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第一个入中国籍的外国人,获周恩来特批,娶走延安第一美女当老婆

2023-06-21 17:01:36

他本是个救死扶伤的“万能博士医生”,后来却成为第一个加入中国国籍的美国人。在第二个故乡中国生活这55年当中,他所制造出来的经历,给新中国成立前的抗战道路上,添上了别具一格又浓墨重彩的一笔。

奔赴延安

1936年6月,受宋庆龄和组织的委托,有“红色牧师”之称的董健吾赶赴西安,将一位外国医生海德姆和一位外国记者斯诺护送到了陕北苏区,两人是中央和毛泽东特别邀请过来的国际友人。早在1936年夏天,组织上就商议决定邀请一位受过正规训练的医生,来帮助革命根据地建立一个医疗机构。

这一任务当时交给了正居住在上海的宋庆龄,因为边区的医疗技术很差,考虑再三后,宋庆龄推荐了当时还很年轻,只有26岁的海德姆,和一位叫斯诺的记者一同秘密前往。就这样海姆德离开了自己生活了三年的上海,坐上了开往西安的火车,经过十几天的长途跋涉之后,两人终于到了陕西的保安县。

1936年7月,来到保安县的海德姆,根本没有想到今后的他,将会成为能和这么多同志和士兵们一起奋战的一位特别的红军战士。


海德姆1910年出生于美国纽约的一个钢铁工人家庭,因为从小家境贫寒,母亲有病却无力医治的家庭环境,让他很小就下定决心,长大后一定要学医,为穷人们治病。1931年在美国贝特鲁大学毕业之后,就毅然前往日内瓦继续学习医学临床专业,三年后海德姆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

后来他在报纸上看到了一种很奇怪的“东方热病”,为了一探究竟,海德姆很快就决定要亲自去中国考察一番。1933年他不顾父母和老师的反对,孑然一身漂洋过海来到中国。临走前他向父母承诺,等治疗好了这种病就会回来,最多两年,最少一年。

当他来到中国之后,才知道原来这里并没发生什么“东方热病”,只是因为天气热,人们有些皮肤病而已。不过在逐渐了解和接触到了中国当时的现状之后,起初他只呆在这里一年两年的想法和计划却逐渐变淡,而是想要留在这里更久,为这里的医学或者是其他方面做出一些贡献。

1933年,24岁的海德姆和两个同学一起从美国来到上海,在慈善医院里做兼职医生,因为收入太低,又在一家私人诊所里给医学院的学生上临床课。两个同学陪海德姆又在上海坚持了一年多的时间,就回到了美国。此时的海德姆正站在一个人生的岔路口犹豫不决,就在这段时间里,一位朋友邀请他去了一个聚会之后,彻底改变了海德姆的命运。


在聚会上的海德姆,一眼就被一位气质温雅的女士给吸引住了,这位女士当时主动上前去和他谈话:“我知道你是一个很进步的医生,你能够为中国的进步做更多事情!”“这位女士是谁”海德姆偷偷问向身边的朋友,“这是孙中山的夫人,宋庆龄!”。

在之后的谈话交流中,海姆德似乎重新找到了之后的人生方向,也开始表达自己想要去西北苏区的愿望。所以宋庆龄当时在组织上的这项任务当中,第一时间就推荐了海德姆。

来到根据地,站在窑洞前的两位外国人,第一个见到的领导人就是毛主席,很亲切面带笑容,并主动上前,边握手边地对两人说“欢迎我们的贵客!”。之后一位满脸大胡子,但面容却十分英俊的军官迎了出来,用流利的因为同海德姆介绍:“欢迎你们,我是周恩来”。

马海德和斯诺就这样住在了窑洞里,白天访问红色根据地,晚上一起采访毛主席等领导人。在这种常常在深夜里进行谈话的时光,海德姆逐渐在这些领导人的身上,看到了中国的希望和未来,也逐渐让他脑海里产生了一些不一样的想法。

跟随斯诺遍访陕北苏区以后,海姆德又随红军南下甘肃,陆续转战各地,这一路上的征程非常艰苦,而且也没少在枪林弹雨之下为伤员们治疗,这也让他发现了陕北地区真的是一个比他想象当中更落后的地区。留在中国、投身中国革命事业等等的想法,在他心中越来越多坚定了。


