓之后二十年,中国发生了一场武都大地震,这场地震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彻底颠覆了中国西部的军事地理。

二、暗度陈仓的地理条件

这里就不得不提一条重要的河流——古汉水,若没有这条古汉水,韩信绝对暗度陈仓计划绝对无法顺利进行。

古汉水发源于陕西南面,它有两条路径,虽然最终都是注入长江,但却是一条流入四川,一条流入汉中。

也因此,在武都大地震以前,古汉水的存在使得关中、汉中、蜀中的连通一直都十分方便。从汉中出发,可逆流而上抵达陇西,顺流而下亦可到达荆楚。

像韩信这样的谋战派打仗怎会不借助地利,当时刘邦的人马在子午谷吸引章邯军队的主力,而韩信则偷偷率主力部队溯古汉水北上,偷偷抵达陈仓。

如前文所言,汉中是个特殊的地方,它能抵挡外敌入侵,但同时也不利于防守一方的出击。

但正是有古汉水的存在,却为韩信暗度陈仓提供了地利。

到陈仓之后韩信又利用古汉水带来的交通便利,派出一部分兵力做出要进攻陇西的假象,迷惑章邯,而他的大部队沿着陈仓道突入关中,将章邯打得措手不及,关中最终尽纳入刘邦的掌控中。

那么问题来了,韩信能借地利攻打关中,诸葛亮为什么不能?

答案是:肯定不能。因为在武都大地震之后,古汉水的河道就被截断,所谓的地利已不复存在。

史料记载,公元前186年,西汉武都道发生了一次规模约为6-7级的地震,地震强度高不说,余震还持续了足有八个月。

而当地震发生时,强烈的震动使得陕西宁强汉王山一带的山体发生巨大滑坡,古汉水因此被阻断,河道就这么被截断,南流的一支与东流的一支逐渐分离,成为后来的嘉陵江和汉江。

而如此一来,秦岭和大巴山便成为了阻断关中、汉中、蜀中三地的天堑,三者之间的交通也没有了以前的便利,反而变得困难无比。

也因此,到了诸葛亮的时代,蜀国北伐已经不具备当年韩信进军的地理优势,相反的,行军不易,粮食的运输更是异常的艰难。

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三条路线都十分难走,原来的陈仓道也因为汉水流量减少而变得十分艰险。

而在丢失了荆州之后,诸葛亮只能以汉中为基地出兵魏国,可以想象蜀军的军事行动会有多困难,不管是从哪条路出发,粮食的运输都难以得到保障,根本无法跟上大军行军的步伐,运输过程中还不会造成粮食的损失。

纵然诸葛亮精于巧思,能发明出木流牛马这样的运输工具,也无法战胜糟糕的行军路上糟糕的运输。

蜀军每次出征都只能求速决,不能有效的蚕食魏国的土地,这成了诸葛亮北伐失败的重要原因。

在最后一次北伐时,诸葛亮甚至命士兵在关中屯田,因此解决蜀军的粮食问题,好和司马懿打持久战,可惜他却在此时病逝于军中。

三、天意不可违

因为陈寿的一句“奇谋为短”,有些人将五次北伐失败的原因归咎于诸葛亮的军事能力,却忽视了蜀军攻魏的地理条件。

却没有想过,诸葛亮若无军事才能,唐太宗设立武庙又怎会将他供在其中?只是兵法上的事太过深奥,并非寻常人所能知晓。

当初孟获叛变被诸葛亮所擒,诸葛亮带其观看蜀军军营部署,问猛获蜀军实力如何,孟获认为不过如此,诸葛亮大笑,后七擒七纵孟获。

反而是手握十万重兵的司马懿,兵力多过蜀军却不敢和诸葛亮决战,其所忌惮的,不外乎是诸葛亮的军事能力。

与孟获不同,诸葛亮逝世后蜀军退兵,司马懿巡视蜀军军营部署,连他都不禁惊叹诸葛亮当真是天下“奇才”。

可见兵法上的事,非是深谙此道者不能勘破也。

事实上,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其声势便惊动了整个关中地区,魏国有三郡选择投降蜀国。

奈何粮食始终都是个硬伤,五次北伐总因为粮食短缺的困难而不得不退兵。最后一次北伐时,诸葛亮让军队在关中屯田,打算用这种方式和死守不出的司马懿耗下去。

本来这不失为一个创设性的策略,可惜的是他由于劳累过度,在这一年病逝于军中。

纵观诸葛亮的五次北伐,不难发现他已尽可能的将人力发挥到了极致,但地理的问题始终是一座无法逾越的大山。

加上“兴复汉室”的口号早已失去了号召力,在天时地利都不占的情况下,北伐不但是与人斗,更是与天斗,与地斗。

然而逆天而行又谈何容易,一场武都大地震带来的地形变化,其对蜀国军事行动造成的影响,根本不是人力能解决得了的。

只能说是天意不可违,直叫后人感叹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