留在中国参加革命

三个月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斯诺开始着手离开,他的任务已经完成。但也就在这时,海德姆做了一个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的决定,要继续留在这里,因为周围的百姓,包括战士们都需要他。

这段时间和毛主席、周恩来这两位传奇人物的接触之下,海德姆也真正喜欢上了中国这支经历艰苦长征的红军。最终在毛主席的批准下,这一外国人终于也穿上了红军军服,成为了一名正式的红军战士,将亲自置身于这场伟大的解放事业之中。对此海德姆曾在日记中写到:我感到极大的愉快。

从这时开始,海德姆不再使用他的外国名,为了方便结识群众,他把名字改为了马海德。在这里的工作过程中,他一边诊疗一边进行研究,后来将一份详尽的报告,附带着自己的各种意见建议交给了主席查看时,实事求是的报告一下子得到了主席的欣赏,马海德也因此担任了苏区军委卫生部的顾问。

在延安不到三年,马海德就消瘦和衰老了很多,皮肤粗糙,一脸饱经沧桑的感觉,每天和其他士兵们一样,一身粗布军装,打着绑腿,除了鼻子高一点,说话有点口音之外,跟其他红军战士没什么两样。时间一久,马海德的中国话也变得十分流利,甚至还带着很浓的陕北腔。因为他精湛的医术和善良的性格,几乎整个延安地区的人都已经认识他了。


此后马海德不仅做起了毛主席、周恩来等重要领导人的保健医生,连贺龙、林彪等人从前线回到延安后,身体的检查也都是由他做的。当时白求恩刚到延安就很快赶往了前线,马海德知道后,也非常急切地想要跟着一同去。

但毛主席听到他的诉求后头都没抬,直接回了一句:“那我谁管?”这一下让他明白了,自己在延安的任务也是很重要的。

为了顾好毛主席的身体健康,马海德真的是没少费心思,主席因为长期夜里办公,白天睡眠又少的休息时间,再加上不爱运动,很让马海德担心主席的健康问题,于是他经常多次想各种办法来调剂,比如强迫带动他一起运动散步,或者是拉着他一起打麻将,换换脑筋。

曾在一次打麻将的过程中,两人还直接争执起来,开始周围的人还不解,一贯脾气都很好的马海德怎么还会因为一点小事生气,后来才知道他这是在帮主席放松脑子。

在得知主席关节不好,有一点风湿病之后,马海德就专门请人打造了一张乒乓球台,热爱运动的他一有时间就会主动寻主席一起打球,来调节他的精神和身体,甚至马海德还专门设计出一条带着主席一起散步的路线,之后这支散步路线还成为了延安的一景。


1937年马海德跟随部队一起来到了山西抗日前线,亲自参加抢救伤员的经历,也让他彻底了解了真正的革命军队和革命力量到底是什么样的,这也成为了马海德一生当中最震撼和难以忘记的回忆。

因为正直善良的性格和高超的医术,马海德在当时很受周围民众和战士们的爱戴。当大家发现他不适应战地情况,得了胃病的时候,都会给他送去一块冰糖,这一小块可以在关键时刻补充能量,甚至是保命的冰糖,在当时这种紧急的情况下也彻底温暖了马海德的内心。

娶走“延安第一美女”

医疗医生等等资源的匮乏,让马海德承包了各种大大小小的治疗工作,甚至还常常会去给人接生。1940年,在一次偶然接生经历当中,马海德和一位在鲁迅艺术学院文学插班生和进步青年,也被称为是“延安第一美女”的周苏菲相识,在几次交流谈心的相处下,两人直接确认了结婚、成为夫妇的想法。

随后马海德在得到王稼祥以及组织上的配准后,就和苏菲最后在延安的一个机关服务举办了一场简单的婚礼,十几桌简单的酒席,邀请来一些战友同事们,毛主席和周恩来总理也一起出席了婚礼,一位中国美女和一位外国医生的爱情,也成为了当时特殊环境下一段神仙佳话。


结婚后虽有一个星期的婚假,可马海德有太多工作要做,很多病人也都在等着他,所以婚后第二天,马海德就把妻子送去了学校,而他也很快继续开始了自己的工作和任务。

婚后马海德的住处也直接安置在了离毛主席不远的地方,只要没有重要活动的时候,他就会带着苏菲和自己的儿子,陪毛主席一起去散步。路上一碰到熟人谈起工作,马海德就会让自己的儿子小幼马上前去引开大家的注意力,趁机带走主席离开。两人也依然会在深夜里谈及或者是争论各种问题.。

曾有一个病案可查的记录上显示,1944到1947年之间,马海德在延安诊治的病人就达到了四万多人次,同时在此期间,他也参与见证了边区医疗事业的巨大变化,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医疗网。同时婚后的马海德依然时刻关心着毛主席等好几位领导人的身体健康问题。

隔几天不见面的时候,主席就会邀请马海德一家一起吃饭闲聊。和他聊天主席会不自觉得到很大的放松。马海德说过:我对他是身体上的保健,他对我确实思想保健,还是我太幸运了,毛主席在之后也有对马海德儿子表达过:“你爸爸马海德很勇敢,为真理冲出了国界,你妈妈苏菲也很勇敢,为爱情冲破世俗观念,我很喜欢你们这一家子”。

凭借自己献身革命的精神,马海德不仅得到了毛主席、周恩来总理和宋庆龄等人的信任,也成为了和毛主席之间相互配合和相互陪伴的挚友。


第一位加入中国国籍的外国人

1949年春,在新中国成立前,马海德和妻子周苏菲一起来到了解放后的北京。9月份的一个夜晚,周恩来的办公室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开一看是马海德,此时他急切地对周恩来说:“周,十年前你可是答应过我一个请求的!”周恩来听到后哈哈大笑:“亲爱的马海德医生,我会履行我的承诺的!”随后周恩来毫不犹豫地就在他的中国国籍上面签了字,由此马海德也成为了第一个加入中国国籍的外国人。

新中国成立当天,马海德以一个党员的身份和几位革命家一起参加了开国盛典,席间,毛主席也调侃地向马海德表示祝贺:“原来你算是我们中国的女婿,现在你入籍了,就是完完全全的中国人了!”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国内是不允许外国人随意走动的,有时候当马海德被指认说是外国人的时候,他都会轻松回答一句:“我是新疆人,我姓马”。

之后的生活中,马海德短暂地和妻子儿子度过了一段惬意的生活,喜欢热闹的他,会时常带着家人一起出门旅游、增长见识,也会亲自教育自己的孩子,循循善诱引导他们独立。但是这样的生活持续时间并不是很长,马海德就和妻子一起开始了繁忙的工作。苏菲进入了北京电影制片厂,继续从事文化艺术方面的工作,而马海德则是继续从事医疗工作。


战胜麻风病

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当时冲在最前线与可怕的麻风病战斗的医生当中,做出很大贡献的一位医生就是马海德,因为他,国内从1949年50万的麻风病人群,已经减少到了7万人,经过50多年的努力后,中国彻底走出了麻风时代。

开始潜心研究麻风病以来,马海德每年都用一半以上的时间,带领着科研组一起到各个高发地区去勘察和医治、培训病人。在这段路途当中,马海德似乎又重新走了一遍长征路,进入到人烟稀少的藏区时,雪山和沙漠都让人感到绝望,但他最后都咬牙坚持下来了。

一路上马海德和团队爬山涉水,有时几天会吃不上一顿饱饭,就连喝水也成了问题。卫生部担心马海德的身体,曾为他准备专机接他回去,但他却说:“如果这次拿不到麻风病的确切数据,你们就是把我送回北京,我还是要回来的。”

1962年的一天,马海德突然接到了一个电话:“马大夫,你父亲来了!”马海德的父亲通过报刊看到了一则消息,看到自己的儿子竟然当上了中国卫生部的顾问,还和毛泽东周恩来等人都是好朋友,老人立即收拾行李要来中国看望了他。

当时中美还没建交,时任外交部长的陈毅知道了这件事后,随即安排已经70多岁的马父亲在叙利亚等待。马海德一家人也连忙坐飞机,转到莫斯科飞到叙利亚,在大使馆的安排下,这对已经30年没见的父子终于再次相见,两人瞬间激动地抱在了一起,各自都留下了想念的眼泪。


当时马海德周围很多人都担心他会不会就此跟着父母回家,但匆匆见面之后,他就再次离开了,最后只是留下了一句:“我是中国人,中国人需要我”,就重新返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因为此时他心里最着急的,就是尽快找到有效的方法,来解决麻风病。

1976年,这一风波终于过去,但此时66岁的马海德的身体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还被检查出了癌症。但他生性乐观,为了彻底消除这一病症,晚年时候依旧没有放下自己的工作,仍亲自去到边远地区考察。

他心里一直放不下的,就是还没有彻底消除的中国老百姓心中的“魔鬼”——麻风病,并且担心麻风病人在之后的生活中会遭受到歧视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每到一处麻风病人的家中时,马海德都会亲自给他们诊治和检查,毫无顾忌地和他们握手,甚至是直接把患者溃烂的腿放在自己的腿上查看,在当时真的感动到了不少患者以及家属的心。

1988年9月,马海德的生命只剩下了最后30多天,但当他看到一些麻风病人寄过来的信中,说到很多生活条件艰苦的病人依然没有饭和药吃之后,依然非常难过。在之后马海德不断昏迷,高烧不退的现状下,每次醒来的第一件事,也依然是关心这些病人。

开放之初的中国并不富足,治疗麻风病需要的物资和药物都很匮乏,为了筹集这些,马海德曾跑遍全国几百家医院,甚至走访了十几个国家,很多时候他都已经忘了自己还是一个患有癌症的老人。


1988年3月的马海德,整个人已经被癌症折磨得瘦了30多斤,但他仍然为了一笔援助金飞往了美国,回国后又参加会议,终于在最后支撑不住,住进了医院。

10月的一天,在马海德78岁生日的时候,卫生部授予他“新中国卫生事业的先驱”的荣誉称号,全体卫生部的工作人员也进行了向马海德学习的国际主义和无私为人民奉献的精神的活动。

但在这次活动的10天之后,这位大鼻子外国博士医生,马海德也在他的第二个故乡,中华大地上含笑走完了他这段光辉的人生经历,离开了他生活55年的中国土地。当时在弥留之际,生命里的最后一刻当中,马海德还依旧在挂念麻风病患者的事情,担心那些病人会在此后的生活当中受到歧视,和其他一些自己未完成的基金会等等事宜。

所以临终前,马海德交给自己的妻子一张汇票,并嘱咐周苏菲:“妹子,这是给麻风病人治病的钱,来之不易,你一定要管好基金会的钱啊”,这些他心心念念的,最后在后辈们的努力下,都已经做到并且实现了。

曾在儿子五岁的生日的时候,马海德亲手写了一封信送给他,信中除了表达了自己对儿子深厚的爱之外,他还提到了一个词——Useful life(有价值的一生),并对此还做了一个解释:“为人民服务,善良诚实,相信真理等一系列美好的品质,是最有价值的一生”这一段话,之后也深刻地影响了马海德儿子周幼马很长一段时间,直至现在,他还很仔细地保存着当年父亲的这封信,并一直将这句话作为自己的信仰。


马海德被任命为卫生部顾问之后,得到了一个福利政策,给外国专家提供很高的工资收入,但他却直接拒绝掉,并回复到:“我是中国人,又不是外国人,不需要这份额外的补助”。在马海德一生当中,有大半个世纪的时间都是在各种艰难的环境里,在医学上各个方面当中,为中国人民和中国医学做着贡献。

他去世后,周苏菲把马海德留给她的三万美元全部拿出,成立了一个马海德基金会。后来她写了一本《我的丈夫马海德》,里面记录了两人一生的一些经历过程。中间苏菲写下了很多马海德常常会说的一些话,其中一段很多人看了之后都难以忘怀:他曾向很多人表示过“如果让我重新开始生活,我还是要选择这条道路,这是毫无疑问的”。

按照马海德生前的遗愿,妻子周苏菲之后将他分别埋葬在了遥远的美国家乡、奋斗过的革命圣地延安,以及一起作战过的八宝山革命战士们的身边。

马海德从内心对中华大地的热爱,绝不亚于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而他这一生做出的贡献,也将会世世代代流传下来,他以中国人而骄傲,我们也以他为骄傲。